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55岁男子频繁头晕,以为是脑缺血,检查未果,最后竟确诊这病
发布时间:2025-08-04 21:21 浏览量:2
2021年,55岁的章国强在一家物流公司做工人,每天早上六点多就上岗,常常连轴转到晚上九点。三餐极不规律,早饭经常错过,中午靠泡面对付,一周四五顿酒局是常态,最晚喝到凌晨两点。烟不离手,一天两包,咖啡加浓才顶得住熬夜。他近半年总觉得头晕,蹲下起身时眼前一黑,偶尔站着站着就觉脚底发飘。他自己说可能是累的,也可能是酒喝多了,但从没抽出时间去查过。但没有人知道,这已经是他身体所拉响的警报...
2021年7月18日清晨,章国强清晨蹲着清点底货,起身时后脑仿佛被重物压了一下,眼前猛然一黑,整个人仿佛瞬间抽空。他赶紧向前跨了两步才堪堪站稳。他伸手按了按脖颈,皮肤冰凉,整个人却发着虚汗。下意识以为是饿的,他拿起水壶灌了几口凉水,感觉水刚吞下去,胃里便泛起一点寒意。他靠着墙站了一会,气才喘匀些,随后摇了摇头转身朝仓库走去。只是步伐一落地,感觉脚下像踩着软毯,身体微飘,他皱了皱眉,试图稳住节奏,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上,继续干起活来。
他跟在叉车后准备对位配件,忽然感觉仓库的灯光晃了一下。他以为是机器震动,皱了皱眉,继续操作。可再看向那排货架时,边缘轮廓竟像起了波纹,线条轻微扭动。他试着深吸一口气让自己集中注意,但胸口一阵发闷。他撑着一旁的木箱慢慢坐下,手指想去拧水杯,刚一提起,杯身就从掌心滑了一下,水泼到自己腿上也没顾上擦。他低头看手机上的单子,字行似乎在缓缓移动,越盯越花。他闭了一下眼,脑子发胀,好像还有些晕乎乎的。他没有起身,而是靠着墙静坐片刻,不想让同事看出异常。只是心里隐隐觉得不太对,像是自己掉进一个泥潭里。
下午三点多,他独自把几箱货推进升降台。刚扭身准备下台阶时,右脚像没踩实,突地一滑,整个人失重般往后倒。他用力拽住一旁的栏杆才堪堪稳住,却感觉后脑勺突突直跳,像每一次心跳都撞在颅骨上,脑壳里传来闷响。他站着不敢动,眼前光线开始泛白,耳朵像灌了水,周围的一切仿佛裹着一层膜。身边工友喊了几声,他张嘴却发不出音,嘴唇干得发紧,汗从鬓角 一线线地往下淌。他只能靠着栏杆坐在地上,无力地朝那边偏了偏头,整个人已经被沉重裹住,只能僵坐在那里,不敢动弹。工友看见章国强这副模样,立即带着章国强去了附近的医院。
章国强在同事搀着去了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医生简单测了血压、血糖与心率,血糖读数为4.1 mmol/L,心率略快。体温正常,血压132/84 mmHg。医生问症状,他说“头发涨、眼前发白、脚不太稳”,又说“前几天也有过,但这次厉害点”。医生低头写了几行,说是低血糖,建议加餐调节。他打断问:“那不是低到三点几才算?”医生说“个体差异大,有人四点多也难受”,最后让他回家休息观察。
第二天开始,他随身带了两块饼干,裤袋里揣着那瓶葡萄糖片,饭点前先嚼几颗。他以为问题出在没吃好,于是早餐改成了两根油条加一杯浓豆浆,中午不敢再泡面,点了盖浇饭也吃干净。工作间隙他会吃块蛋糕或者咸饼干,生怕又“血糖低了”,哪怕不饿也塞点东西进去。晚上回家躺沙发上,他还是会觉得脑子沉,但只要没像那天一样突然发黑,他就没再去复查,认为低血糖只要不熬夜、不空腹,就不会出什么大事。然而不久后的一天,这样的头晕却比此前更加严重。
2021年9月20日下午,章国强坐下喝水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那块纸箱标签看不清了,像雾玻璃蒙了一层。他揉揉眼睛,标签的字还是发虚,视线挪动时有轻微延迟感。他缓了半分钟,低头喝口水,脑子却像慢了半拍,反应迟钝。他站起身去拿装箱清单,脚刚踏出去,重心突然偏了一下。他强行稳住身子,走得更慢了些。等走到货架那头时,整个人已经微微发汗。有人路过喊他没听清,他回头时突然一阵头重脚轻,眼皮跳得厉害,只能靠着边上的金属支架歇了一会儿。
第二波晕意来得比他预想得快。他低头扫货单时,头像被往下压,脖子绷着不敢动,后脑发紧,整个空间像轻微晃动。他试图站直转个方向,但脚底发虚,整条腿没什么力。他扶着货架慢慢往回走,走到一半停住,觉得自己像踩在不稳的吊桥上。他试图找个地方坐下,抬头时眼前那条过道变成了两条,灯光扭曲,像有人在他眼前划了几刀。他靠着柱子喘了几口,手里的货单掉在地上,他想捡,却连低头的动作都不敢做。
他没等到晕过去,但也再站不住了。他缓慢蹲下,背靠着墙,眼前一黑一白地跳。头里像灌了热风,每跳一下就像有人在耳边敲鼓。他张嘴呼吸,胸腔发闷,嘴里发苦,有点想吐。路过的工友将他扶起的时候两眼空白,说话说不出完整句,声音断在喉咙。他低头喘了几口气,眼神慢慢聚回来,整个人瘫坐在货堆边。工友说要不要送医,他摇晃了几下,骤然间猛地干呕了几声,便突然再也没有力气抬起头来回应工友的呼唤。工友见状也不再耽误,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
到了医院后,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血脂、同型半胱氨酸一组全开。报告出了,数据基本都在范围内,血脂略高,血糖偏低但不达诊断阈值,医生说,“这不像单纯代谢问题。”章国强听完点点头,低头收好报告。随后前去做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心内科医生初查未发现ST段异常,T波轻度变钝,无心律失常,Holter监测24小时未见明显早搏、房颤或室性负荷,心率波动范围在60~108次/分之间,无暂停,无漏搏。心超也做了,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瓣膜结构规整,无结构性心肌病证据。
接着安排了头颅核磁和平扫CT。MRI平扫未见明显脑梗灶或出血灶,未见脱髓鞘改变,脑干、基底节区未见病变。MRA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通畅,未见狭窄,颈动脉走行正常,无粥样硬化斑块。脑白质略见点状缺血灶,考虑年龄相关改变,未构成诊断。医生边讲边看着他,“你这个片子,从神经系统来看,不构成现在这种症状。”章国强一时间又有些眩晕,不由得捂着头撑着桌子沿,紧紧闭着双眼说不出话来。
“你们查了这么多,都说没问题,那他天天头晕是装的吗?”妻子彻底坐不住了,眼圈红着起身,“他这半年连夜班都不敢接了,饭也吃得比以前规律,糖也随身带着,我们家里不缺吃的,他怎么会是低血糖?又怎么可能是脑缺血?你们说不是心脏,不是脑子,不是血管,那到底是啥?”她声音压得低,但每个字都像拧出来的,“之前说低血糖,我们照着做了,还是晕。难道非得等他晕倒、送ICU才叫查出病了吗?”她说完嘴唇紧紧抿着,手有些微微抖。
医生沉默片刻,有些无奈地开口:“从目前为止的结果来看,确实无法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但是我建议还可以去查一查内分泌。”说完后,章国强便前去补做了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垂体功能筛查,也查了B12、叶酸与维生素D水平。结果显示:甲功三项正常,TSH略偏低但不达临界;皮质醇早晚差值尚可,ACTH在低限附近,暂不考虑功能紊乱;维生素水平略低,但与症状不匹配。医生皱着眉看检查单:“你这些检查都做得很全了,暂时没有指向哪一个系统的明显异常。”
“那查不出来到底是因为什么?”章国强的妻子再次开口,“半年前头晕,说低血糖,我们改了吃饭;说可能熬夜影响,我们也调了作息。他现在连烟都戒了,酒局也推了,天天按你们说的养着,你们说不是心脏,不是脑子,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检查一个接一个做,钱一分没省,结果每次都一句‘正常’。”她把检查报告推到医生面前,“你们说得这么轻松,可他每天走两步就发虚、低头就晕,都已经到现在这地步了,连我丈夫是什么病都不知道,到底要让我们怎么安心?”医生此时也哑然了,而是目送着章国强夫妻二人离开诊室后,才翻开面前的检查项目一一查看起来。
各科医生聚齐在一起,邀请了章国强夫妻二人,讨论了一次神经功能检查与精神心理科会诊。精神心理科拿出检查报告显示,章国强的神经反射正常,脑干诱发电位无延迟,肌张力分布均匀,无锥体束征;心理问卷分数轻度焦虑倾向,但无强迫、抑郁评分异常,整个流程像绕了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一时间医生们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而妻子却猛地站起身来,“是不是有些病一开始就查不出来?那你们为什么不提前讲清楚?我们来来回回做检查,不查出病因不敢睡觉、不敢出门,他自己都开始觉得是不是心理问题了。可他不是神经,他也不装病,我们到底该信什么?”她停顿了一下,把包拎起来,“你们要是什么都没查到,那他要是再出事,还能再来几次?”一时间,医生也沉默了下来。
为了对患者负责,也为了避免更多人重蹈类似轨迹,医生在深夜一遍遍整理章国强的检查资料、影像数据与每日监测记录,将这份病例完整汇总后,发给了自己曾经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吉训明。吉院士是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干预与机制研究,主持建立了国内首个脑卒中专病中心和急救直通车体系,提出“远隔缺血适应”等脑保护新策略,被誉为中国神经外科体系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吉训明院士看到这份病例后,在办公室沉默许久。他从病程记录反复回溯,从首次头晕到最终意识丧失,每个症状都看似碎片,却又有其固定的节律。以他多年从事神经疾病与老年脑血管病管理的经验,仍一时间无法归纳出清晰的病理链。正是这种逻辑上“过于干净”的病程,让他产生一种警觉:或许一开始大家的判断方向就错了——他们都在寻找宏观诱因,比如心源性、栓塞、代谢中毒,但一个生活规律、药物依从性极高、既往没有重大疾病史的普通人,如果还会在数日内迅速恶化,真正的问题极可能隐藏在生活的细节缝隙中。
吉训明院士没有犹豫,而是立即联系了章国强的妻子,在电话中耐心询问章国强最近一周的饮食作息、劳动强度、用药记录与体感变化。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耐心排查中,最后吉训明院士终于找到了一处极其难察觉到的细节,随后章国强便在吉训明院士的嘱咐下前去医院做了一个新的检查。一个月后,章国强来到医院找到科室,随后上前紧紧握着医生的手说:“多亏了吉训明院士,最后找出了我这个病,也谢谢你们救了我一命!我后来也知道,这个疾病非常隐匿,最开始的症状就只有头晕眼花,一旦发作后不能够及时抢救,就有可能直接死亡啊!”
章国强最初以为自己是脑供血不足或者低血糖,实则他反复出现的头晕、心悸、站立不稳,核心问题出在自主神经系统——这是维持心率、血压、体温、出汗等无意识活动的中枢。当这个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即使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也可能引发一连串功能失调。像他这种反复站立眼黑、头涨、双脚踩棉、血压正常、脑血管影像无异常的症状组合,很典型地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不是单纯的心血管或代谢系统疾病。但问题在于,这类异常常常无法通过常规的心电图、核磁或血液指标查出,临床容易被误认为是心理问题或轻症低血糖,延误系统性排查和早期干预。
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是指在无明确器质性病因的前提下,自主神经系统出现广泛而复杂的调节紊乱。章国强的表现就符合其中一个亚型:体位性调节障碍。患者在由坐到立的过程中,自主神经未能及时收缩外周血管,导致短暂脑部灌注下降,从而出现眩晕、视物模糊、心跳加快等表现。由于基础血压并不显著波动,常被误诊为劳累过度或情绪波动。事实上,一些研究发现,该病与迷走神经张力不稳、交感-副交感协同失衡有关,易在压力大、睡眠差、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中发生。长期忽略这类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者逐渐形成生活受限、活动恐惧、甚至焦虑抑郁的恶性循环。
章国强在接受大量检查后依然查无实据,背后正是这类疾病的一个核心特征——常规检测手段难以捕捉。因为它的问题不在结构,而在调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本质是中枢与外周之间的信号传导混乱。比如,他在仓库站立时突然觉得胸闷、出汗、眼花,就是因为身体应对姿势变化的信号未能正确传导,血液分布紊乱,导致脑部短暂性灌注不足。很多患者因此被误以为“心理因素”,而真正的生理异常却藏在功能性检查里,例如头位倾斜试验、心率变异性分析、血压连续监测等。只要思路偏离功能层面,再完整的影像与化验也找不到问题所在。
很多患者在被诊断为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前,经历了长时间的医疗游走,章国强就是典型。他以为靠规律饮食、补糖、停酒就能解决,但功能失调不像器质病变那么可控,它受多重因素影响。像睡眠质量、环境温度、精神压力甚至进食后血流分布,都会触发症状。他明明吃过饭,却还是低头就晕;明明休息很好,照样出汗心悸。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对外界刺激的调节能力下降,身体的小幅度需求变化都可能被过度放大成失控反应。治疗也不能仅靠药物,更需要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再建,很多时候,真正影响病情的是看似无害的日常。
章国强之所以误判病因,与原发性自主神经异常症状的多样性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头晕、心悸、出汗异常、体温波动、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疲劳、脑雾、易怒等“非特异性”表现。一位早期患者可能只是偶尔觉得走路轻飘飘,但进展后会演变为起立性低血压、神经介导性昏厥,甚至影响劳动能力。最棘手的是,症状并非持续,而是断断续续,时轻时重,患者本身也很难向医生准确描述,医生若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就容易误诊为焦虑、抑郁或心因性反应。而事实上,很多人的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微型紊乱彻底打乱。
治疗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并无一劳永逸之法,更多的是长期管理与调整。章国强确诊后,医生给出的方案不止是药物,而是多点干预:调控作息、减少温差刺激、避免久站、清淡饮食、增加盐摄入、适量增加水分与运动等。他需要重新认识身体的调节能力,学会提早识别症状,并为每一轻微头晕找到可控的应对方式。医生也强调这类患者不应追求“全无症状”,而应以日常生活不被限制为目标。有研究表明,病情可随着生活方式重建逐渐稳定,而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在早期就意识到这不是小毛病,更不是自己扛一扛就过去。
资料来源:
[1]谢雪梅,张曦,邹兴菊,等. 基于c-TCD及MRI探究偏头痛患者RLS与无症状性脑缺血损伤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25,19(04):104-109.
[2]李娜,张立平,孙晓曼,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现状[J/OL].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8[2025-08-04].https://link.cnki.net/urlid/43.1456.R.20250729.2201.002.
[3]董乃嘉,杜雅薇,吴圣贤. 数据监查委员会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试验中的关键作用与实践解析[J].中国新药杂志,2025,34(14):1526-1530.DOI: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4.011.
(《纪实:55岁男子频繁头晕,以为是脑缺血,检查未果,最后竟确诊这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