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男子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5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发布时间:2025-07-09 17:47 浏览量:21
湖南长沙,一位年仅三十多岁的男子在高温作业后突发中暑,短短五小时内不幸离世。
这样的新闻看似偶发,却在悄然提醒我们:热,不只是“热得难受”,有时,它也可能要命。
中暑,尤其是重度中暑,在大众认知中常被低估。许多人以为它无非就是头晕、出汗多、喝点水就好。但医学上,中暑分为轻症和重症。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在这起湖南事件中,男子是在户外高温作业后倒地昏迷的,最终被确诊为热射病。病情进展极快,从发作到死亡,不足五小时。
这种速度,让人措手不及。热射病的可怕,不在于它的稀有,而在于我们对它的熟视无睹。
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夏天不至于死人”的侥幸心理。寒冬冻死人的故事频频被讲,而盛夏则总带着度假、休闲的想象。但这种文化印象,很可能掩盖了高温背后的真实风险。
从进化角度讲,人类对高温有一定的耐受力。我们可以流汗降温,皮肤血管扩张散热。但这种机制是有极限的。一旦外部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出汗机制失效,核心体温无法下降,器官就会开始“过热”。
尤其是现代社会,空调让我们更少暴露在自然高温下,身体对热的适应性反而下降了。对热的“钝感”,不是优势,而是风险。
人们常以为,只有老人、孩子或体弱者才会中暑。重症中暑的案例中,不乏年轻、健康的成年人。湖南这位男子的身体状况并无严重基础病,却仍然因高温致死。
这是因为中暑的发生,并不单纯取决于个人体质。它更像是一个“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高温、高湿、剧烈运动、封闭空间、穿着不当、脱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室外施工员、快递员、外卖员,这些工作群体面临的热风险,远远高于我们想象。
中暑不是谁更“扛热”,而是谁更“暴露”。
在某些文化语境中,“能吃苦”是一种被赞誉的品质。而“热天不怕晒”、“中午也能干活”,甚至成了一种集体的硬气象征。但这类“扛热文化”,在医学视角下,并不值得鼓励。
很多中暑患者,都是因为“坚持了一下”、“觉得还能再干会活”才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尤其是户外劳动者,在工作制度、收入压力、个人意志的多重作用下,往往难以“主动休息”。
高温劳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社会结构的问题。不是个体不够努力,而是环境不给喘息。
谈到高温,不得不提一个城市病——热岛效应。简单说就是,城市由于大量混凝土建筑、少植被、密集交通等原因,吸热多、散热慢,导致温度比周边郊区高出不少。
在一些大城市,夏季夜间气温甚至比白天更难耐,因为热量被“困住”了下不去。这种现象加剧了夜间中暑的风险,尤其对没有空调、居住条件差的群体来说,是一种沉默的健康威胁。
城市越现代化,越需要重视“气候韧性”的建设。
提到防暑降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开空调”。空调确实是现代生活的福音,但它也带来新的健康议题。
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呼吸道问题,甚至让人对外部高温失去敏感性。一旦走出冷气房,身体来不及调节,反而更容易中暑。
不当使用空调,如温度过低、忽冷忽热,也可能引发空调病。这类问题虽不致命,却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空调,是工具,不是盔甲。
中暑的机制之一,是体液丧失。高温出汗多,如果不及时补水、电解质流失,就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
但很多人对“喝水”的理解仍停留在“口渴才喝”。口渴感出现时,身体早已开始缺水。正确的补水方式,应是定时少量、多次补充,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中。
光喝白水还不够,电解质饮品(如运动饮料)在长时间户外活动后能更好地维持体内平衡。水,是防中暑的第一道防线,却常常最容易被忽视。
从个体层面讲,中暑可以预防,关键在于认知和行为的调整。但从更大的视角看,中暑的防控,也涉及到公共政策和劳动保障。
是否设立合理的高温停工机制?是否对户外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护?是否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遮阳设施?这些都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课题。
中暑不是“小病”,而是公共健康议题。
每年,因中暑而入院甚至死亡的案例,都在重复上演。它们像是一个个微小却真实的提醒,说的是同样一句话——不要低估高温的风险。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对它的理解、应对和预防。高温之下,真正的聪明,是懂得避其锋芒,而不是硬扛到底。
健康,从不靠硬扛,而靠知与行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媛媛,王志强.热射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1,41(4):327-330.
[2]赵利平.城市热岛效应对居民健康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6):2754-2761.
[3]陈涛.高温作业中的劳动保护问题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2,40(3):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