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神舟二十号滞留期间,航天员的生活异常精彩
发布时间:2025-11-15 01:20 浏览量:2
11 月 6 日清晨,手机屏幕弹出 “神舟二十号遭遇碎片撞击,返航取消” 的消息,原本计划返航的航天员,不得不临时取消了回家的行程。
这一消息出来,飞船上的宇航员安全状况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他们何时能安全返航回家!
你以为滞留太空的航天员在 “摸鱼”?错了。陈冬的工作日程表,比很多打工人的 996 还满 —— 每天 8 点准时开始实验,直到 21 点才结束。
在生物技术实验柜里,他们专注地做着细胞组织培养实验,研究微生物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效应机制;在生命生态实验柜里,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正在进行 —— 这种看似普通的小虫子,能在太空里重新长出身体部位,说不定能为未来的航天医学提供新线索。
更厉害的是,他们还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展开了 “跨乘组协作”。两个乘组的航天员挤在实验舱里,一起调试设备、记录数据,连吃饭都在讨论实验进展。
问天实验舱的厨房⾥,一台 “世界首创” 的热风烘烤机正嗡嗡运转着。刘洋拿着特制的磁吸烤盘,把提前腌制好的鸡翅、牛排放进去,然后固定在餐桌上(防止漂浮)。
28 分钟后,热气腾腾的香味飘满了整个舱室,蔡旭哲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这香味,比我老家楼下的烧烤摊还香!”
除了烧烤,他们还有自己的 “太空菜园”。问天实验舱的生态舱里,几盆生菜长得翠绿欲滴,叶片上还沾着人造光源的光斑;番茄苗藤上挂着的小番茄,已经泛着淡淡的红,再过几天就能吃了。
可能有人担心航天员在太空里睡不好?殊不知他们的作息比地球人还规律:
每天 6 点准时起床,用特制的 “太空牙刷” 刷牙(牙膏要吞下去);7 点吃早餐,喝着加了航天食品添加剂的豆浆,就着真空包装的包子;8 点开始工作,直到 12 点吃午饭;13 点到 15 点是午休时间,他们钻进固定在舱壁的睡袋里,拉上拉链只露出头部,戴上耳塞屏蔽仪器噪音;15 点到 19 点继续工作,19 点吃晚饭;20 点到 21 点是锻炼时间,他们骑上太空自行车,或者在微型跑道上跑步,用安全带固定身体,仪器会记录下每一次心跳和步数;21 点准时睡觉,地面团队通过控制光照,帮他们建立稳定的睡眠节律。你知道吗?近地轨道上,藏着23 万件大于 1 厘米的碎片,几十万件 1 毫米到 1 厘米的碎片,还有数以亿计的小于 1 毫米的碎片。这些碎片以每秒 7.9 千米的速度飞行,相当于每小时 2.8 万公里 —— 比子弹还快 3 倍!
一个 10 克重的碎片,撞击能量堪比一辆时速 100 公里的小汽车;一个 0.8 毫米的碎片,就能穿透飞船的冷却系统(比如 2022 年俄罗斯联盟 MS22 飞船的事故);一个微米级的金属碎屑,就能在舷窗上撞出 7 毫米的坑(2016 年国际空间站的事故)。
神舟二十号遭遇的碎片,虽然直径只有几毫米,但还是把飞船的隔热层撞出了一个小坑。“幸好是对接在空间站时被发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陈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
有人说,航天员是 “用生命在冒险”。没错 —— 每一次发射、每一次返航,都要穿过这片 “碎片云”。
2021 年,国际空间站的加拿大机械臂被碎片击中,撕裂了外表保护层,留下一个直径近 10 毫米的穿孔;2022 年,俄罗斯进步 MS21货运飞船遭遇碎片撞击,不得不提前脱离空间站;2023 年,美国龙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被碎片刮伤,发电量减少了 10%。
等你回家当航天员在太空里努力工作时,地面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东风着陆场的搜救队伍,已经进行了 3 次综合演练。
空中,直升机带着热成像仪盘旋,随时准备发现返回舱的信号;地面,履带车队载着救援设备,在沙漠里演练着 “快速定位”;应急保障车里,医生们已经准备好了除颤仪、氧气瓶,还有专门针对冬季低温的保暖设备。
为了确保神舟二十号顺利返航,地面团队做了100 多次仿真分析,模拟了各种可能的情况 —— 比如飞船在返回时遇到碎片,比如着陆时遇到大风,比如返回舱偏离预定区域。
11 月的东风着陆场,沙漠里的胡杨正泛着金黄的叶子。搜救队员们盯着屏幕上的卫星信号,手里的对讲机随时准备响起 ——“神舟二十号返回舱已进入大气层”“返回舱伞舱盖打开”“返回舱已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