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精巧小园“扬仁风”

发布时间:2025-11-11 05:00  浏览量:2

民间故事:《颐和园传说》之十七

精巧小园“扬仁风”

(池新春整理 孙华成口述)

乾隆二十三年的盛夏,京城被连日的酷暑笼罩,连紫禁城的琉璃瓦都晒得发烫。乾隆皇帝巡幸清漪园时,总觉得万寿山后缺少一处清凉雅致的休憩之所。这日午后,他带着几名近臣在山后漫步,只见此处林木稀疏,地势平缓,阵阵热风裹挟着尘土吹来,让人心生烦躁。

“此处若能造一座小园,既能纳凉,又可赏景,岂不美哉?”乾隆驻足远眺,目光落在不远处一片长势茂盛的翠竹上。随行的工部大臣连忙附和,可谈及园景设计,却都面露难色——这处地块狭小,形状又不规则,想要造出精巧别致的园林,实属不易。

消息传开后,京城里的能工巧匠纷纷毛遂自荐,可呈上的图纸要么过于繁复,破坏了自然野趣;要么太过简陋,配不上皇家园林的气派。乾隆看了十几份方案,竟没有一份满意的,心中不免有些郁闷。

这日,内务府传来消息,说有一位隐居在京郊西山的老匠人,自愿前来献策。乾隆本不抱太大希望,可转念一想,民间常有奇人异士,便传令让老匠人进园。

不多时,一位身着粗布长衫、须发皆白的老者被引了进来。老者名叫马天工,年轻时曾参与过江南名园的营造,后来看破官场纷扰,便归隐山林。马天工虽年逾七旬,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没有像其他工匠那样呈上图纸,只是捧着一个青竹编就的小匣子,躬身说道:“陛下,园不在大,有景则灵;景不在繁,有意则妙。此匣中是老臣的拙见,愿献与陛下。”

乾隆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装着一方青石砚台、一把竹制小铲,还有几片干枯的竹叶和一卷泛黄的绢纸。绢纸上没有繁复的图样,只寥寥数笔勾勒出一片竹林、一座小亭,旁边写着“扬仁风”三个字。

“这便是你的设计?”乾隆眉头微皱,“未免太过简略了些。”

马天工从容答道:“陛下,此园的精髓不在亭台楼阁,而在‘风’与‘仁’二字。西山多竹,竹能引风,风可纳凉;仁是君之德,布仁风于天下,方是园林的真正寓意。”他指着绢纸上的竹林说道,“此处地势平缓,适宜种竹,竹林密集处自然形成风道,清风穿林而过,便是天然的凉棚。再建一座半敞开的小亭,亭下设石桌石凳,陛下既可临风赏竹,又可与大臣论道,岂不比雕梁画栋更有雅趣?”

乾隆听了,心中一动。他细细端详着绢纸上的“扬仁风”三字,又望向不远处的翠竹,顿时明白了马天工的深意。“好一个‘扬仁风’!”乾隆龙颜大悦,“朕要的不是奢华,正是这份自然与仁心。就依你所言,即刻动工!”

马天工领了圣旨,便全身心投入到园林的营造中。他没有征调过多民夫,只选了十几名手艺精湛的工匠,又亲自前往西山挑选竹子。有人不解,问他为何非要舍近求远,马天工答道:“西山的竹子吸山泉之水,沐清风之气,枝干挺拔,叶片翠绿,移到园中,方能保持本色。”

选竹时,马天工更是严苛。他要求竹子必须粗细均匀,高低错落,每一株的栽种位置都要经过反复丈量。工匠们按照他的吩咐,在园子里挖出深浅不一的土坑,将带土球的竹子小心翼翼地植入坑中,再培上肥沃的腐殖土,浇足山泉。短短半月,一片错落有致的竹林便在园中立了起来。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果然生出阵阵清凉。

接下来是建造亭阁。马天工没有采用传统的重檐歇山顶,而是设计了一座形制小巧的扇面亭。亭身通体木质,不施彩绘,只保留了木材的本色,显得古朴雅致。亭顶覆盖着青灰色的瓦片,边缘微微上翘,恰似展开的扇面。亭内的梁柱都选用了质地坚硬的楠木,上面雕刻着细密的竹纹,与窗外的竹林相映成趣。

最巧妙的是亭前的地面。马天工让人用青、白、黑三种颜色的鹅卵石,铺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竹影图”。阳光透过竹叶洒在地面上,石影与竹影交织在一起,虚实相生,让人真假难辨。有大臣见了,赞叹道:“马老匠心独运,这地面竟比画作还要传神!”

马天工却摇头道:“这不算什么。真正的妙处,还在‘引风’之法。”他让人在竹林深处挖了一条蜿蜒的浅沟,沟底铺着光滑的青石,与园外的小溪相连。溪水顺着沟道缓缓流入园中,既滋养了竹林,又形成了天然的风道。每当热风袭来,经过溪水的降温,再穿过密集的竹林,便会变得清凉宜人。此外,他还在亭角悬挂了几串竹制风铃,风起时,铃声清脆,与竹叶的沙沙声相伴,更添雅趣。

可就在工程即将完工时,却出了一件意外。这日清晨,马天工正在园中检查,突然发现几株刚栽种不久的竹子竟枯萎了。他心中一惊,连忙蹲下身子查看,只见竹根处的土壤有些板结,溪水也没有渗透到根部。原来,前几日一场暴雨,将地表的泥土冲得紧实,导致溪水无法下渗,竹根缺水而枯。

工匠们都慌了神,若是误了工期,便是欺君之罪。马天工却异常镇定,他沉思片刻,说道:“立刻在每株竹子根部周围挖一圈浅沟,再铺一层碎瓦片,这样既能防止泥土板结,又能让溪水慢慢渗透。”工匠们连忙照做,又从西山引来山泉,小心翼翼地浇灌。没过几日,那些枯萎的竹子竟然抽出了新芽,园中的竹林又恢复了生机。

乾隆得知此事后,特意前来探望。他看到满园青翠的竹子,感受到阵阵清凉的微风,又听闻马天工化解危机的经过,连连称赞:“马老不仅技艺高超,更有临危不乱的智慧,真是难得的奇才!”

竣工之日,乾隆亲自为小园题名“扬仁风”,并命人将这三个字刻在亭前的匾额上。他还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翠竹清风扬仁政,琼楼玉宇润民心”,挂在亭柱两侧。

开园那日,乾隆邀请了几位大臣在扬仁风小聚。此时正值盛夏,园外暑气逼人,园内却清凉舒爽。众人围坐在石桌旁,品着香茗,听着风铃与竹声,望着窗外虚实交织的竹影,无不心旷神怡。

一位老臣感慨道:“陛下,此园虽小,却处处透着巧思。翠竹引风,风送清凉,正如陛下的仁政,惠及万民啊!”

乾隆笑着点头:“马老匠人说得好,园不在大,有景则灵;景不在繁,有意则妙。朕建造此园,不仅是为了纳凉休憩,更是希望能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君主,当以仁为本,将仁风扬于天下。”

从此,扬仁风便成了乾隆在清漪园的常去之地。每当他处理政务疲惫时,便会来这里小坐片刻,感受竹林清风,平复烦躁的心情。有时,他还会在这里与大臣们商议国事,许多体恤民情的政策,都是在这清风竹影中酝酿而成。

民间渐渐流传起扬仁风的传说。有人说,那片竹林是神竹,能感知君王的心意,每当乾隆心生仁念,竹子便会长得更加繁茂,清风也会来得更加舒缓;还有人说,马天工在建造园林时,曾得到山中竹仙的指点,所以才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园子。

后来,马天工完成扬仁风的营造后,便婉拒了乾隆的封赏,执意回到西山隐居。临行前,他对乾隆说:“陛下,园林的寿命有限,但仁政的寿命无限。愿陛下始终铭记‘扬仁风’的寓意,以民为本,方能国泰民安。”乾隆深受触动,亲自将马天工送出园外,并嘱咐宫人每年都要前往西山探望。

时光流转,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历经百年风雨,许多建筑都曾遭受损毁,可扬仁风小园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或许是因为它的形制小巧,或许是因为它的寓意深远,每当战乱过后,人们总会第一时间修缮这片竹林和亭阁。

相传,慈禧太后掌权时,也曾多次前往扬仁风休憩。有一年冬天,京城奇寒,园中的竹子都被冻伤,慈禧得知后,特意下令从南方运来暖炉,为竹子供暖。宫人不解,慈禧说道:“扬仁风的竹子,是皇家仁政的象征,岂能让它冻伤?”虽然慈禧的奢华饱受诟病,但她对扬仁风的珍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座小园在皇家心中的地位。

民国时期,颐和园向公众开放,扬仁风成了游客们最喜爱的景点之一。每当盛夏时节,游客们都会纷纷涌入这片小小的园林,在竹林中躲避酷暑,感受清风拂面的惬意。有调皮的孩童会在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上追逐嬉戏,看着自己的影子与竹影、石影交织在一起,乐此不疲。

据说,有一位南方来的文人,在扬仁风小坐时,恰逢一阵清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他顿时诗兴大发,提笔写下:“小小园亭藏雅趣,青青翠竹引仁风。百年沧桑犹未改,一片冰心照晴空。”这首诗后来被刻在了亭后的石壁上,成为扬仁风的又一道风景。

如今,扬仁风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颐和园的万寿山后。满园的翠竹依然青翠挺拔,扇面亭依然古朴雅致,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依然虚实相生。每当微风吹过,风铃轻响,竹叶摇曳,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马天工造园的传奇,诉说着乾隆皇帝“扬仁风于天下”的愿景。

有经验的导游会告诉游客,游览扬仁风,最好是在盛夏的午后。那时,阳光正好,清风不燥,坐在亭中,既能感受到竹林带来的清凉,又能欣赏到竹影、石影、人影交织的奇妙景象。而那些懂得园林意境的人,则会在亭中静静端坐,闭上眼睛,聆听风穿竹林的声音,感受那份穿越百年的宁静与雅致。

扬仁风的传说,就这样在民间代代相传。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却以其精巧的设计、深远的寓意,成为颐和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告诉人们,真正的美好往往不在于规模的宏大,而在于细节的精妙;真正的传承往往不在于建筑的坚固,而在于精神的不朽。

如今,每当人们走进扬仁风,都会被这片小小的园林所打动。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喧嚣的尘世中坚守着一份宁静与雅致;它又像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皇家园林的传奇与担当。而“扬仁风”这三个字,也早已超越了园林本身的意义,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提醒着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仁心与善意,永远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