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研究院分析378名热射病患者,有4共性!别以为防暑只是多喝水

发布时间:2025-07-11 00:28  浏览量:17

盛夏午后,北京三环路边,一名快递小哥突然倒在地上,身旁的电动车还在滴滴作响。天气预报显示当日气温高达39℃,路面温度逼近55℃。路人拨打120时,他已意识模糊,体温超40℃。这样的情节不是电影,而是我在急诊科真实遇到的案例。

热射病,这个听起来遥远的词,正在悄悄逼近每一个暴露在高温中的人——不仅是户外工作者,还有你、我、办公室里的白领,甚至厨房里的主妇。

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团队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对378名热射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有4个惊人共性——而它们,几乎都被大众忽视了。这项研究不仅颠覆了我们对“防暑”的认知,更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热射病不是晒中暑那么简单,它的致死率高达50%以上。

那4个共性,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揭开真相。

第一,超八成发病者发病前两天内睡眠严重不足。研究显示,有高达82.5%的患者在发病前一晚只睡了不到5小时。在高温环境下,睡眠剥夺会打乱体温调节中枢,导致身体热散失机制失效。

这和我们过去以为“只要多喝水就能防中暑”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睡眠不足,才是更致命的隐形杀手。

第二,超过70%的患者在密闭或半封闭空间中发病。这包括车内、厨房、仓库、甚至健身房这样的“室内高温死角”。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在太阳底下暴晒就安全了,但真相是:热射病往往发生在“看似安全”的地方。

第三,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48小时内摄入大量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油腻饮食在高温中增加代谢负担,如同给体温调节系统又压上了一块砖。而这,恰恰是很多正在健身、增肌人群的日常操作。

第四,近六成患者在发病前数小时内进行了剧烈运动。尤其是午后户外跑步、健身房高强度训练等。这些活动在高温下,会让身体内部产生“热量风暴”,一旦热散机制被破坏,危险就会迅速降临。

这些共性背后,隐藏着对热射病“认知误区”的深刻警示。

误区一:“热射病=中暑,喝点水、休息一下就好。”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已属于高热性急症。其核心不是脱水,而是体温调节中枢彻底崩溃,器官系统进入“热崩溃”状态。研究指出,热射病发作后如果未在30分钟内有效降温,死亡率将飙升至80%以上。

引用研究指出:“热射病的死亡率与发病后核心体温下降时间高度相关。”(《中国急救医学》2023年第10期)

误区二:“年轻人身体好,不怕热。”临床数据显示,热射病患者中有将近48%是18~35岁的青壮年群体。他们普遍自信、忽视身体预警,容易在高温中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果反而成为高发人群。

为什么高温会让人猝死?

从生理机制看,热射病的核心是“体温调节中枢失灵”。在极端高温下,人体依靠出汗、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排热,但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体温(37℃以上),热量反而“倒灌”,加上湿度高、风速低,汗液蒸发受阻,就像一锅不停加热的“人体高压锅”,随时爆炸。

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在高温下会迅速出现细胞变性坏死。我曾收治一位在健身房晕倒的年轻男子,入院时体温41.2℃,肝酶飙升至正常值的30倍,肌酐超标5倍,最终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他,不是“热坏了”,是“热死了”。

如何预防?别再只说“多喝水”。

第一,关注气象“热风险预警”。目前已有地区试点“热健康指数”,提示不同人群的热风险级别。建议户外工作者与高温环境作业者,在高风险时段(11:00~16:00)安排合理轮班制,避免连续暴露。

第二,提升个人“热耐受能力”。这不是鼓励硬扛,而是通过适度适时的热适应训练:如早晚10分钟快走、逐步适应气温变化。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避免酒精和油炸食品,也能减轻身体热负担。

第三,打造“微型避暑空间”。很多人在家中或办公室吹空调,忽略了厨房、阳台、卫生间等“热岛”——这些区域往往无通风、无降温,成为热射病的暗道。建议家中配备温湿度计,实时监测高温死角。

第四,重点保护“三高”及体重超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体热散发效率低,是热射病的高危群体。建议为这些人群建立个人“热风险档案”,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警讯,立即降温并就医。

我曾接诊一位出租车司机,50岁,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某次午间接完一单后在车内睡着,醒来时意识不清,体温42.1℃。他每天中午都在车里“将就”休息,未开启空调,窗户也未开。热射病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习惯一点点累积出的结果。

以医生视角看,热射病是“最可防”的致命病症之一。它没有病毒、没有传染,全靠我们是否足够警觉。真正的防暑,不是“多喝水”这几个字,而是对身体、环境与行为的“三重管理”。

如果你是一名司机,请在车里准备冰袋和温湿度计;如果你是健身爱好者,请避开中午时段训练;如果你是上班族,请关注办公区域的通风和温度;如果你是家中长者,请不要忽视厨房和阳台的闷热。

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开始重视,而是从“未病”阶段就开始准备。

我们不怕热,我们怕的是对热的无知。

(参考文献:《中国急救医学》2023年第10期;《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第5期;《环境与职业医学》2023年第4期;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联合研究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