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高峰来袭,别再靠扇风降温,小心延误黄金抢救时机
发布时间:2025-07-13 01:02 浏览量:17
阳光毒辣得像是天上泼下了一锅滚油,地面烫得能煎鸡蛋。可偏偏有人还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活,汗出得像漏水的水管,却不知道这不是“能吃苦”,而是命悬一线的警报。热射病,说白了就是中暑到了最严重的地步,体温飙到四十度以上,最后连大脑都开始“宕机”了。
最近全国多地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体感温度突破四十五度。医院急诊科、ICU的床位一床难求,光是北京协和医院,一周内收了17例热射病患者,其中有6人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
你以为扇风、喝水、凉毛巾能顶用?别逗了,那是给“轻度中暑”打的补丁。真到了热射病这一步,就跟漏油的汽车还指望打蜡一样,根本救不了命。热射病不是“热得难受”,而是“热得要命”。
有些人认死理儿,觉得“我年轻,我抗造”,结果因为不懂,差点送了命。这病来的快,进展快,死得也快。不信你可以查查,2024年南京气温飙破四十度的那几天,市内已有多人因热射病死亡。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呼你一嘴巴子。
有些人觉得自己平时锻炼多,出汗多,身体扛得住,结果一头倒在工地上,再醒来已经是ICU的白天花花。热射病不是看你壮不壮,是看你会不会防。
真要说起来,热射病这事儿,早在古代就有记载,《黄帝内经》里叫“暑厥”,意思是暑气攻心,魂都能给你烤没了。只是那时候没有空调,更没有ICU,死了也就死了。可现在不同了,明明能救,却因为“不懂”,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真是冤得很。
热射病最怕的,就是“看起来没事”。有的人脸色红润、满头大汗,身边人以为他只是热,结果下一秒就晕倒抽搐,陷入昏迷。医生最常听到家属说的一句话就是:“就热了会儿,怎么就这样了?”
热射病一般分两种,一种叫劳力型,常见于工地、田里、操场;另一种叫非劳力型,多数发生在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身上。这两类人,前者硬扛,后者体弱,一个是“作死”,一个是“撑不住”,结果都一样——重症监护室里一排排仪器响得像打仗。
你知道热射病的死亡率有多高吗?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调查,重症热射病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而且越晚送医,死亡率越高,超过2小时没处理,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
说得再直白点儿,热射病就是身体的“散热系统”崩了。正常人出汗、呼吸、血液循环能把身体多余的热排出去,可一旦温度太高、湿度太大、环境太闷,身体没法散热,体温就开始往上窜。等到体温超过40.5度,器官功能就开始一个接一个地罢工,最先出问题的是大脑,接着是肝、肾、心脏,最后多器官衰竭。
这时候再喝水、吹风、贴冰袋,跟给烧红的锅底撒点水一个效果——根本不顶用。你要做的是立刻送医、冷却降温、静脉补液、监测生命体征,而不是拿个扇子拍他一脸热风。
还有人说:“我爸以前也是中暑,躺一会儿就好了,这次也一样。”可你爸那时候是三十多度,现在是四十多度,湿度还高得吓人,你拿过去的经验套现在的命,等于拿草药治癌症,早晚出事。
说个你可能没注意的事儿:热射病不光是大热天的午后容易出,晚上也可能发作。尤其是闷热的夜里,室温不降,汗出不来,身体还在持续发热,有些人就睡着睡着出事了。
这病来得快,救得也急。最好的办法不是等着救,而是防着别出事。比如高温天尽量别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出门,尤其是老人、小孩、心脑血管病人;户外劳动的要定时休息,穿透气衣物、多喝水、及时补盐;家里没空调的,起码得有电扇、降温设备;别舍不得电费,命比电贵。
还有个误区特别常见:“出汗了就是退烧了。”错,大错特错。热射病到了后期,有些人反而不出汗了,皮肤干热、意识模糊,那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国家卫健委早就发文提醒夏季高温防护的重要性。有些地方甚至出台了政策,规定高温天气禁止户外作业,结果还是有人顶风作案,最后进了医院。那些ICU里插着管子的病人,有一多半都是可以避免的。
人不是钢铁,别拿身体去跟天儿较劲。尤其是年轻人,觉得自己能熬夜、能熬渴、能熬热,结果熬出了命。真到那一步,后悔也晚了。
再说句老话儿:“天太热,人得歇。”不歇,命就断了。
医生也不是神仙,能救命,但救不了糊涂。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提醒、反复科普、用一个个血淋淋的病例敲醒你我。可到底听不听,做不到你心里去,那真是——“看天命”了。
所以别再觉得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这么简单。这病跟普通中暑就像感冒和肺炎的差别,一个是小问题,一个是要命的事儿。要把命留住,得先把认知提上去。
热天不是不能出门,但得有分寸。不是不能运动,但得有节制。不是不能工作,但得有底线。别拿命赌个“应该没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
有些事儿,早知道,总比后悔强。
参考文献:
[1]张丽,陈洁,王浩等.热射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10):1203-1207.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温中暑防治知识宣传手册[Z].202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夏季高温健康风险提示与应对措施[EB/OL].2024-07-01.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