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数降 7 万引热议,读书无用论抬头?学历价值需理性看待

发布时间:2025-07-11 18:10  浏览量:18

“1335 万!高考人数降了!” 六月的热风刚卷过考场警戒线,这个数字就像投入油锅的火星,炸得社交媒体噼啪作响。有人举着手机欢呼 “终于不用挤独木桥了”,有人翻出 “清华毕业生卖猪肉” 的旧闻大喊 “读书真没用”,可谁也没细想:就少了 7 万人,怎么就戳中了千万家庭的神经?这场看似微小的下降,到底藏着多少人没说出口的焦虑?

要知道,这数字可不是随便掉下来的。往前数五年,从 2019 年的 1031 万到 2023 年的 1342 万,高考人数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每年夏天都把 “鸡娃” 家长们逼得喘不过气。那会儿街坊邻居碰面,三句话不离 “你家娃报了几个补习班”,校门口的灯牌从黄昏亮到后半夜,连文具店的计算器都比别处卖得快 —— 全是算排名用的。

可今年这 1335 万,一下子把 “只增不减” 的神话捅了个窟窿。有人说这是因为生孩子的少了,2016 年 “全面二孩” 那会儿出生的娃,现在正好到了高考年纪,数量往下走是自然的。这话没错,但点开家长群你就会发现,更多人在讨论 “去新加坡读高中要不要考 AEIS”“职校的 3+2 学制值不值得报”。说白了,大家不是不重视教育了,是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但别以为这就是 “竞争减轻” 的信号。教育圈的朋友给我看过一组数据:985 高校的录取率,这些年就没超过 1.6%,差不多 60 个人里才能出一个。更吓人的是考研,2015 年才 165 万人考,到 2025 年直接飙到 548 万,考场外的家长比考生还紧张,捧着保温杯的手都在抖。就像网友 @教书匠老李 说的:“以前是‘有学上就行’,现在是‘上个好学校才叫赢’,这哪是竞争变轻了,是变精了!”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 “读书无用论” 又开始冒头。刷短视频时总刷到有人拍着胸脯说:“你看那农民工,一天挣 300,大学生刚毕业才 4000!” 可他们绝不会告诉你,《2024 中国就业报告》里写着,本科毕业生起薪比专科高 32%,工作五年后当上经理的概率更是高 45%。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里说的话,我特别认同。他说自己当年在江苏农村,考了三次才上北大,“要是没上大学,我现在可能还在村里跟人争论谁家的麦子长得好”。这话听着土,但戳中了要害。就像网友 @北漂小周 留言:“我爸是开小卖部的,总说‘读书没用’,可他偷偷给我塞钱报考研班时,手比谁都抖。他不是不信学历,是怕我考不上。”

有人拿 “清华毕业生卖猪肉” 说事儿,可你知道吗?那个卖猪肉的清华毕业生,后来建起了自己的猪肉品牌,年销售额过亿;有人说 “博士当城管是浪费”,但你没看到他用数据分析优化了辖区的垃圾分类流程,效率提高了 60%。这些极端案例被反复炒作,就像有人故意挑着篮球赛里 “球星没投进的球” 反复播放,却绝口不提人家整场拿了 30 分

倒是那些后悔的声音很少被听见。《2024 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里说,63% 的高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都后悔 “当年没多读书”。我认识一个开网约车的师傅,每天跑车 12 小时,累了就靠在方向盘上歇会儿。他总说:“要是当年能考上大专,现在说不定在 4S 店当主管,不用风里来雨里去。”

说到底,高考人数降了也好,升了也罢,不过是个数字。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学历。它不是贴在脑门上的标签,也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一把钥匙。就像俞敏洪说的,大学最值钱的不是毕业证,是你在图书馆泡到闭馆时想通的某个问题,是和同学熬夜做项目时学会的合作,是听教授讲课突然开窍的某个瞬间。

那些说 “读书无用” 的人,要么是早就靠着时代红利赚够了钱,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么是自己没坚持下来,就想拉着别人一起躺平。可现实是,HR 筛简历时,985 的邮箱永远比专科的满得快;升职答辩时,有硕士学位的永远比没学历的多一分底气。

高考人数降了,其实是件好事。它说明我们终于明白,成功不是只有 “考上名校” 这一条路。但这绝不等于 “读书没用”。就像网友 @职场老炮儿 说的:“学历就像雨伞,晴天的时候你觉得它没用,可下雨了,没伞的人只能拼命跑。”

所以啊,别被那些喧嚣迷了眼。不管高考人数是多是少,该刷题的时候别偷懒,该读书的时候别含糊。毕竟,人生这场考试,从来都不是看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走得远。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