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高效促花关键技术措施
发布时间:2025-09-19 06:12 浏览量:9
草莓作为多年生草本经济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依赖于开花数量、花朵质量及坐果率。在设施栽培与露地种植模式下,受品种特性、环境条件、栽培管理等多因素影响,草莓常出现开花延迟、花量不足、畸形花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种植效益。基于草莓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与生长发育规律,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本文从品种选择、环境调控、栽培管理、营养供给、病虫害防治等维度,系统阐述草莓多开花、开好花的关键技术措施,为草莓规模化优质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一、科学选择适宜品种,奠定促花基础
品种是决定草莓开花特性的核心因素,不同品种的花芽分化起始时间、分化速度、花量潜能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生产中需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栽培模式(设施/露地)及市场需求,选择花芽分化早、花量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保障促花效果。
(一)依据气候与栽培模式选种
- 北方寒冷地区(设施栽培为主):优先选择花芽分化对低温需求较低、耐低温弱光的品种,如“红颜”“章姬”“甜查理”。此类品种在冬季设施内可正常完成花芽分化,且开花早、花量稳定,能有效规避低温对花芽发育的抑制。
- 南方温暖地区(露地或设施栽培):选择耐高温、花芽分化周期短的品种,如“丰香”“妙香7号”“越秀”。南方夏季高温易导致草莓花芽分化受阻,耐高温品种可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保障花芽分化进程。
- 高海拔山区(露地栽培):因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可选择中晚熟、花量大的品种,如“全明星”“达赛莱克特”,充分利用山区气候优势,延长花芽分化期,增加花量积累。
(二)注重品种纯度与种苗质量
选择正规育苗基地培育的无病毒、壮苗,避免携带病虫害的种苗影响生长。优质草莓苗的标准为:株高15-20cm,茎粗0.8-1.2cm,具有4-5片功能叶,根系发达(白色须根多,无黑根、烂根),无病虫害损伤。健壮种苗的生理活性强,光合效率高,能为花芽分化积累充足的营养物质,提升开花潜能。
二、精准调控环境条件,诱导花芽高效分化
草莓花芽分化是一个受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严格调控的生理过程,其中温度与光照是影响花芽分化的核心因子。生产中需通过设施调控或栽培管理手段,创造适宜草莓花芽分化的环境条件,诱导花芽早分化、多分化。
(一)温度调控:把控花芽分化临界温度
草莓花芽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0-20℃,其中分化初期(花芽诱导期)需较低温度(10-15℃),后期(花芽发育阶段)需稍高温度(15-20℃)。温度过高(超过25℃)会抑制花芽分化,导致分化延迟或分化中止;温度过低(低于5℃)则会冻伤植株,影响花芽发育。
- 设施栽培温度管理:
1. 花芽诱导期(定植后15-30天):通过通风、遮阳、开启降温设备(如湿帘、风机)等方式,将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夜间温度控制在8-12℃,持续10-15天,为花芽分化提供低温诱导环境。
2. 花芽发育期:随着花芽分化完成,逐步提高棚内温度,白天维持在20-25℃,夜间12-15℃,促进花芽器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正常发育,避免低温导致畸形花。
3. 冬季保温:北方冬季设施内需通过覆盖保温膜、加装保温被、使用加热设备(如燃油热风机、电暖器)等方式,确保夜间温度不低于5℃,防止花芽冻伤。
- 露地栽培温度管理:
1. 夏季降温:通过搭建遮阳网(遮光率50%)、行间覆盖秸秆(厚度5-8cm)、早晚喷水等方式,降低地表温度,避免高温抑制花芽分化。
2. 冬季防寒:在土壤封冻前,对草莓植株进行覆盖保温(覆盖物为腐熟秸秆或地膜),防止低温冻伤花芽和根系,保障次年春季花芽正常萌发。
(二)光照调控:平衡光照时长与强度
草莓为短日照作物(多数品种),适宜的短日照(每天8-10小时)可促进花芽分化,长日照(超过12小时)则会抑制花芽分化;同时,充足的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300-500μmol/m²·s)可提升光合效率,为花芽分化积累营养。
- 设施栽培光照管理:
1. 花芽诱导期:通过覆盖黑色遮阳网(每天16:00至次日8:00覆盖)或使用遮光布,将光照时长控制在8-10小时,持续2-3周,诱导花芽分化。
2. 花芽发育期:拆除遮光设施,保证每天10-12小时的光照时长;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开启补光灯(LED补光灯,光照强度150-200μmol/m²·s),每天补光4-6小时,防止光照不足导致花芽发育不良。
3. 清洁棚膜:定期(每7-10天)清洁棚膜表面的灰尘、杂物,提升棚膜透光率(确保透光率不低于70%),保障充足的光照进入棚内。
- 露地栽培光照管理:
1.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如“红颜”品种每亩种植8000-10000株,采用行距30-40cm、株距15-20cm的定植方式,避免植株过密导致光照遮挡,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
2. 夏季遮阴:在高温强光季节(6-8月),搭建遮阳网(遮光率40%-50%),防止强光灼伤叶片,同时避免高温抑制花芽分化;秋季(9-10月)花芽分化关键期,拆除遮阳网,保证充足光照。
(三)湿度调控:避免高湿影响花芽发育
草莓生长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土壤相对湿度为60%-80%。空气湿度过高(超过80%)易引发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导致花芽腐烂;土壤湿度过高(超过85%)会抑制根系呼吸,影响养分吸收,进而阻碍花芽分化。
- 设施栽培湿度管理:
1. 通风降湿:每天上午9:00-11:00(棚内温度升至20℃以上时)开启通风口,下午15:00-16:00关闭,通过空气流通降低棚内湿度;若遇阴雨天气,可开启除湿机或在棚内放置生石灰(每亩50-100kg)吸湿。
2. 科学灌溉:采用滴灌方式浇水,避免大水漫灌;花芽分化期控制浇水频率,每7-10天浇一次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防止土壤湿度过高。
- 露地栽培湿度管理:
1. 起垄种植:采用高垄栽培(垄高20-30cm,垄宽60-80cm),提升田间排水能力,避免雨后积水;垄间开挖排水沟(深度30-40cm),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2. 覆盖地膜:定植后覆盖黑色地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同时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环境。
三、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强化促花保障
栽培管理是影响草莓生长与花芽分化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定植时间、整枝修剪、土壤管理等措施,可改善植株生长状态,减少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向花芽转移,提升开花数量与质量。
(一)把握最佳定植时间,同步花芽分化周期
草莓定植时间需与花芽分化周期相匹配,过早或过晚定植均会影响花芽分化。一般而言,草莓花芽分化始于秋季(9-10月,北方地区稍早,南方稍晚),定植时间应选择在花芽分化前15-20天,确保植株在花芽分化前完成缓苗,进入正常生长状态。
- 北方设施栽培:适宜定植时间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外界温度逐渐降低(白天25-30℃,夜间15-20℃),有利于植株缓苗,9月中下旬可进入花芽分化期。
- 南方露地栽培:适宜定植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避免夏季高温影响缓苗,10月中下旬进入花芽分化期。
- 定植技术要点:定植时保持“深不埋心、浅不露根”,即植株心叶高于地表,根系完全埋入土壤;定植后及时浇透定根水,并用遮阳网覆盖3-5天,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二)合理整枝修剪,减少养分无效消耗
草莓植株生长过程中,匍匐茎、老叶、病叶会消耗大量养分,若不及时修剪,会导致养分向营养生长倾斜,抑制花芽分化。通过整枝修剪,可调节植株营养分配,将养分集中供应给花芽发育。
- 去除匍匐茎:草莓匍匐茎萌发能力强,尤其是夏季和初秋,每株可萌发5-10条匍匐茎。从定植后至花芽分化结束,需每隔7-10天人工摘除匍匐茎,避免养分消耗;若需育苗,可选择健壮植株保留2-3条匍匐茎,其余全部摘除。
- 修剪老叶病叶:定植后,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老叶(叶龄超过60天)、病叶、黄叶,每株保留4-5片功能叶。功能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保留适量功能叶可提升光合效率,同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发生。
- 疏除无效侧芽:草莓主茎基部会萌发多个侧芽,过多侧芽会导致植株养分分散。定植后,每株保留2-3个健壮侧芽,其余弱小侧芽全部摘除,促进主茎与健壮侧芽生长,为花芽分化提供充足养分。
(三)改良土壤条件,提升土壤肥力与透气性
草莓根系为须根系,分布较浅(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适宜草莓生长的土壤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5.5-6.5的微酸性沙壤土。土壤板结、肥力不足、pH值不适均会影响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进而阻碍花芽分化。
- 土壤改良:
1. 深耕施肥:定植前15-20天,对田间土壤进行深耕(深度30-40cm),结合深耕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如羊粪、牛粪、堆肥)3000-50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20kg,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2. 调节pH值:若土壤偏碱性(pH值>7.0),每亩施入硫磺粉50-100kg,降低pH值;若土壤偏酸性(pH值<5.0),每亩施入生石灰50-80kg,提高pH值,将土壤pH值调节至5.5-6.5的适宜范围。
3. 土壤消毒:设施栽培中,可采用太阳能消毒(夏季密闭棚膜,使棚内温度升至50℃以上,持续15-20天)或化学消毒(每亩施入氯化苦30-40kg,覆膜熏蒸7-10天),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减少土传病害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生长期土壤管理:
1. 中耕松土:定植后至封垄前,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中耕松土,深度5-8cm,避免损伤根系,同时破除土壤板结,提升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
2. 覆盖秸秆:露地栽培中,在土壤封垄后覆盖腐熟秸秆(厚度5-8cm),可保持土壤湿度,调节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同时秸秆腐熟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
四、科学供给营养物质,满足花芽分化需求
草莓花芽分化与发育需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钾、钙、镁等大量元素,以及硼、锌、钼等微量元素。不同生育期对营养的需求不同,需根据草莓生长规律,采取“前促后控、平衡供给”的施肥策略,确保花芽分化期养分充足且比例适宜。
(一)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营养生长过旺
草莓生长前期(缓苗期至花芽分化前)需适量氮肥促进叶片生长,但花芽分化期若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阻碍花芽分化。因此,花芽分化期需严格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比例。
- 施肥时间与用量:
1. 缓苗期(定植后7-10天):每亩施入速效氮肥(如尿素)5-8kg,结合浇水冲施,促进植株缓苗和叶片生长。
2. 花芽分化前期(定植后15-20天):减少氮肥用量,每亩施入氮磷钾复合肥(N:P:K=15:15:15)10-15kg,同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促进养分向花芽转移。
3. 花芽分化期(9-10月):停止施用纯氮肥,每亩施入磷钾肥(如过磷酸钙15kg+硫酸钾10kg),或冲施高磷钾水溶肥(N:P:K=5:30:20)8-10kg,每10-15天施一次,满足花芽分化对磷钾肥的需求。
(二)补充中微量元素,提升花芽质量
硼、锌、钼等微量元素对草莓花芽分化和发育至关重要:硼元素可促进花粉管萌发和受精过程,减少畸形花;锌元素可参与生长素合成,促进花芽分化;钼元素可增强植株抗逆性,提升花芽发育质量。若微量元素缺乏,易导致草莓花量减少、畸形花增多。
- 施肥方式:
1. 土壤施肥:定植前结合土壤改良,每亩施入硼砂1-2kg、硫酸锌1-1.5kg、钼酸铵0.2-0.3kg,确保土壤中微量元素充足。
2. 叶面喷施:花芽分化期至开花前,叶面喷施0.1%硼砂溶液+0.1%硫酸锌溶液+0.05%钼酸铵溶液,每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叶面喷施可使养分直接被叶片吸收,见效快,能有效补充微量元素。
(三)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花芽分化
在草莓花芽分化关键期,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控植株生长,诱导花芽早分化、多分化,但需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产生药害。
- 常用调节剂及使用方法:
1. 多效唑:花芽分化前期(植株徒长风险较高时),叶面喷施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亩用药液30-40kg,可抑制植株徒长,促进养分向花芽积累,诱导花芽分化。注意:多效唑药效较强,需严格控制浓度,避免浓度过高导致植株生长受抑。
2. 芸苔素内酯:花芽分化期叶面喷施0.01%芸苔素内酯乳油2000-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30kg,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次,可增强植株光合效率,提升抗逆性,促进花芽分化和发育,减少畸形花。
3. 赤霉素:若草莓花芽分化延迟,可在花芽分化初期叶面喷施5%赤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每亩用药液30kg,可打破休眠,促进花芽萌发,但需注意:赤霉素使用过量会导致植株徒长,需严格控制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