30岁快递小哥因热射病晕倒!中暑≠热射病,你可能一直在错急救
发布时间:2025-07-13 01:00 浏览量:18
大中午烈日当头,气温飙到四十度,快递小哥却还在马路上奔波。突然,他倒在电动车旁,满脸通红、意识模糊。有人以为是普通中暑,赶紧给他扇风、洒水,甚至灌凉水。
热射病不是中暑的“升级版”,而是能致命的急症。它像是夏天躲在阴影里的“死神”,一旦盯上你,留给抢救的时间只有几十分钟。
热射病,是重度中暑的一种,但它的本质远比“晒晕了”严重得多。体温飙升到四十度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出问题,身体像锅里的饺子——外边看着还行,里头早熟透了。很多人对它一知半解,甚至连急救都做错了,错一步,命就可能没了。
按理说,老百姓对中暑不陌生,从小听到大,什么“喝点绿豆汤”“躲躲阴凉地儿”这些土办法都耳熟能详。但一提“热射病”,不少人要么是头一回听说,要么以为就是中暑严重点。可真遇上了,哪还能慢悠悠地等退热?那是分分钟抢命的节奏。
有数据为证。据《中国热射病诊疗专家共识(2020)》统计,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严重者甚至接近80%。而误判为普通中暑的情况,在高温作业人群中并不少见。快递员、外卖骑手、建筑工、环卫工,都是高发人群。他们不是不注意防暑,而是根本没想到,自己晒几小时竟能直接命悬一线。
其实这病的凶险,早被医学界盯上了。热射病不是光靠“降温”就能解决的,它是多器官功能同时崩溃的“连锁反应”。最先出问题的是大脑,紧接着是肝、肾、心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全倒。你看着人还喘着气,其实身体里已经“火烧连营”。
讲个细节你就知道它有多吓人。热射病患者的体温哪怕你用冰水泡都可能降不下来,因为身体调温机制已经失控了。这时候还往他嘴里灌水,是害他呛死;扇风通气,也远远不够。去医院、上冰毯、输液、甚至上呼吸机,有时候都救不回来。时间是脑子,时间也是命。
不少人分不清“中暑”和“热射病”的界限,根子就在于太多人觉得“不就是热着了嘛,凉快凉快就好了”。可真不是。轻度中暑是出汗、头晕、乏力,还能自己走回家;热射病是出不了汗、意识模糊、甚至抽搐昏迷。这中间差着一条命的距离。
很多家属送来病人时,嘴里还说“就是中暑”,可医生一量体温四十二度,再一查肝肾功能,已经“全军覆没”。这时候抢救,说句不好听的,是在跟死神掰手腕。有时候真不是医生不尽力,而是送来就晚了。
说到这儿咱得掰扯明白一个误区。热射病不是“天气太热”的结果,而是“身体散热系统崩了”。就像一个蒸锅,锅盖捂得严严的,火却还在烧,锅里迟早要炸。这时候你不是关火,而是得赶紧掀盖子、散热、冷却。可要是你还拿它当“出汗太多”,那就等着锅炸吧。
有些人天生体质好,觉得自己抗热,晒几个钟头照样生龙活虎。可你不知道,热射病不是慢慢来的,是突然“断片”的。前一秒你还在干活,后一秒就可能眼前发黑、摔倒、抽搐,根本不给你反应的机会。而且它不光盯着体弱的人,壮汉也照样能倒。
那怎么防呢?不是光靠喝水这么简单。真正的重点是:避开高温时段、穿透气衣服、规律休息。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发现异常马上停工,别硬撑。这不是意志力的事,是命悬一线。你不在意身体,它可不惯着你。
有些人觉得“我年轻,顶得住”,可热射病才不分年龄。只要你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通风差的环境里,不管你是二十岁还是五十岁,都得小心。特别是高湿度的时候,汗都出不来,身体更容易“内热闷烧”,这时候温度计看着三十七八,实际人体感温度早破四十了。
说到湿度,不得不提“热指数”这个事儿。它不是气温,而是气温加湿度的体感温度。有时候气温才三十七度,湿度一高,热指数能飙到四十五度以上。你感觉“热得要命”,不是错觉,是真的“要命”。
再来说说急救。碰上疑似热射病的,第一步不是灌水,不是扇风,而是赶紧降温,越快越好。可以用冰袋敷在脖子、腋下、腹股沟这些动脉血管多的地方,甚至用湿毛巾包着降温。千万别等“等他醒醒”这种事发生,因为一旦昏迷,醒不过来的可能性非常高。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热射病的前兆是体温升高但不出汗。一旦你发现自己晒了一上午,身上干巴巴的、却头晕眼花,这时候就得警觉了。出不了汗不是好事,是身体已经“宕机”。这时候要的是降温,不是硬扛。
有人问,热射病能不能完全预防?不容易。特别是高温作业人群,根本不可能完全避开。但能做的是提前识别风险信号。比如单位应配备遮阳伞、补水站、紧急冷敷设备,最好有个“热风险预警牌”,每天提醒员工注意。这不是小题大做,这是对生命负责。
农村老话说得好,“宁可热得一身汗,不可热得不出汗”。这话听着土,其实全是经验。老人们早就发现了,不出汗才是最危险的信号。现在医学证实了:汗腺一旦罢工,身体就开始“内煮”,热射病就来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不服,说:“我从小到大哪年不热?怎么就没事?”你没事是运气,不是本事。每年七八月份热射病进医院的患者都不少,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真正吓人的是,热射病不是你“累出来”的,而是你“没防住”的。它不像感冒慢慢来,是突然“啪”的一下就倒下了。你要真等到躺在地上才想起“是不是中暑了”,那就晚了。
所以夏天不是“多喝水多吃瓜”那么简单。是要你会看热风险,会识别症状,会正确急救。你不懂,可能不会出事;可你误判,一次就够要命。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每年都在发生的事。
天气热没错,可别拿命去硬扛。身体不是铁打的,别仗着年轻就不当回事。多懂一点,多备一手,能救命的不是医院,而是你提前知道的那点常识。
别让“只是中暑”这四个字,成了你最后的遗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热射病诊治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8):865-87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高温作业环境下职业人群中暑防护指南[R]. 2023.
[3]中国国家气象局. 高温热指数及公众健康风险提示标准解读[EB/OL]. 2022.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