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护你,温暖你!手术室里的“冷”危机,你了解吗?
发布时间:2025-08-05 14:51 浏览量:3
走进手术室,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好冷”,这不是错觉,手术室的温度的确比普通房间低得多,通常维持在18℃~22℃。
那么,手术室的温度为什么要设置得这么低?在这种低温环境下,又隐藏着哪些健康隐患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一种隐患——术中低体温,它是一种悄无声息,却潜在高危的“冷”危机。
1. 控温标准严格
手术室的环境温度通常控制在18℃~22℃,这是依据医学指南设定的标准,旨在为手术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2. 抑制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细菌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易繁殖。手术室保持较低温度,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生长,降低术中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3. 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行
很多高精密医疗器械(如电刀、内窥镜系统、影像设备等)对温度比较敏感,低温有助于设备运行稳定,同时减少因过热导致的故障。
4. 医护人员穿着厚重,更适应低温
医生和护士在手术中要穿戴多层无菌衣物和手套,如果室温过高,会大量出汗,既不舒适,也不利于无菌操作。
虽然手术室通常温度较低,但并非所有手术都会导致手术期间低体温,只有一些耗时较长、损伤较大、操作项目多的手术,有可能导致体温降低。
1. 大型手术
一些大型手术,如开胸、开腹、关节置换等,患者暴露范围广,体表散热明显,手术期间可能因失血较多、机体调节负担增加,导致热量易散失。
2. 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耗时越久,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如果手术时间超过2个小时,低体温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3. 麻醉抑制体温调节功能
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椎管内麻醉,都会干扰大脑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患者即便体温降低,也不会通过颤抖、收缩血管的途径升高体温,难以适时自行调节。
4. 输液输血过多
手术期间输入的液体、血液制品等,常态下温度较低(约4℃~10℃),若未进行加温处理直接输入患者体内,将直接降低血液温度,增加低体温风险。
1. 术前“预热”
术前可以采取一系列“预热”方法,降低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风险,如使用暖风设备、保温覆盖物、电热毯等,在术前30分钟启动升温。
2. 术中“保温”
为避免热量持续散失,术中可以将保温毯覆盖在患者身上,或利用热风循环保持体温,也可以利用加温器将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至接近人体温度后,再输入患者体内,以及使用保温手术布降低热量从暴露部位散失,这些手段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又可以很好地控制体温变化。
3. 持续观察
术中利用体温探头、耳温计或食管温度探头等装置,持续记录患者内部体温,一旦体温脱离标准区间,麻醉医生可迅速介入处置。
4. 温度管理
手术室整体维持低温是为了预防感染,但不同手术或患者需要细微调整局部温度,必要时可调整手术室温度,以平衡患者安全与手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