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七两秤

发布时间:2025-09-09 16:36  浏览量:11

明朝万历年间,青州府有个杨柳镇,镇子不大,却因是南北商道必经之地,倒也热闹繁华。镇东头有家“刘记粮行”,掌柜的叫刘福贵,五十来岁,矮胖身材,面团团的一张脸上,嵌着一对精明的绿豆小眼。这刘福贵的生意经,全在一杆秤上——一杆祖传的“七两秤”。

啥叫七两秤?明面上看,秤星刻度分毫不差,是标准的十六两一斤官秤。可内里有玄机,那秤砣早被动了手脚,外面包着层铜皮,里头灌了铅,沉得很!称一斤粮食,到他这杆秤上,只得十三两。一来二去,每笔买卖他都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刮下三层油水。这秘密,是他爹临死前传下来的,嘱咐这是刘家立世的根本,万万不能对外人言。

靠着这杆缺德秤,刘家粮行生意越发红火,刘福贵也成了镇上有名的富户,高宅大院,吃香喝辣。

这年夏天,雨水稀少,入了秋又接连刮干热风,青州府一带遭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地里庄稼稀稀拉拉,收成还不到往年的三成。粮价眼看着就像开了春的河水,嗖嗖往上涨。寻常人家已是锅底朝天,难以度日。

刘福贵却瞅准了这发财的良机,把仓库里囤积的陈粮都搬了出来,依旧用那七两秤卖粮,价钱还比别家高出一截。乡邻们背地里骂他“黑心刘”,可全镇就他粮多,为了活命,也只能捏着鼻子去他家买那“短斤少两”的救命粮。

镇上有个穷书生,叫张怀义,二十出头,父母早亡,守着几本破书和一间漏雨的茅屋过活。他心地善良,虽自己肚皮都填不饱,却见不得旁人受苦,时常帮街坊邻里写写信、记记账,换些微薄酬劳,也常接济更困苦的人。

这日傍晚,张怀义见邻居李婆婆蹲在门口抹眼泪,一问才知,婆婆拿着最后几个铜钱去刘记买粮,那刘福贵称了高高的一碗米,回来一掂量,煮出的粥都能照见人影儿,眼看就要断炊。

张怀义听罢,心头火起。他早就疑心刘福贵的秤有问题,只是苦无证据。他安慰了李婆婆几句,转身回了自家,从墙缝里摸出仅有的几枚铜钱,掂了掂,眉头紧锁。

第二天一早,张怀义也去了刘记粮行。铺子前挤满了面黄肌瘦的百姓,刘福贵站在柜台后,拨拉着算盘,一副爱买不买的模样。

轮到张怀义,他递上铜钱:“刘掌柜,买半斤米。”

刘福贵斜了他一眼,抓米、过秤,动作麻利得很:“瞧好,高高的半斤!”

张怀义却不接,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竟是一架小巧精致的等子秤(一种小秤)!这秤是他爹当年做小买卖时留下的念想,最是公平不过。

“刘掌柜,劳驾,我想复称一下。”

刘福贵脸色唰就变了,绿豆眼一瞪:“咋?信不过我刘福贵?我这可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货物出门,概不退换!不买就滚,别挡着后面的人!”

张怀义不慌不忙,朗声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这是古训。复称一下,若足斤足两,我给您赔不是;若是不足,您这‘规矩’恐怕得改改!”

后面排队的人早就积了一肚子怨气,此刻纷纷附和:“对!复称一下!”“让我们也看看清楚!”

刘福贵见众怒难犯,腮帮子上的肉抖了几抖,强压下怒火,冷笑道:“好!就让你称!若足量,你待怎讲?”

“我赔您三倍粮钱,再当着大伙儿的面给您磕头赔罪!”

“好!”刘福贵咬着后槽牙,把那袋米扔了过来。

张怀义小心翼翼地将米倒入等子秤的托盘,轻轻提起秤毫。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那小小的秤杆上。只见秤杆抬起,迟迟不落——分明不够分量!张怀义又拿出自备的标准秤砣挂上,秤杆猛地一沉,显示只有四两不到!

人群顿时炸了锅!

“好哇!果然是黑心秤!”

“缺德哟!克扣我们的救命粮!”

“赔钱!退粮!”

刘福贵面皮紫胀,指着张怀义的鼻子骂道:“你这穷酸!定是你那破秤不准!要不就是做了手脚,来讹诈我!”

张怀义平静地说:“刘掌柜,我的秤准不准,可以拿到衙门公秤上去较。若是我讹诈,甘愿受罚。只是您这秤……”他目光扫向柜台里那杆乌木杆的大秤,“敢不敢也拿去较一较?”

刘福贵心里有鬼,哪敢答应,支支吾吾,只是胡搅蛮缠。

正在乱哄哄不可开交之时,忽听门外有人高宣佛号:“阿弥陀佛!诸位施主,且慢争执。”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须眉皆白、身穿破旧袈裟的老和尚,不知何时站在门口,他面容清癯,眼神却澄澈明亮。

刘福贵一见,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忙迎上去:“哎呀,是云游的法师吧?您来评评理!这穷书生拿杆小破秤,污我宝秤不准,坏我名声!”

老和尚微微一笑,走入店中,先对众人合十一礼,又看向张怀义:“小施主,可否让老衲一观你的等子秤?”

张怀义恭敬递上。老和尚仔细端详,手指轻轻摩挲秤杆,点头道:“嗯,做工精巧,分度均匀,是杆好秤,并无不妥。”他又转向刘福贵:“刘掌柜,可否借贵秤一观?”

刘福贵心里打鼓,但众目睽睽之下,只得硬着头皮递过那杆七两秤。

老和尚接过秤,并不称物,只是托在掌心,闭目凝神,似在掂量。片刻,他睁开眼,长叹一声:“唉,秤乃衡器,心为秤砣。心若偏了,秤焉能准?”

刘福贵强辩道:“法师休听他们胡说,我这秤准得很!”

老和尚也不言语,走到柜台边,拿起刘福贵平时用来削东西的一把小刀,在众人惊呼声中,竟用刀尖在那乌木秤杆尾部轻轻一撬!只听“咔哒”一声轻响,一块极隐秘的木楔被撬开,露出了里面黑沉沉的铅芯!

“啊!”全场哗然!

老和尚指着那铅芯,痛心道:“诸位请看,这便是‘七两秤’的秘闻所在了!秤杆灌铅,欺心瞒天!十六两一斤,乃圣人所定,每一两代表一颗星宿: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短一两,损福;短二两,伤禄;短三两,那便是——折寿啊!”

字字句句,如锤如凿,砸在刘福贵心上,把他那点侥幸砸得粉碎。他脸色惨白,冷汗直流,噗通一声瘫坐在地。秘密被当众揭穿,他刘家三代人的“立世根本”,原来是如此伤天害理的勾当!

人群彻底愤怒了,骂声不绝。

老和尚却俯身扶起面如死灰的刘福贵,语气转为缓和:“刘施主,迷途知返,善莫大焉。贪念一起,如坠迷雾,今日老衲点破你,是救你,而非害你。莫要再折损自己的寿元福报了。”

刘福贵望着老和尚慈悲的眼神,又看看周围乡邻愤怒而痛苦的脸庞,再想起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一股巨大的羞愧和悔恨猛地涌上心头。他抬手狠狠抽了自己两个嘴巴,嚎啕大哭:“我不是人!我对不起大家!我鬼迷心窍了啊……”

他哭了一阵,猛地爬起来,对着众人连连作揖:“赔!我赔!这些年缺大家的,我十倍赔偿!”他又一把抓起那杆七两秤,狠狠摔在地上,乌木秤杆咔嚓断裂,那灌铅的芯子滚落出来,污黑刺眼。

“从今往后,我刘记粮行,再用此等恶秤,叫我天打雷劈,断子绝孙!”

此后,刘福贵果真变了一个人。他不仅加倍赔偿了乡邻,更将仓中存粮以平价甚至成本价卖出,帮助百姓度过荒年。他还请张怀义做了账房,监督买卖,绝对公平。那杆摔碎的七两秤,被他挂在店堂最显眼处,时刻警醒自己。

而那位点破玄机的老和尚,早在众人忙于纷乱之时,便悄然离去,不知所踪。有人说是罗汉下凡,专门来点化世人的;也有人说是位隐世的高人。

只有张怀义,后来在清理自家旧物时,发现那架等子秤的秤毫内侧,不知何时被人用细针刻下了三个小字:“心正则平”。

他恍然大悟,对着老和尚离去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杨柳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七两秤”的故事和那老和尚的箴言,却一代代流传了下来,告诫着买卖人:秤砣虽小压千斤,良心一杆称分明。福禄寿星天上挂,欺心欺人终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