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风之将军”,除内外上下诸风湿,还是养脾胃的“引路使者”

发布时间:2025-07-08 01:25  浏览量:20

在《黄帝内经》的古老记载中,风邪被视作多种亚健康状态的“导火索”。皆因“风”的特性灵动多变,善动不居、游走无定,且极易挟裹湿、燥、寒等其他邪气一同肆虐,故而被尊称为“百邪之首”。

风邪恰似一位勇猛无畏、攻城略地的将军,携带着其他邪气因子,势如破竹地冲破人体防御的“卫气”防线。正是基于这一显著特性,中医文化对风邪格外重视,而在养生的智慧宝库中,也有一味良药能够与之抗衡。

它宛如一位威风凛凛的“风之将军”,专克风邪,能祛除体内外、上下的诸般风邪。对外,可祛风抗毒,抵御外邪侵袭;对内,能平息肝风、祛除风湿,还是滋养脾胃的“引路使者”,引领其他药物直达病所。

这一神奇的养生之物便是防风。自先秦时期起,“防风”便作为其正名沿用至今。《本草纲目》中解释道:“防,御也,其祛风最要,故名。”清代学者张志聪也提到:“防风禀土味之专精,主周身之风邪,故曰防风。”防风之名,源于其卓越的养生功效,其所属植物也因此得名。它属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养生应用中,主要取其根部入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这部古老文献中,就记载了防风“主大风、恶风、风行周身”的养生益处,并将其归为“上品”之列,足见其珍贵与重要。

《日华子本草》中称防风“主三十六般风,补中益神,通利五脏,能安神定志,匀气脉”,全面阐述了防风在祛风、补益、安神等多方面的功效;《本草经集注》更是将其誉为“诸风同用”,尊为“祛风诸物之首”,对其祛风功效给予了极高评价。

防风虽能攻克“风邪”,被誉为“风之将军”,但这位“将军”作战时需要一位“引路之人”。正如《本草汇言》中所言:“防风不能独奏其功,故与川芎、白芷则上行,主头目之风;与羌活、独活则下行,主腰膝之风。”此外,“与当归主血风;与白术主脾风;与紫苏、麻黄主寒风;与黄芩、黄连主热风;与荆芥、黄柏主肠风。若入大风、厉风中,须加杀虫活血之物乃用”。

除此之外,孙思邈还提到防风能够解除乌头、芫花、野菌之毒,甚至还能化解附子之毒。在现代养生实践中,防风的常见益处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散在外之风邪

风邪是外感邪气中的“主力军”,在当前阶段的“防毒”工作中,中医文化将其称为“戾气”,而风邪往往在其中“打头阵”。外感邪气有风寒、风热之分,同时人体自身的虚弱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感毒”。正如《黄帝内经》中关于戾气的论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通俗来讲,就是自身强壮了,戾气都会避而远之。

若外感风寒,以身热、头或身体微微作痛为特征,可用防风养生。不过,防风发汗之力相对较弱,因此常与羌活、荆芥、细辛等药物搭配使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效。

若风邪夹杂湿邪,表现为微微怕冷而身热,身体困重,头部如被布帛包裹一般,可用防风与白芷、荆芥搭档;若与羌活、川芎、苍术配伍,则祛风解表之力更为强劲。

若感受风热之邪,以怕冷轻、身热重为特点,可将防风与荆芥、酒大黄一同使用,以辛凉解表;也可用防风与薄荷、荆芥、牛蒡子搭配,发挥协同作用。

对于本身身体较为虚弱,又外感邪气的人群,在此次“抗毒”事件中往往更容易中招。这类人群养生的最佳方式是先清除外邪,再增强自身正气。若感觉时间紧迫,可用防风与黄芪、白术一起养生,以扶正祛邪。

二、滋养脾胃

从中医文化的角度来看,滋养脾胃实际上也是一种“抗毒”之策,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难以理解。其实,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则正气强盛,自然能够抵御外邪,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虽然防风不能直接滋养脾胃,但正如《成方切用》中所说:“凡补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行。”尤其是在此次“抗毒”过程中,发现部分人出现闹肚子的症状。

若有此表现,且属于风寒湿邪困于肠胃,大便清稀,可用防风外散风邪、内化寒湿,与苍术、紫苏搭配使用即可。

若脾胃有湿气,表现为大便清稀,倦怠乏力,喜欢躺卧,可用防风与人参、黄芪、白术一同养生,以健脾祛湿。

若肠胃有湿毒,可用防风与黄芪、肉桂以及当归搭档;若因食物吃多了而导致食积,可用防风与神曲、麦芽、苍术搭配,以消食化积。

三、祛风除痹

“痹”是中医文化对关节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称谓,一般由风寒湿邪侵袭所致,民间常称之为风湿。风寒湿邪三者相互交织,“合而为痹”,但又各有主次之分。

若以风邪为主,称为“行痹”,其主要特点是亚健康部位游走不定,养生可用防风与秦艽、麻黄搭配,以祛风通络。

若以湿邪为主,以肢体麻木为特点,且在阴雨天症状加重,称为“着痹”,养生可用防风与羌活、独活以及川芎搭配,以祛湿通络。

若以寒邪为主,以疼痛为显著特点,尤其是怕冷,得热则疼痛缓解,称为痛痹,养生可用附子、肉桂、细辛以及当归,但需注意,附子和细辛属于以毒攻毒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

四、平息在内的肝风

风邪分为“内风”与“外风”,内风多由肝生。防风既能够祛除外风,又可以平息内风,多适用于较为严重的“风毒”情况,如破伤之风、儿童的风温和痰热至极而动风等。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防风养生时用量不宜过多,以6至15克为宜。此外,防风的药性偏于温燥,因此燥热、阴虚血少、因热动风之人不宜使用防风进行养生。

风邪被古人称作“百邪之首”,在近期的“抗毒”工作中,从中医文化的角度理解,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提升自身的正气,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二是规避外邪,减少与邪气的接触。“抗毒”之事,可防不可怕,注意这两点至关重要。#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