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将入高发期,建议:家中备好4样东西,关键时刻有大用处

发布时间:2025-05-17 15:47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大热天一到,不少地方就跟蒸笼一样,马路都冒烟了,人走两步就觉得脑袋发闷,衣服贴背,喘口气都觉得热。

这时候什么事最怕?不是晒黑,是中暑。很多人总以为中暑就是出汗太多,顶多就是头晕一下,躺躺就好了。

可真不是那么回事。有些人中暑起来,那是命都差点没了。

特别是老人、小孩、还有本来就有慢病的人,中暑能把心率拉高、血压拉崩,重了甚至送ICU。

真不是吓人,是这几年热死人、热晕人的新闻一大把。天热不是闹着玩的。

说到这儿,很多家庭一到夏天就开始买绿豆、吹电扇、开空调,觉得这就是防暑三件宝。

但其实光靠这些真不够用。有些关键的东西家里没备着,等出事儿的时候才发现,想买都来不及。

那些真正管用、关键时候能救命的物件,其实藏在不起眼的地方,不贵也不稀奇,但能不能保住一个人的命,有时候就靠这几样。

先说个最冷门的——口含电解质片。很多人一热就出汗,以为多喝水就能补回来。

问题是,光喝水补不回丢掉的电解质。汗里有钠、钾、钙、镁这些矿物质,出了几身汗,体内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特别是钠,一旦掉得太多,人就会头晕、手抖,严重的会抽搐、晕厥,甚至猝死。

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么补这玩意儿,更别说老年人,有的还嫌水没味儿,干脆不喝,最后出问题。

日本早在2006年一场热浪中就总结了经验,把“电解质快速补充”列为家庭防中暑的核心措施。

他们推广了一种便携式的口含片,含有适量钠、钾和葡萄糖,舌下含服后能快速进入血液维持电解质平衡。

比喝水效果快,比运动饮料更安全,不含多余糖和添加剂。

日本厚生省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那段时间在社区广泛发放电解质含片的地区,中暑住院率下降了36%。这个数据很实在。

关键是,这种东西不贵,一小瓶几十块,随身带着、老人孩子都能用,天热了提前含一颗,就算出了汗也不怕抽筋或者低钠性昏迷。

很多中暑不是天气热,而是电解质崩了,身体自己撑不住了。

医生常说,不怕你出汗,就怕你出了汗还啥都不补,一杯白水下去,反倒把身体里仅剩的盐分也冲没了。

接着说第二样被严重低估的——保温冰袋。听着有点矛盾,好像保温和冰袋怎么能放一起?

其实就是那种能保冷的软壳冰袋,提前放冰箱里冻着,用的时候可以直接敷在脖子后面、腋下、腹股沟这些大血管经过的部位。

这些地方温度高、血流快,一旦降温,全身温度都能带下来。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2018年做了个实验,把处于轻度中暑状态的志愿者分两组,一组用风扇加喝水冷却,另一组用冰袋局部敷贴。

结果冰袋那组核心体温下降速度比风扇组快了2倍,恢复意识的时间也短了将近7分钟。

这在关键时候,就是救命的差距。特别是那种中暑伴有意识模糊、语无伦次的人,一旦核心温度超过40℃,就算抢救回来也可能留下后遗症,神经系统受损是不可逆的。

有个细节特别重要,就是这个冰袋不能直接拿冰块替代。冰块硬、表面温度太低,直接敷在皮肤上可能冻伤。

而保温冰袋是通过冷凝液释放冷量,温和但有效,可以贴着皮肤敷,不需要毛巾包裹,作用更直接。

家里老人夏天中午如果不小心在太阳底下多晒了十几分钟,回家马上用这个敷一下,很多隐患就能扼住。

第三样说起来大家以为是常识,但用错了的特别多——体温计。特别是电子耳温枪或额温枪

别觉得这东西只能在疫情时测发烧,其实夏天用得更多。

因为中暑不是以“汗多”开头,而是从体温失控开始。

人一旦体温超过38.5°C,很多代谢就开始出错;上了39.5°C,神经就开始紊乱;到40°C以上,大脑的调温系统就等于宕机了。

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己觉察体温是不是在升。尤其是老年人,有的热得都快昏了,自己还说“我不出汗,应该没事”。

其实,最危险的信号莫过于热射病早期反而不出汗。

出汗是身体正常调温反应,等汗都停了,说明体内机制已经崩了。这时候靠手摸根本没用,得靠体温计硬数据说话。

耳温枪的好处是精准又快,一秒钟搞定,而且测的是核心体温,更能判断危险等级。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水银体温计,但太慢、老人不会用、手一抖容易摔。

夏天温度变化快,必须得有个随时能用的测温工具,特别是家里有基础病、年纪大的,热一下就虚了,一测体温就能知道要不要马上物理降温或者叫急救车。

第四样东西,很多人家里都有,但用得不对——电风扇。听起来有点奇怪,怎么风扇还能用错?

其实是方向错了。不少人一开就是正对着吹,觉得凉快,其实这种吹法对降温帮助不大,反倒容易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导致体表温度下降但核心温度升不上来,人体以为“还没降温成功”,结果越吹越热。

有个更聪明的用法,是把风扇放在窗边往外吹,让热空气出去,形成空气对流。

这种方式才是真正能让室温下降的做法。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做过测试,两种吹法对比,同样一个房间,往外吹对流法能让体感温度下降2.3℃,而正对着吹最多凉0.8℃,还容易引起面瘫、颈肩僵硬。

另外一个建议是,电风扇不要一直开着吹,而是跟冰水盆联合使用。

把一盆冰水放在风扇前,吹出来的是降了温的空气,不是热风。

家里有小孩或者宠物的,也可以试试“湿毛巾晾风法”,就是把湿毛巾挂在风扇后方,效果也不赖。这些都不是高科技,就是老办法,但关键在于会不会用。

说到底,预防中暑不是看着天热了就多喝水、吹空调就完事了,而是得知道啥时候危险来了,身体的哪个信号不能忽视,家里有没有“应急包”能撑过那几分钟的关键窗口。

有些人中暑昏倒后,再抢救都来不及,那不是体质问题,而是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