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提醒大家:无论多忙,1不睡、2不吹、3不出、4不贴!

发布时间:2025-08-06 14:38  浏览量:2

转眼间,明日就立秋了,天儿跟夏天不一样了。

白天可能还热得冒汗,但后半夜窗缝里钻进来的风,已经带着点扎人的凉。

晒了一天的被子,摸起来也不像伏天那样黏糊糊,倒多了几分干爽。

老辈人说“立秋是道坎,养生得换招”,不是说要刻意讲究,而是这时候的日子有了新脾气,咱得顺着它来。

尤其这“1不睡、2不吹、3不出、4不贴”,都是实在经验,听进去了,入秋能少遭不少罪。

夏天躺凉席、铺地板多痛快啊?

可立秋后再这么干,就有点“跟老天爷拧着来”了。

不是凉席不好,是这时候的“凉”变了性,伏天的热是浮在表面的,凉席能帮着散散热。

立秋后,阳气往身体里收,就像收庄稼,得藏着点,这时候凉席、地板的寒气,专往骨头缝里钻。

你看,夜里睡凉席,早上起来腰腿疼、关节发僵的,十有八九是寒气趁虚而入了。

铺地板睡更糟,地面返潮,湿气裹着寒气,秋天爱拉肚子、膝盖凉的,多半是这时候没注意。

实在舍不得撤凉席,就铺层薄床单,盖住腰和膝盖;或者只中午用,晚上换成普通褥子。

这时候的舒服,得给阳气留点“回家的路”。

“秋老虎”还在,不少人空调从早开到晚,门窗关得严严实实。

可立秋的空调,吹多了真不太行,这时候的毛孔像半开的窗,夏天能敞着透气,秋天得慢慢关。

冷风一吹,毛孔“啪”地合上,热气散不出去,寒气堵在里头,头疼、嗓子疼跟着就来。

更别说空调抽湿,秋天本身就燥,屋里干得像沙漠,待久了鼻子出血、皮肤掉皮,这叫“燥上加寒”。

用空调得“悠着点”:温度别低于26℃,风口别对着头和背;开1小时就关,开窗透透气。

傍晚凉快了,干脆关空调开窗户,让夜风轻轻吹着,比闷在“人造凉房”里舒坦。

有人觉得“立秋了,该多运动出出汗”,这话对,但得分时候。

正午的太阳,立秋后还是“毒”得很,地面温度比早晚高十几度,这时候出去跑步、干活,纯属找罪受。

夏天出汗是“排暑气”,秋天出汗得“有分寸”。

正午阳气最盛,身体里的津液往外涌,这时候猛折腾,汗出太多,就像水库泄洪太猛,秋冬容易口干、没劲儿。

再说,一身汗被热风一吹,冷热夹击,中暑、感冒都可能找上门。

要是想运动,尽量改在早晚:早上天刚亮,公园散散步、打打太极,让身体慢慢“醒”;傍晚太阳落山了,遛遛弯、跳会儿操,微微出汗就行。

秋天的运动,讲究“收着点”,别像夏天那样“豁出去”。

一到立秋,“贴秋膘”的说法就冒出来了,有人觉得夏天瘦了,赶紧炖肉、红烧往回补。

可老辈人说“秋补如补虎”,补不对,反给身体添负担。

夏天天热,咱的脾胃早习惯了清淡,突然塞一堆肥肉、红肉,它“消化不动”,胀得慌、没胃口,甚至拉肚子。

现在人不缺营养,真要补,得“软着陆”。

不如来点“清补”:早上喝碗小米粥,加把南瓜;中午炒个瘦肉炒山药,鲜嫩不腻;晚上炖锅冬瓜排骨汤,少放油多喝汤。

这样补,脾胃舒服,营养也能慢慢吸收,比顿顿大鱼大肉实在。

结语

明日立秋,说的这些“不”,不是要绑住手脚,是让咱顺着时节过日子。

就像种庄稼,该浇水时浇水,该晒田时晒田,人也一样,懂了秋天的脾气,才能稳稳当当入秋。

愿咱都能吃得香、睡得稳,把日子过成秋天的样子——踏实,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