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小暑节气古诗词,万物有荣,长夏自此而盛!
发布时间:2025-07-06 17:39 浏览量:22
公元2025年7月7日,我们将迎来2025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节气,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标志着季夏时节的开始,此时气温持续升高,梅雨季结束,逐渐进入高温高湿的三伏天。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不管是今天的人们还是古代的文人,面对燥热的天气,都会选择避暑纳凉,而且哪怕是在最酷热的日子里,古人也不会忘记作诗来打发着难得的时光。10首最美小暑诗词,温风至,小暑来,遇见最惊艳的夏日。
诗曰: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解释:
诗人独坐空院,以“心静”抵御酷暑。清风穿窗,无杂物扰心,体悟到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消暑良方。
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洛阳隐居时。经历宦海沉浮,他主张“心静自然凉”的处世哲学,借小暑节气表达超脱外物的生活智慧。
诗曰: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解释:
温风骤临宣告小暑到来。竹声沙沙预示急雨将至,雷声隐于山间;庭院青苔蔓延,鹰隼开始搏击长空,蟋蟀悄然迁居墙角。
背景:
元稹任宰相期间主持编撰《二十四气诗》,此诗为唐代官方节气文献。诗中精准捕捉小暑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展现古人自然观察力。
诗曰: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
节选解释:
极写烈日炙烤大地的酷热:云如火焰山,草木枯萎,河湖干涸。纵有薄纱衣、树荫、凉席亦难解暑气。
背景:
王维早年宦游所作,借苦热暗喻仕途艰难。后四句突转“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以禅心超脱现实煎熬,体现其“诗佛”境界。
4、《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忧愁是不分时节的,即使是在最明亮灿烂的夏日。
殷红的石竹花好似被朝霞所染,花朵精致,又好像用匣刀裁剪过。它不畏惧暑夏热风,在炎热的小暑节气中肆意绽放。
蜜蜂飞来飞去爱怜花色的香美,思念丈夫的妇人,对花感叹时光相催。读者朋友的赠诗,增添了离恨别愁,忧思郁结在心里,一天要难过好几回。
人生就八个字,喜怒哀乐忧愁烦恼,八个字里头喜和乐只占两个,看透就好了。
诗曰: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解释:
深夜闷热如午,诗人推门望月。竹林深处虫鸣窸窣,心头忽生凉意——原来清凉未必因风起,静心便可感知自然幽趣。
背景:
“诚斋体”代表作。杨万里擅从生活细节发现诗意,此诗将小暑夜微妙体感升华为哲理:心静则凉,万物自有清凉境。
诗曰:
山中苦无雨,日日望云霓。
小暑复大暑,深溪成浅溪。
泉枯连井底,地热亢蔬畦。
无以问天意,空思水鸟啼。
解释:
僧人以禅心直面小暑:闭门静修如退隐,北窗高卧,自得清凉,超然境界更胜上古隐士。
背景:
宋代僧人借节气说禅。将暑热喻尘世纷扰,主张以“心藏”破执念,体现佛家“境随心转”的修行观。
诗曰: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解释:
柳树上蝉鸣刺耳,荒院流萤闪烁。世人正为酷暑煎熬,萤火虫却带来秋的信号——暗喻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
背景:
司马光退居洛阳编《资治通鉴》时作。借物候变迁抒历史兴衰之思,展现政治家对时序更迭的敏感。
诗曰: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解释:
闭门谢客躲酷暑,空阁独坐享清闲。青苔蔓延如鸟迹,叶影婆娑似虫书——静观中见自然生机。
背景:
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的和诗。以“苔痕鸟篆”的雅趣消解暑气,体现文人“心远地自偏”的避暑美学。
诗曰: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来无质堆纸上,巧借柳枝相形容。
解释:
画者以柳枝西倾、叶翻向东的细节,巧妙画出无形之风,传递出视觉上的清凉感。
背景:
清代诗人题画之作。古人常借“观画”消暑,此诗揭示艺术如何将不可触的“凉意”转化为可感的诗画意境。
诗曰: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解释:
诗人拄杖追凉至柳堤,卧躺画桥边。月光下笛声悠扬,风静时莲香浮动——动静之间皆成诗意消夏图。
背景:
秦观扬州游历所作。将“追凉”化为风雅行径,以笛韵莲香构建声色交织的清凉世界,尽显淮海词人的婉约灵思。
这些诗作如千年不竭的清泉,提醒我们:真正的消暑不在逃离炎热,而在心境的澄明与对万物细微之美的感知。小暑已至,何不效仿古人,于竹影荷风间,寻一份属于自己的“清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