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口中的“省油神车”:90年代面包车的油耗神话,站不住脚
发布时间:2025-09-19 02:58 浏览量:11
不少司机应该还记得90年代的面包车吧。想当年的车,说实在的,真省油。那时的车虽然看起来简陋,但是油耗量出奇的低,就好像松花江面包,那时跑100km才耗4.9L油。和现在的新车相比都能好太多了。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在技术那么差的90年代,是怎样做到这样的省油技术的呢?
首先,那时的汽车安全规矩,管理宽松,有些车企的省油套路是在车的重量上搞了手法。那时的面包车身薄得很。特别是那个钣金薄得像纸壳,轻轻一碰就是个坑,敲两下又弹起来。除了车身薄外,配置也简单到极致,像空调、音响这些现代的标配当年是没有的。夏天开车就靠小风扇吹的热风,方向盘烫得手都握不紧,对当时来说是常事。
而车企经过这么折腾,车重量降下来,那时的松花江面包整备质量大概800来斤,比现在的飞度还要轻200斤,就像一个成年人拉着儿童车。所以一台0.8L的小发动机拖这么轻的车能费多少油呢?但代价也大了,这样的车身对安全没保障。
在动力方面也跟现在比不过,说是小马拉小车都算客气。那时面包车装的基本是0.8~1.0L的3缸发动机,大概也就三四十匹马力,把油门踩到底,车也跑不了多快。如果跑快一点了,方向盘还抖得厉害。所以为了让这么弱的发动机能够带动车辆的运行,对于减少车身重量来说很有必要。
而且那时的变速箱设计也很奇怪,挂一档就好像拖拉机,虽然有力气,但跑不快,挂到四档又没什么劲,速度一旦上去后,那股劲又小了。不过这种不匹配对于油耗来说也帮了忙,在发动机开到最省劲的状态下工作,时速60km运转,大概才2800转,比现在不少车辆省油,而且当年那些老掉牙的化油器在慢开时竟然也很好用,例如天津大发,时速40km的匀速跑,油耗量控制良好。
而且当年的公路状况也帮这车省油,那时的公路没有现在好,全国都找不出几条好的公路,大部分国道还是砂石路,坑坑洼洼的。在这样的路上开车也不敢开快,当年从北京到天津要跑三个小时,而且北京、天津距离才120km,平均下来也就1小时跑30km。速度慢了,那风的阻力也变小了,发动机也不用费那么大力气,这也是省油的原因。
不过当年有个问题点许多人不理解,那就是当年的技术多靠引进。90年代的面包车,很多都是用人家日本80年代淘汰下来的小排量技术。像天津大发的发动机,用的是铃木老款发动机改的。工程师根据当年的情况,做了不少调整,把气门缩小,降低压缩比让它可以适合当时低标号的汽油。化油器的孔也改小了,在怠速时可以更加省油,缺点就是跑不快。而且连轮胎都故意选窄的。
这么看起来在90年代,面包车之所以油耗低不是技术先进,而是当年安全标准低,动力弱,路况不好,再加上引进的老技术拼凑一起才出现了这样的神话,就像一面镜子,也道出了当年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的无奈。现在就不一样了,汽车技术进步太多,开车也不用受当年的老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