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简介(二)

发布时间:2025-11-18 15:36  浏览量:2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同学,他们意气风发,乘风破浪,勇于挑战困难,突破自我。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们能获得不负韶华,勇敢前行的力量。

博士篇

01

黄来胜,男,汉族,河南信阳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吴兵教授,主要从事矿井火灾防治与瓦斯灾害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博士在读期间,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并受聘为《中国科学与技术学报》青年编委。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中科院二区及以上7篇),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汇报人身份在澳大利亚悉尼“世界矿山通风大会”进行全英文学术报告1次;获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另有9项发明专利处于实质审查阶段;担任Physics of Fluids、Resources Polic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等SCI期刊经常性审稿人;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与技术学报》“优秀青年学者”一等奖、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我的科研故事:

科研之路,唯有积跬步,方能至千里。回顾在矿大北京求学的几年时光,我深刻体会到,科研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坚持的修行。博士阶段的学习,使我从最初的模仿探索逐渐走向独立思考,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新。这一过程虽充满艰辛,却让我更加坚定地热爱科研,也更加理解安全科学与工程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前提。作为一名工科博士研究生,我始终坚持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研究核心,让科研工作真正服务于生产现场的需求。学习过程中,我注重与导师吴兵教授的深入交流,虚心聆听老师丰富的工程经验,从中汲取灵感、拓宽思路,不断提升科研效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积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神东矿区、潞安矿区、阳泉矿区等10余座煤矿开展井下测试与工程试验。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科研视野,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的价值不止于理论创新,更在于为工程实际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路走来,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智慧与勇气,更需要耐心与责任。学校的平台优势、导师的悉心指导、团队的协作支持以及家人的理解与鼓励,都让我在科研道路上更加坚定。未来,我将继续秉持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态度,深入探索矿井火灾防治与安全控制新机制,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矿山安全生产,力争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师寄语:

创新来源于工程实践的观察、技术理论的思考和严谨科学的求证。黄来胜同学具有优良的科研素质,工作勤奋踏实,在针对松散介质泡沫堵风灭火的研究中,能够深入矿井实践现场,设计实验模型,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展现出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望他未来继续保持进取精神,不断迎接挑战,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吴兵

02

郭琳 女,汉族,1997年3月生人,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2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第三党支部副书记。

硕博连读期间,师从王凯、徐超教授,主要从事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方向研究。入学以来,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EI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曾获得省部/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青创北京”2022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负责人)、第七、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负责人)、IJCST第三届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特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称号等。

我的科研故事:

博士生涯伊始,我便深谙“日积月累见功勋”的古训。我不仅认真修读每一门专业课,用心捕捉学科前沿动态,更在导师的指引下沉浸于文献的研读,并通过持续的归纳与总结,逐步探寻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过程虽不乏枯燥,却为我日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我始终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的研究深深扎根于矿井,其终极价值在于解决真问题。因此,我积极投身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主动深入矿井一线,调研了十余所矿井。面对文献中的理论痛点与现场生产的实际难题,我努力架起知识与应用之间的桥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这段经历让我真切地触摸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力量。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我也曾深陷于数据与理论偏差的困惑,也曾因论文被拒而倍感挫折。幸而,得到了恩师王凯教授与徐超教授的提点,他们如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指导,他们关于“不忘初心”、“细节决定成败”与“科研是持久战”的谆谆教诲,成为了我迷茫时刻指引方向的灯塔。

回首这段旅程,这六年,远不止于知识的累积,更是一场向内求索的深刻修行。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承“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校训,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立志做一名服务于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的有志青年。

导师寄语:

郭琳同学凭借扎实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在科研道路上稳步成长。在工作上,她勤勉务实,乐于协作,展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担当。愿你始终秉承“好学力行”之精神,永葆“不忘初心”之热忱,在未来的学术与人生旅途中不断超越自我,勇于探索,不负韶华。

——王凯

03

王文静,女,蒙古族,1997年4月生人,中共党员,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博22-2班班长。

博士期间,师从徐超教授,主要从事矿井瓦斯及煤岩动力灾害防治方向研究,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导师除外)发表SCI一区/二区论文5篇,其中TOP期刊论文4篇,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担任《Energy》、《Powder Technology》等高水平SCI期刊经常性审稿人。主持完成校级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重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多项企业委托课题。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获评博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我的科研故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从事矿井灾害防治的研究者,我深知肩上的责任。虽然因客观条件无法亲临井下现场,但这并未限制我的科研视野,反而让我更坚定地扎根于实验室,在这“方寸之地”潜心寻求突破。我始终相信,前沿的现场实践与严谨的实验室探索,是推动矿业安全科技进步不可或缺的双翼。

在人生这段重要的成长时期,徐超老师给予了我最有力的支持。从研究方向的确立,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再到学术论文的反复打磨,徐老师始终倾注着大量心血。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科研精神的塑造者,以身作则地教会我何为严谨、何为坚持、何为责任。

科研之路从不是孤军奋战。我们课题组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强大的凝聚力,为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成长土壤。得益于团队高效的协作机制,无论是组会上的集中汇报,还是平日的问题讨论,总是收获良多。这种无私的共享与紧密的协同,让我们在相互启发中共同进步,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对于科研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从最初对领域的陌生,到如今深深扎根于此,是内心的责任感与探索兴趣驱动我不断前行。回首我的博士生涯,是一段在探索中成长、在感恩中前行、在合作中共进的珍贵旅程。路上的每一次指引、每一次协作,都深深塑造了今天的我。我坚信,科研之路虽道阻且长,但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必能在为祖国矿山安全事业奋斗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价值篇章。

导师寄语:

王文静同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将前沿知识应用于解决煤炭领域的核心难题,具备出色的科研潜力。尤为可贵的是,她能将个人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希望她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继续脚踏实地,勇攀高峰,为我国的矿山安全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徐超

04

史国钰,女,汉族,1997年4月生人,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2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期间从事煤自燃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以第一作者(除导师)发表SCI论文6篇,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市三等奖及第十九届“挑战杯”北京市一等奖。

我的科研故事:

博士阶段,我在陆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开展了煤自燃研究。这一领域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特性交互,科研过程既充满挑战,也富有学术价值。入学初我通过广泛文献调研和前期分析,明确了研究方向,并制定了实验-模拟-机制解析的综合研究方案,以深入揭示煤炭热力学规律和微观反应机制。

在科研过程中,我结合系统实验和数值模拟,探索煤样在不同条件下的关键反应规律,并对核心机制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煤氧化的理解,也锻炼了我独立设计科研方案、分析数据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持续努力,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多篇SCI论文,并授权了发明专利,为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除了课题研究,我还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团队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竞赛和团队经历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回顾博士阶段的科研历程,我深刻体会到科研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我的道路。每一次分析、每一次验证,都是对研究的深入理解,也塑造了我严谨、独立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素养。我将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探索煤自燃防控与应用的新路径,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将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科研积累迎接挑战。

导师寄语:

史国钰在博士阶段科研态度严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已发表多篇SCI论文和发明专利,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突出;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展现了良好的组织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希望在未来研究中继续保持专注与进取精神,取得更扎实和有影响力的成果。

——陆新晓

05

高李阳,男,汉族,1996年2月生人,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2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为矿井火灾监测,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主持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1项;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2023年12月-2024年12月University of Queensland联合培养博士生;连续两年获得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我的科研故事: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习以来,我始终将煤矿安全与火灾防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一次深入矿井的现场调查让我体会到科研的真正意义——实验室里的每一个数据,都关乎矿工的生命安全。自此,我决心让自己的研究贴近一线,从现场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再用科学的方式去寻求解决之道。

科研的道路充满未知与挑战,得益于谭老师悉心指导和团队的精诚合作,面对复杂的数据和反复的实验,让我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磨练心性,学会了耐心与坚持。科研让我明白,成果从不是灵感的闪现,而是脚踏实地、不懈探索的结果。在澳大利亚联合培养期间,不同的学术环境和实验室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与安全事业的信心。

除了实验室,我也常年活跃在煤矿的生产现场。作为项目现场负责人,我曾多次参与矿井防灭火、职业安全健康等工作。从通风巷道到采煤工作面前线,每一次实践都让我更加理解科研的价值:真正的研究,应该为安全生产服务。那些在高温与粉尘中完成的数据采集、在深夜修改的技术报告,都是我最难忘的科研片段也是我最珍贵的成长历程。

科研和项目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每一次突破都让我体会到成长的喜悦。未来,我希望继续保持热爱与专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导师寄语:

高李阳同学热爱生活,积极学习,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能够独立思考,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创新能力,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实践动手能力强,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谭波

06

唐飞,男,汉族,1997年6月生,中共党员,2022级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我的科研故事: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矿井热环境预测和防治的研究,探究了高温矿井多热源耦合风温预测模型,提出了矿井热风险评价体系,有力支撑了矿井热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1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博士研究生校一等奖学金、校董事会奖学金及校级“优秀研究生”称号等荣誉。

很荣幸加入秦跃平教授课题组,秦老师的殷勤指导如明灯照亮我的学术路径。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的科研视角,既是我科研征程的指引,更是我学术探索中坚定前行的力量。

科研于我,是一场需要节奏与韧性的长期探索。从课题立项时的起步攻坚,到深入研究时的持续突破,每一步都考验着对目标的坚守和对方法的打磨。“人生的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真正的成熟,是直面缺憾后的持续前行,这才是生活的本质。”科研之路亦是如此。我至今清晰记得第一篇SCI论文的攻坚过程:数次拒稿如同探索途中的阻碍,让我一度陷入困顿,但我从未止步,就像在长期探索中遭遇瓶颈时,我总会提醒自己再坚持一段,科研中我也把每次拒稿当作成长的契机,从中提炼经验、优化思路,最终让论文在修改中实现突破。那些未曾将我打倒的挫折,终成我科研信念里韧性的底色。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科研与马拉松的共通之处,在于最艰难时再挺一步的坚持,更在于科学配速、循序渐进的智慧。就像马拉松不能一味冲刺,科研也需张弛有度:既要在实验中保持长距离跑的耐力,又要在方法创新时拿出冲刺段的突破力。

展望未来,我将以逐梦学术的热忱,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既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也要有精研方法的巧思。我深信,科研这场学术征程,最动人的风景永远在再突破一次的转角处,而我已准备好带着这份从科研探索中淬炼出的信念,在坚持与突破中,奔向学术新程的更远风景。

导师寄语:

唐飞同学在博士阶段学习态度端正、吃苦耐劳、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项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帮助课题组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是一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

——秦跃平

07

吕春晖,博士研究生期间专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防治领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导师一作本人参与身份,发表论文6篇,其中中科院 TOP 期刊论文 4篇,部分成果发表于《Energy》《Fuel》等国际权威期刊。曾获第六届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北京高校安全工程与应急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2024 安全科普比赛一等奖。

我的科研故事:

科研路上,持之以恒的投入是积累的基石。博士生涯起步阶段,我便锚定研究方向,即便面临复杂的实验条件与繁重的研究任务,仍坚持规律高效的科研节奏。每天保持近 12 小时的专注投入,扎根文献研读、数值仿真与实验设计,在科研专业软件的熟练运用中,不断夯实理论基础、锤炼科研技能,为后续的项目推进与成果产出筑牢根基。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科研突破的关键。得益于孟老师的指导老师的悉心引领,以及团队的协作支撑,我有机会深入天池煤矿、马道头煤矿等现场一线开展研究。从煤岩样品采集、力学性能测试到巷道松动圈数值模拟,从防灭火措施设计到现场测试,井下的潮湿闷热、实验中的反复调试,都成为我打磨实践能力的宝贵经历。

这段科研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探索既要立足当下解决实际问题,更要放眼长远积累核心能力。在学院和团队的培养下,我养成的严谨思维、务实作风与创新意识,将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未来,我将继续聚焦煤矿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科研道路上稳步迈进,力争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导师寄语:

吕春晖同学思想积极向上,生活中团结同学、严于律己,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在学术研究中,他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作为核心成员积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实践动手能力与科研攻坚能力突出,是一名品学兼优、值得信赖的博士生。

——

硕士篇

01

李慕晨,中共党员,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四星志愿者,外交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库入库人才。硕士期间加权成绩91.53,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篇,副主编科普读物2册,第一完成人主持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课题立项获北京市三等奖,第一完成人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市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优秀案例等荣誉。

02

马龙,男,汉族,2000年11月生,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3级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专硕23-2班班长。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热失控机理与热管理方向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在电池火灾机理与安全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此外,基于机器学习开展火灾情景下人员疏散行为预测研究,并以学生第一作者发表EI/卓越期刊论文1篇。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研究生;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科普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03

潘傲澜,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氢安全方向研究,以学生一作发表SCI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学生二作发表SCI论文1篇。曾获得第一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与应急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曾获得2024年北京市高校冠军杯足球赛亚军。

04

柳鹏程,男,汉族,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4级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粉尘防治方向研究,以学生一作发表SCI论文1篇(中科院 2区),中文EI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中科院 2区);目前为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曾荣获优秀团员等称号。

05

贺一甲,男,汉族,2001年2月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3级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火灾安全方向研究,研究内容涵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火灾蔓延特性、气体释放与爆炸风险评估等,硕士阶段主持并参与多项相关项目,并以第一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学习期间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并荣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优秀研究生称号。

06

葛慕滢,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锂离子电池火灾防控技术研究,以学生一作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

07

温鹏宇,男,汉族,2001年出生,2023级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获得“挑战杯”全国三等奖,“京彩大创”北京市三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市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08

周泓儒,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建筑火灾与材料抗火方向研究,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SCI论文两篇,参与编写书籍一篇。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09

杜梦珍,中共党员,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3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学硕23-1班团支部书记。学术成果显著,参与发表SCI论文5篇,含学生一作SCI一区论文1篇。荣誉丰厚,连续两年获评研究生优秀学生,连续三年获学业一等奖学金。实践能力突出,获第一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与应急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10

黄经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学硕23-2班,研究生阶段获两次一等奖学金,一次国家奖学金。研究聚焦于矿区环境安全与生态修复,致力于为废弃矿井的资源化利用与绿色闭坑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京津冀废弃矿井储层余气解吸收缩时变扰动及对地表复垦生态二次破坏影响研究》中,我承担了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工作。通过独立构建采空区力学模型,运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精准揭示了废弃矿井地表沉降的动态演化规律,并确立多因素影响下废弃矿井采后塌陷二次损毁边界的判定准则。最后在环境与安全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发表论文一篇。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矿区次生灾害机理,更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沙棘的“修复-产出”闭环管理模式,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矿区在“双碳”目标下的安全复垦、生态修复与低碳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与可行的技术路径。

11

万昱佳,2023级专硕3班硕士研究生,现任专硕第三党支部副书记。在校期间勤奋笃学,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研究学生”及学业一等奖学金。科研方面专注踏实,以学生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研究成果在矿井瓦斯事故智能防治上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潜力。此外,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素质突出。

12

王明涛,男,汉族,中共党员。2000年2月9日生,2023级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

13

苗家玮,男,汉族,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2023级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陆新晓教授。

硕士期间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学生二作;以学生一作撰写三篇发明专利已获授权2项;参与“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北京赛区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