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男子白内障手术成功,7天后眼内炎彻底失明,他忽视了重要3点
发布时间:2025-11-13 01:10 浏览量:2
2023年,62岁的刘国平是一名退休电焊工人。年轻时,他在机械厂工作三十多年,长年在高温、强光与金属烟尘中劳作。电弧闪烁的蓝光、刺鼻的焊烟、持续的噪音,是他职业生涯的日常。退休后,刘国平依旧闲不下来,经常帮邻居焊铁门、修栏杆。妻子劝他歇歇,他总笑着拒绝,多年来,焊花的光亮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这道刺目的光,为他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2023年6月8日清晨,刘国平在自家小院里帮人修理铁棚。天气闷热,焊机的火花在铁板上跳跃,蓝白色的弧光照得他眼前发花。他眯着眼继续焊接,却感觉眼睛像被烟烫了一下,一阵灼痛顺着眼角爬上额头。他停下手,摘下护目镜,揉了揉眼皮,眼前的铁板仍然泛着一层模糊的光晕。他以为只是眼疲劳,忍了忍继续干活。中午回家吃饭时,妻子发现他频繁眨眼,问是不是眼睛进了灰,他笑着表示只是老毛病,晚上休息就好了。
晚上洗脸时,刘国平在镜子里发现左眼比右眼更红,眼白布满细小血丝。灯光下,他的瞳孔边缘隐约透着一层灰白的影子,眼珠看起来不再透亮。他俯身仔细一看,那层雾状的光影在中央尤其明显。妻子看他一直揉眼,担心地劝去医院,他仍不以为意,随后又打开电视,眯着眼看新闻。光线刺得眼泪直流,他拿毛巾擦了几次,视线反而更模糊。
时间很快来到6月20日早上,刘国平醒来时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异样。左眼前仿佛蒙着一层厚重的雾气,无论怎么眨眼,都无法让世界重新清晰。他伸手去摸床头的闹钟,模糊的轮廓让他分不出距离,指尖几次都在空气中扑了个空。眼前的光线灰白一片,像被灰尘覆盖的玻璃。他试着坐起,左眼传来一阵钝痛,从眼球深处缓缓扩散到太阳穴。那股痛不剧烈,却像有一根细线在牵扯神经,让他整个人都紧绷着。起床走到门口时,脚步虚浮,墙角的阴影也变得模糊不清,他不得不扶着墙壁摸索着前行。空气似乎都带着刺痛的味道,眼眶内的灼热感一阵接一阵,像有什么东西在眼中不断膨胀。
走到卫生间,灯光刚亮起,刺痛便猛地袭来。那种痛像刀割,又像灼烧,从眼球深处直冲神经,他条件反射地用手去捂,手掌下的眼皮发烫,皮肤紧绷得仿佛随时会裂开。泪水止不住地涌出,顺着脸颊滑落,他的呼吸变得急促,额头很快渗出细汗。妻子听见他低沉的喘息声跑了进来,看到他弯腰靠在洗手台上,左眼已经通红,眼白布满血丝,瞳孔显得浑浊无光。刘国平艰难地想睁开眼,却被剧烈的疼痛逼得再次蜷缩,身体微微颤抖。妻子慌忙搀扶着他,拿毛巾试图遮住灯光,嘴里不断安慰着,却掩不住声音里的慌乱。她再不敢耽搁,赶紧带着刘国平去了医院。
在医院,医生为刘国平进行了系统检查。裂隙灯下,左眼晶状体呈高度混浊,中央区反光明显减弱,光线穿透率不足25%。角膜上皮轻度水肿,前房内可见细微漂浮物,虹膜血管扩张。眼压为27mmHg,提示房水排出受阻。眼底B超示玻璃体回声增强,局部絮状团块,提示炎性渗出。血液检测白细胞达13.8×10⁹/L,C反应蛋白升高至21mg/L。医生指出,这属于白内障合并急性炎症反应,炎症若不控制,可能发展为急性眼内感染。建议尽快住院治疗,并准备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医生看完检查结果,语气沉稳地说:“晶体混浊严重,药物已无法逆转,必须手术。”他解释,超声乳化吸除术能通过微创方式去除混浊晶体,再植入透明人工晶体,可恢复视力。但术后护理极其关键,一旦感染失控,后果不可逆。刘国平听着,沉默许久,终于点头:“我信你们,按你们说的做。”。
几天后,刘国平接受了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切口平整,晶体位置稳定。术后第一天,他感觉眼前的光线重新变得透亮,模糊的世界似乎被重新擦亮。医生再三叮嘱他:按时滴眼药水,夜间佩戴眼罩,不可揉眼,不可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或弯腰。妻子认真记下每一项要求,寸步不离地照顾他。
术后三天,刘国平顺利出院回到家中。家里的灯光早已被妻子全部换成柔和的暖色灯泡,窗帘半掩着,阳光透过布料在地板上洒下一层浅浅的光。他坐在客厅的靠椅上,轻轻眯着右眼,让左眼适应新的光线。药盒整齐地放在茶几上,妻子每隔几小时提醒他滴眼药水。药液顺着眼角流下,带着一丝凉意,他用棉签轻轻擦拭,动作小心而缓慢。饭后,他不再急着干活,而是搬个小凳坐在院子里,闭眼听鸟叫,看阳光在树叶间闪烁。那段时间,他难得有了真正的宁静,连时间都似乎慢了下来。
随着视力逐渐恢复,刘国平开始重新体会到光的层次。早晨推开窗时,他能清楚看到院子里的露珠在叶尖闪烁;中午的阳光透过槐树叶,斑驳地落在地面上,他忍不住多看了几秒。妻子在一旁浇花,提醒他别久盯着光源,他只是笑笑,感到久违的满足。眼前的世界终于不再灰暗,连空气中浮动的尘埃都显得温柔。他有时坐在门口发呆,听邻居聊天,看小猫趴在台阶上晒太阳,心里轻轻叹气,觉得自己像是从黑暗里重新走出来的人。
手术后一周,他去医院复诊。医生用裂隙灯仔细检查,确认人工晶体位置稳定,角膜水肿基本消退,眼压恢复正常。左眼视力已能看清远处标牌上的字母,那种久违的清晰让他心头一热。医生微微点头,表示恢复情况理想,只需继续按时滴药,避免长时间用眼。听到这句话,刘国平心里像卸下千斤重担。他笑着与妻子对视,虽然眼角仍有些红,但那笑意比任何药都更明亮。出门时,他抬头望向天空,云层翻涌,阳光透出间隙,他第一次觉得,这世界又变得清晰而有温度。
然而,事情的转折来得悄无声息。10月18日上午,刘国平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前准备换药。阳光从窗帘缝隙洒落,照在木质桌面上,空气里带着微微的药味。他慢慢摘下眼罩,刚触及眼角,一阵尖锐的刺痛从眼球深处炸开,像被火花溅到神经末梢,灼热得几乎让他失声。疼痛迅速向四周蔓延,眉骨、额角、甚至鼻梁都传来灼痛的回响。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眼皮抖动,额头的青筋一点点凸起。那一刻,他感到左眼仿佛在跳动,像有某种力量在眼眶里膨胀。他以为只是药液刺激,闭眼忍着,却发现痛感并没有减轻,反而一波接一波地涌上来。
几秒钟后,疼痛开始失去控制。刘国平感觉整只眼球像被人从内侧拧紧,胀痛沿着视神经直往头部扩散。他努力睁眼想看清周围,却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光影,世界在他眼前晃动着扭曲。他试图起身去关灯,动作却异常笨拙,手还没碰到开关,光线就刺得他几乎要尖叫。每一次呼吸都伴着颤抖,胸口的气息紊乱不稳。他感到额头的汗珠一颗颗滑落,沿着脸颊流到脖颈。那种疼,不再是表面的灼烧,而是像有火焰在眼底深处翻腾,烧得他心跳失序,手臂不自觉地发抖。
几分钟后,疼痛的强度几乎让他失去了意识。左眼周围的皮肤迅速肿胀,眼皮被拉得紧绷,像随时会裂开。太阳穴一阵阵跳动,左半边脸发麻,甚至连牙根都隐隐作痛。视线完全被灰白的光吞没,他的呼吸变得短促,喉咙里只能挤出微弱的气声。泪水混着黄色分泌物流出,沾湿了半边脸。刘国平伸手想去抓点什么,却只能在空气中胡乱摸索。那种痛像从骨头缝隙里钻出,一层层撕扯神经。他的身体摇晃着,终究支撑不住,膝盖一软,整个人跌坐在地。妻子听到动静冲进来,看着他苍白的脸和红肿的眼,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慌乱中扶起他,拖着他往门外跑,直奔医院。
急诊室里,医生立即检查。左眼眼睑肿胀明显,前房混浊,角膜失去透明度,房水中可见大量白细胞漂浮。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眼压测得34mmHg,显示眼内压力显著升高。B超显示玻璃体腔内大量点状高回声,黄斑区模糊。血液检测白细胞升至17.6×10⁹/L,C反应蛋白达58mg/L。医生初步判断为术后急性眼内炎,感染已波及玻璃体及脉络膜层,若不立即处理,可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视神经坏死。
医生迅速展开抢救。球后腔注射抗生素,建立静脉通道,全身抗菌治疗同时进行。护士准备冲洗液与扩瞳剂,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前房冲洗,取出乳白色渗出液,过程中心跳监护仪急促鸣响。角膜边缘出现淡黄色浸润,房水几乎呈脓性。医生一边操作,一边嘱咐麻醉师加强镇痛。监护仪上血压下降至90/55mmHg,体温升至39.4℃。医生决定追加玻璃体腔内注射,以阻止感染蔓延。显微镜下,视神经盘边界已模糊不清,感染深度惊人。
抢救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刘国平在麻醉下轻微抽搐,呼吸急促,额头布满冷汗。医生再次冲洗玻璃体腔,脓液仍持续渗出。血液培养结果回报阳性,确定感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治医生判断感染已造成严重视神经炎症坏死,视功能不可逆损伤。团队沉默片刻,主刀医生摘下手套,声音低沉地说:“我们已经尽力了,感染太深,眼睛保住了,但视力无法恢复。”。
抢救室的门在清晨的光线中缓缓推开,刘国平的妻子几乎是冲着扑了上去。那一刻,她看到被推出来的病床,整个人僵在原地。床上的刘国平静静地躺着,左眼被厚厚的纱布包裹,面色苍白得几乎没有血色。胸口起伏平缓,但眼角再无往日的神采。妻子伸手想去触摸,却又生生收了回来,指尖在空中颤抖。她的声音干涩低哑,几乎破碎:“他不是做个白内障手术吗?医生说很顺利的,怎么会成这样?”话音刚落,她的身体一软,几乎跪倒在病床旁,手死死抓着床沿,泪水一滴滴坠在白色床单上。
医生上前搀住她,轻声让她先坐下。可她仍不停地喃喃自语,声音颤抖:“那天手术后他精神还好,说看东西亮了许多,每天都按时滴药、戴眼罩,不敢看电视也不敢出门。你们说恢复得很理想,可怎么才几天时间,眼睛就彻底看不见了?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她的语调从压抑到哽咽,泪水模糊了眼前的一切。那一刻,整个走廊都静了下来,只剩下她细微而急促的呼吸声。
主治医生没有立即回答,只是安静地打开病历,调出刘国平的所有术中、术后记录。手术报告、护理单、用药表一项项展开,从切口影像到复查照片,每一页都被仔细比对。手术过程记录显示切口完整,人工晶体位置良好,无出血、无渗漏。术后监测体温、血压、眼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三天后的复查影像显示角膜轻度水肿、晶体清透,无异常渗出或炎性改变。用药剂量、间隔、滴药次数全程符合医嘱。医生一边翻,一边皱眉,那些数据精确到分钟,像一份无懈可击的教科书记录。无论从操作流程还是护理执行,都找不到任何偏差。
医生仍不放心,又将笔记翻到既往病史一栏,重新询问。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过敏史等?妻子抹了抹眼泪,声音微微发颤地答道:“都没有,他身体一直很好,从没动过大手术,也没吃过长期药。”她从随身包里拿出一份去年的体检报告——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全都在正常范围内。医生接过报告,盯着那一连串标准的数据,指尖轻轻敲着桌面,眉头越皱越紧。他低声道:“这样的体质……不该出现术后急性感染。”他抬起头,语气缓慢地问:“在家那几天,有没有提过眼痛或者分泌物增多?”。
妻子咬了咬唇,迟疑地说:“有一点疼,他说是手术后的正常反应。我看他还能下楼活动,也没敢打扰医生。”那句“正常反应”像是一块石头落进医生心里,他的神情明显沉了下来。
医生继续追问,想了解更多术后生活的细节——是否按时用药、有没有触碰手术眼、有没有自行使用其他药水或偏方。妻子一一回答,滴药的闹钟她每天都设定好,清洗眼部周围时也严格避开切口。夜里他戴着防护罩睡觉,白天拉上窗帘避免强光,不看电视也不看手机。她的声音越来越低:“他是个特别听话的人,连邻居来探望都怕吵着休息。每天按着你们交代的做,真没出过差错。”医生一边听一边记录,笔尖在纸上停顿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样的护理,几乎完美得无可挑剔,似乎根本没有任何漏洞。
夜色渐深,医生坐在值班室的灯下,面前堆着厚厚一叠病例与监测单。屏幕上播放着手术录像,他从头看到尾,又倒回去看每一个细节,依旧没有发现异常。那道切口干净整齐,晶体位置恰当,术中操作规范。窗外的风吹动窗帘,灯光在报告纸上晃动。医生犹豫片刻,最终将所有资料整理成压缩包,发送给自己的导师——国内资深的眼科学专家。他心里隐隐觉得,这个病例的背后,似乎还有什么被忽略的部分。
不到十分钟,电话铃响了。那头传来导师低沉而稳重的声音,语气中透着警觉与思索:“我看过资料了,这个病情的演变不太像常规术后感染。”医生的心头一紧,指尖轻轻摩挲着笔帽。导师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我明早过去,想听听家属的复述,尤其是手术后几天的生活细节。”那句话像一根细线,牵动着医生的神经——若连导师都要亲自过问,问题一定不在表面。
第二天清晨,导师如约赶到医院。会议室的气氛凝重,病历、影像报告、血检单整齐铺在桌上。刘国平的妻子坐在一侧,双手紧握,面色苍白。导师并未急于翻阅,而是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地询问,从术后起居、服药习惯、睡眠时间,到家中光线、空气流通,一项项问得极细。妻子努力回忆,每个细节都仔细描述:用药的时间间隔、休息的姿势、饮食的变化。导师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在记录纸上写下几个字。
当她提到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习惯时,导师的神情忽然一变。笔停在半空,目光深深凝视着她。那一刻,会议室里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医生察觉到异样,屏住呼吸望向导师,后者又重复询问了几遍,语气愈发低沉。妻子却一脸茫然:“那只是平时的习惯,从来没出过事啊。”导师没有再多言,只是靠在椅背上,静静看着面前那份病历,眉头锁得更紧。
时间在那间寂静的会议室里变得缓慢。窗外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打在桌面上,划出一道道光纹。医生垂下头,手心微微出汗。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紧张,像是某个真相即将浮出水面,却又被厚厚的阴影压制着。导师终于缓缓抬头,叹了一口气,语气沉稳而带着一丝无奈地说道:
白内障手术的风险本不高,术后恢复通常平稳。刘国平的手术过程规范,术后护理也几乎完美,但在那些看似严谨的记录背后,仍埋藏着几个微小却致命的漏洞。那些细节并不起眼,却能悄无声息地改变眼内环境,让一切努力化为徒劳。导师的目光停在桌上的病例上,神情深重,语气缓慢:“他和许多患者一样,遵守医嘱、谨慎用药,却在日常中忽视了三件最不起眼的小事。正是那三件事,成了感染恶化、视神经受损的关键。而遗憾的是,太多病人从未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为时已晚。”
刘国平术后恢复时最先忽略的细节与用药顺序有关。手术后,他严格遵守医嘱,每天早中晚都按时间表使用不同种类的眼药水,甚至在闹钟的提醒下精确到分钟。然而,他忽略了一个看似细微却极其关键的环节——药物之间的间隔时间。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在短时间内先后滴入眼中,药液尚未被完全吸收时便叠加在角膜表面,导致前一层药液的保护膜被稀释或冲刷。表面看用药顺序无误,但药效被削弱,药物在眼内的浓度曲线不断波动。部分成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抗菌与消炎的平衡被打乱,眼内组织处于反复刺激状态。对于刚经历手术的组织来说,这种不稳定的环境意味着更高的代谢负担,眼部细胞无法稳定修复,微循环节律随之紊乱。刘国平每天坚持操作,心中踏实地以为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却没想到这份精确反而埋下了恢复过程中的隐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种微小的失衡逐渐累积成明显的变化。刘国平偶尔觉得眼睛发胀,滴药后刺痛感比以前更强,但他以为是恢复期的自然反应。其实那种短暂的疼痛正是眼部组织在应对药物浓度骤变时产生的信号。局部血管反复收缩与扩张,使药效吸收更加不均。角膜表层的上皮细胞不断代偿性修复,导致表面轻微粗糙,药液附着时间进一步缩短。抗生素浓度下降后,细菌的耐受性逐渐增强,而激素类药物的抑制作用又让炎症早期症状不明显。看似平稳的恢复期,实际上暗流涌动,药物在眼内的节律性紊乱成为了最早的警讯。
第二个细节来自眼部清洁的方式。刘国平是个讲究卫生的人,术后格外谨慎,每天洗脸时都避开眼睛,不让水流碰到手术部位。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习惯——使用带有香料和防腐剂的湿巾擦拭眼角。术后几天,切口处的角膜缘尚未完全愈合,泪道附近的皮肤极为脆弱。这类含化学添加剂的湿巾在擦拭时会在表皮留下微量残留物,混合空气中的灰尘和汗液后,容易刺激局部组织。刘国平每次擦拭后觉得眼角微微发烫,却并未在意,还以为是天气炎热所致。实际上,这种低强度的化学刺激正在削弱皮肤屏障的防御力,让细菌有机会附着并积聚在眼部周围。
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刘国平的院子里常有热风吹进屋内。汗液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混合,附着在湿巾擦过的区域。眼角残留的水分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白天光线强烈,他频繁出入院子,灰尘和微粒也趁机附着在眼周。那些看似无害的瞬间,逐渐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泪液分泌因轻微刺激而增多,冲刷掉药物残留,同时带入细菌和污染物。刘国平只注意到眼角有些红,偶尔刺痛,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感染扩散的早期信号。这样的积累在无声中削弱了手术后的防御屏障,使细菌能在角膜边缘找到脆弱的突破口。
第三个被忽略的细节与居家环境密切相关。刘国平一辈子做电焊工,习惯空气流通的工作环境。术后恢复期间,他依旧保持每天早晚开窗透气的习惯,认为新鲜空气有助于身体恢复。可他没有想到,那些摆放在阳台角落的焊接工具、铁件和旧工装上,仍积着多年的金属粉末与灰屑。轻微的风一吹,这些微尘便飘散在空气中,几乎肉眼不可见,却能轻易进入眼部。人工晶体植入后的角膜表面极为敏感,任何微小颗粒附着都可能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轻度炎症反应。刘国平偶尔眨眼时感到有异物感,却只以为是风吹进了沙子,拿棉签轻轻擦拭便算了事。
几天后,这种外界刺激与干燥的空气相互作用,慢慢改变了眼内的微循环。角膜表面在持续摩擦下微微糜烂,局部屏障被破坏,泪液蒸发速度加快。空气中的细菌与灰尘趁机黏附在微损伤区域,引发轻度渗出反应。刘国平并未察觉其中变化,只感觉眼睛越来越容易干,夜里滴药时比以前更刺痛。角膜下层的细胞在反复刺激下开始释放炎性物质,代谢废物积聚,使局部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外界尘屑混合这些分泌物,形成了一个持续被激活的炎症循环。等他再次察觉时,轻微的红肿已经演变为持续的隐痛,手术切口的愈合过程被迫中断,感染风险悄然攀升。
这三个不起眼的细节——药物间隔的忽略、清洁用品的刺激、环境尘屑的干扰——在刘国平的术后生活中交织成一条隐形的链。每一环都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眼部组织的修复节律。那些本应在安静中愈合的细胞,被反复的刺激和不均的药效打乱节奏。表面上,恢复的过程有条不紊;实际上,隐患在悄然积聚。等到症状暴发时,感染早已深入,任何补救都为时已晚。刘国平的经历提醒人们,真正让恢复过程失衡的,往往不是明显的错误,而是那些看似正确却被忽略的细节。
参考资料:。
[1]张伟利,石亚楠.基于决策树构建白内障病人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风险预测模型[J].循证护理,2025,11(20):4264-4268.。
[2]刘凌云,贾志芳,蒋童新,等.糖、肝胆、眼共管降低肝脓肿并发内源性眼内炎致残率相关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1(12):57-61.。
[3]许欢,孙中萃,何忠惠,等.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诊断与治疗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25,25(04):311-313.DOI:10.14166/j.issn.1671-2420.2025.04.012.。
(《62岁男子白内障手术成功,7天后眼内炎彻底失明,医生:忽视了重要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 上一篇:黑色系电竞桌搭攻略:沉浸感与实用性我全都要
- 下一篇:喜欢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