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六月十七,老话讲:“六月十七,防暑忙”,3件事要做好

发布时间:2025-07-11 08:15  浏览量:20

农历六月十七,在传统习俗中不是大节,却是民间很看重的“家常关口”。自古以来,老百姓特别重视小暑后的每一天,素有“六月十七,防暑忙,不怕苦,不怕烫”之说。古人在华北叫它“小暑扑面”,江南人说这是“盛夏分水岭”。不少老话都提及此日宜避暑纳凉。

民间还有说法:“六月十七,黄牛歇鞭,热头一炷香。”意思是天气到了最闷最酷的时候,连田埂上的老牛都带点不情愿。宋代的诗人杨万里在《夏日田园杂兴》里写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句诗,几乎把六月十七的景致和人情写活了。古人尚讲究“顺天时、慎起居”,把这一天当作盛夏调整节奏的小节点。

有趣的是,在一些南方地区,六月十七还是“晒伏姜”的日子。家家户户采黄姜、切片晾晒,准备储存做冬菜,称为“晒姜入冬”。广东甚至管这天叫“养脾日”,专门做粥、蒸糕给孩子老人换换口味,生怕暑气太躁,伤了胃口。

不为“大事”张扬,只在细微处用心,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表现在六月十七这一天的小忙与小闲里。大概是因为暑气太重,大家愈发珍惜“一屋人和、半日清闲”,哪怕只是院子里的绿豆汤,也自有一番诗意和意义。

三道顺应时节的“防暑菜”:清淡入胃,一夏无忧

说起防暑,老一代总觉得要靠嘴巴“降火”。餐桌上最当季的食物,就是家里的药方和心头好。六月十七,哪些饭菜最入乡随俗,最能舒缓盛夏的躁意?说几样实在的。

绿豆百合粥

“绿豆汤、百合粥,解渴解暑又解愁。”这是老家的顺口溜。六月的绿豆最饱满,百合则润燥,两样合起来凉意清新。不仅是家家必备的防暑美食,也是长辈心头的牵挂。

做法很家常:绿豆、糯米、干百合各取适量,浸泡后加水一锅煮开,小火慢煮,豆开花就行。想吃甜的,可以略加冰糖。粥稠糯盈香,下肚就是透心的舒坦。

寓意是“清凉和气,静心安神”。大人小孩都爱,一碗下去连脾气都消散了些。

井水冬瓜汤

“六月十七,冬瓜入市”。这天不少人家都买新冬瓜回家,用老井水煮冬瓜汤,既祈盼清凉,也讲究时令。

做法极简:冬瓜切薄片,连皮带瓤下锅,加井水(现在多用凉开水),咕嘟一煮,再撒点碎虾皮和葱花。汤色碧透,入口微甜,汤底像是存了一口云气。

在老话里,冬瓜象征“清清爽爽、四季安稳”,而用井水煮汤,是取其“井中有福,平安吉祥”。

三色凉拌丝

热极了,不想开火?那就拌碟“三色丝”:黄瓜、胡萝卜、木耳,切丝搅拌,淋香醋、麻油、少量盐和蒜泥。

这盘菜清脆爽口,是夏天院子里长辈们边唠嗑边拌出来的“救命菜”。颜色鲜亮,意味着好心情、好运道、自有新气象。

简单的防暑宜忌:3件事千万别偷懒

老话说,“六月十七,别只顾图凉快,三件事要认真。”这话透着中国人做事的根性:防暑不能只靠电扇和冰棍,家里的小规矩也不能省。

一,午时避烈日

中午到下午三点这一段,太阳毒辣,老人从不让孩子外出野跑。“烈日当头,易伤身”,哪怕屋里再热,也劝着小孩静些——纳凉、看书、午睡,都是顺天应时的养人法。

二,饭菜清淡为主

“夏天嘴清,秋天身轻。”老一辈讲究这几天饭菜都要轻淡素净,油腻煎炸的暂且先收起来。这样才能防止暑气攻心,也能让肠胃有歇息的机会。比如豆腐拌青瓜、素炒茄子,做法简单,却让人越吃越觉得凉快。

三,早晚通风保持凉意

傍晚日落和天微亮前,开窗换气,是很多北方老房子的智慧。“天大热,要活风”,不止是身体需要通透,人的心气也要“换换新”。家里空气流通了,心情也活络了。

这些做法,讲的大都是为家人想着,哪怕忙,也在细处保留着脉脉温情。小时候我总烦家里人“多管闲事”,长大才懂得,正是这些点滴,把炙热的日子过出了温度。

六月十七的禁忌:两个“不做”,智慧藏其中

一,不宜饮冰饮料

老理讲究“冷饮只解一时热,莫累全家心”。哪怕市面上冰可乐、冰奶茶再多,家里祖母也只准喝绿豆汤、凉白开。为的是让消暑不伤身,守着一种慢慢来的安心。

二,不宜熬夜贪凉

夏天夜长月色好,贪玩熬夜常有。但老话说“早睡百福归,贪夜一身倦”。屋里长辈总叮咛,天黑早息,不仅防暑气入体,更积聚了浓浓的福气。

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小暑盛夏,身体已经辛苦,守好作息,就是给自己攒好运。日子从不因热而变脾气,反而,是在这么点点滴滴的节制里,过得更安稳。

在中国人的时令观念里,没有哪一天是白白度过的。六月十七也好,任何一个小日子也罢,怕的不是热,而是不懂得惜福。饮一碗绿豆粥,吃一点冬瓜菜,守住静心的本分;多通风少埋怨,多关心少嫉妒——其实就是家里老老少少共同守护的一团和气。

“烈暑不躁心,热风不乱家。”也许正是这种细小的克己,才让中国人的生活如耐煮的绿豆,慢火出香、甘苦自知。

收笔的时候,外头还是热浪滚滚,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人在屋檐下,凉是心生的。”但愿这份心静如水的守护,也能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