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男子高温中暑身亡,人真的能被热死!热射病到底多可怕?

发布时间:2025-07-09 19:28  浏览量: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是开玩笑,人真的能被热活活“煮”死就在这个7月,山东一位50多岁的男子被送进急诊时体温已飙到42.5℃,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医生一句话直戳人心:“热射病,来就是命悬一线。”

这不是个例。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高温中暑健康防护指南》,重度中暑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其中“热射病”是最致命的一种。问题是——大多数人连热射病是什么都不知道。

人体是恒温动物,正常体温在36.0℃~37.2℃之间。可当周围环境太热、湿度太高、又没风,人就像被盖住的蒸锅,汗都排不出去,热量也散不掉。

当体温超过40℃,体内的酶开始“变性”,重要器官开始“罢工”。脑子先乱,接着肾衰、肝衰,最后多器官衰竭,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死亡。

热射病不是“中暑升级版”,而是中暑的“终极形态”。它来得快、恶化猛,从发病到死亡,最快只需几小时

不只是晒太阳,很多人热死在“看不见的高温”里,别以为只有工地工人、路边交警才会中暑。很多人是在室内、车内、甚至空调房里“热死”的”

尤其是老年人、慢病患者、婴幼儿、肥胖人群、重体力劳动者。他们的散热能力差,或者感知温度变化不敏感,热来了都不知道躲。

2022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热射病患者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一半,且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

最危险的不是阳光,而是闷热+高湿+无风+封闭环境,比如不开窗的车里、无空调的房间、通风差的地下室。

很多人觉得“我出汗了,说明身体在散热”。不一定。

真正危险的是——热射病早期可能会大量出汗,但到了严重阶段,反而出不了汗了。皮肤干燥、发烫、脸红、意识模糊,这时候离死亡已经不远。

还有些人,天生就不爱出汗,比如老年人、婴幼儿、服用某些药物的人。他们在高温下可能热得不明显,却最容易中招。

所以,别靠“出不出汗”来判断热不热。只要感觉头晕、恶心、心跳加快、皮肤发烫——赶紧躲开高温。

“多喝水”当然重要,但只喝白水并不能防中暑。重度中暑时,身体不仅失水,更失盐,光喝水稀释血钠,反而可能引发低钠血症、抽搐、昏迷

尤其是长时间出汗后,身体需要补的,是水+电解质。国家疾控局建议,长时间户外活动应适量饮用含钠的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而不只是白开水。

还有一点很关键——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说明身体已经缺水。真正的预防,是定时少量补水,每小时100-200毫升,比猛灌两瓶水更有效。

空调不能乱用,制冷不当一样伤身很多人图凉快,空调一开就不关。但过冷的环境会让身体“冻住”调温系统,反而更容易中暑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夏季室内最适宜温度为26℃左右。空调温差不宜超过室外7℃,避免长时间直吹。

特别是从户外进入空调房,别立刻坐在出风口下吹冷风。冷热交替太快,会让血管骤缩,心脑血管病人可能直接晕倒。

这些“抗热”误区,正在悄悄害死你有人觉得喝冰啤酒、冲凉水澡最解暑。错!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速脱水,反而让身体更热。而冷水澡虽爽,但会让血管骤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还有人靠风扇猛吹,其实只是把热风往身上送,汗蒸发不了,反而更闷。真正有效的降温方式是——及时进入阴凉通风处,补水补盐,用温水擦拭全身或凉敷大血管部位(如腋下、颈部、腹股沟),帮助身体主动降温。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高热(体温>40℃)、意识不清、肌肉抽搐、皮肤干热发红、呼吸急促,别犹豫,马上拨打120送医院。千万不要等他“自己缓一缓”。热射病不是靠休息和喝水能救的病,它需要专业医疗干预。

目前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将热射病纳入急危重症管理范围,必须抢时间。每耽误1分钟,死亡风险都在飙升。防中暑的关键,是提前准备而不是事后补救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高温中暑健康防护指南(2023年版)[EB/OL]. [2023-06-15].
②.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热射病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9): 1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