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打盹儿的秋

发布时间:2025-10-26 14:59  浏览量:5

遵义的秋天,总显得格外短暂,仿佛还来不及细细品味,便已悄然溜走。蝉声似乎还回荡在八月的热风里,新蒲芳华的梧桐叶却已悄然泛黄,一片片飘落在青石板路上。夏日的余温尚在湘江河畔徘徊,凤凰山的枝头却已悄然凝上了一层薄霜,像是冬天提前别上的银饰。这样的更替太快,快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天地在霜降前后打了个盹儿,错过了挽留秋天的时机。

走在杨柳街的石板巷中,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我不由得想起沙滩文化的先贤郑珍笔下的诗句:“山城秋雨余,草木凄以绿。”可如今的秋意,哪还有那般从容?反倒是“黄叶满庭人扫迟”更贴近眼前的情景。只是我们连扫叶的工夫都未曾有,秋便已匆匆退场,连告别的仪式都显得仓促。

莫友芝曾写“稻花风里报丰年”,那是多么丰饶的秋日图景。而今,稻穗已归仓,晒坝上的粮食也早早收起,仿佛与那突如其来的寒潮达成了某种默契。黎庶昌在《丁亥入都纪程》中说“遵郡八月初已凉”,可如今的凉意来得更早,盛夏的热浪还未散尽,秋寒已悄然侵袭。

然而,秋天并不仅仅是气候的变换。它是郑珍独坐荒山听雨时的沉静,是莫友芝行路途中那一抹淡淡的乡愁,是黎庶昌眼中寒鸦飞过空林的辽远。这些诗句,像深埋在时光里的年轮,默默记录着这片土地曾有的秋日光影。

湄潭的茶香在秋风中袅袅升起,新舟大坝的糍粑软糯香甜,娄山关下的果实经霜后愈发甘美。母亲曾说,霜打过的萝卜不苦,白菜更甜,就像“橙黄橘绿”的好景,往往在寒凉之后才真正显现。遵义的秋天虽短,却从未辜负大地的承诺——它在寂静中积蓄,在寒冷前完成最丰盈的馈赠。

霜降那天,我陪八十七岁的父亲登上汇川区的崖顶山。夕阳为他布满皱纹的脸庞镀上一层金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季节或许会打盹,但时光从不曾停歇。它用冷暖交替教会我们珍惜——珍惜夏日的热烈,也珍惜冬日的宁静。

此刻,我想到二姐所在的竹元村,灶膛里的火一定正旺,新挖的红薯在灰烬中煨出阵阵甜香。那香气穿越了错乱的季节,在暮色中画出一个温暖的圆。生活总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捧出它用风霜酝酿的深情。

郑珍曾写道:“万物各有时,吾生亦如此。”季节会流转,时光却永恒。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天地打盹的间隙,学会与每一个不期而遇的日子,温柔相拥,静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