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窑火到数据控温:陶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变革
发布时间:2025-09-18 17:06 浏览量:10
在陶瓷制造过程中,瓷土与水的混合物料通过捏炼、成形及窑炉高温烧结,实现从原料到成瓷的转变。无论是日常用瓷还是高新科技中应用的特种陶瓷,其制备均高度依赖于对热工条件的精确控制。温度被视作陶瓷烧成的“隐形工匠”,直接关系到坯体的烧结程度、釉面质量以及最终制品的力学性能。某仪控企业依托温度传感装置、调功设备与智能温控仪表组成的集成化控温方案,正助力陶瓷企业实现工艺传承与品质升级。
原料研磨阶段:温度调控保障浆料均匀性
陶瓷原料在球磨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是保障坯体质地均匀的关键。在水基浆料球磨时,需将温度维持在 38℃±3℃,以此获得最佳的研磨效果与颗粒级配。某陶瓷厂曾因球磨机冷却装置失控,浆料温度上升至 58℃,引发黏土内有机物过早分解,干燥后坯体出现显著气孔,产品合格率下降至 73%。通过引入高精度PT100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筒体内浆料温度,偏差不超过 ±0.3℃;配合可编程温控仪与电力调功器联动,调控冷却水阀开合程度,实现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增开冷却。系统投用后,该厂浆料温度波动范围不超过 ±1.8℃,气孔缺陷下降率达 92%,合格率回升至 95%,月均节省原料成本约 7.5 万元。在纳米级陶瓷粉体研磨中,该温控系统可将温度稳定维持在 28℃±1℃,粉体粒径分布离散系数低于 4%。
坯体干燥工艺:温湿度协同控制防开裂
干燥阶段是陶瓷坯体是否发生开裂的关键环节。以卫浴陶瓷为例,需执行从室温至 85℃的分段干燥,各阶段需根据含水率调整温湿度——当含水率为 28% 时,环境温度需不高于 38℃,否则表面硬化过快将引起收缩裂缝。某企业因干燥窑温度波动,一批次卫生陶瓷坯体开裂比例达 18%,经济损失逾 45 万元。通过布设多组温湿度传感器,结合智能温控表与调功系统协调热风与排湿设备,实现干燥制度精准跟踪。系统运行后开裂率降至 1.2%,干燥总时长压缩 12%。对于胎体厚度低于 0.6mm 的工艺陶瓷,该方案可将干燥温差控制在 ±0.8℃以内,有效保障薄壁坯体完整性。
高温烧成环节:温度决定最终性能
烧结是陶瓷获得最终性能的核心阶段。普通日用瓷的烧成温度通常需处于 1320℃±4℃区间,以实现瓷化完全和釉面熔融平整。某企业因窑炉温控系统偏差,实际烧成温度较设定值低 18℃,造成瓷体透光度下降 28%,机械强度降低 22%,整批次产品未能达到外贸要求。采用B型热电偶传感器,其可适用于 1650℃高温环境,误差不超过 ±2℃;温控表搭载先进PID算法,经由电力调整器实时调控燃气比例阀,最终将烧成带温度波动约束在 ±2.5℃内。改进后瓷体透光率提高至 57%,符合优等品规范,外单总量增长 35%。在氧化铝结构陶瓷烧结中,依托多段可编程温度控制,可实现从室温至 1550℃的升降温速率精确调节,产品致密度高于 99.7%,抗弯强度超过 1300MPa。
如今,陶瓷制造已逐步从“经验主导”迈入“数据驱动”,而温度精准调控是实现该转变的关键技术支撑。温度传感器作为“工艺之眼”,实时捕捉物料状态变化;温控仪表担任“控制核心”,将工艺参数转化为指令信号;电力调整器则如“执行之手”,实现对热源的快速精准调节。三者闭环联动,推动陶瓷生产朝高精度、可重复、自动化方向发展。
面向多层陶瓷基板、立体打印陶瓷等新兴领域,该企业正在开发新一代温控系统:如针对增材制造陶瓷的微区加热控制方案,可实现 ±0.1℃的控温精度;适用于微波烧结过程的红外测温系统,有效规避传统金属传感器对电磁场的干扰。随着陶瓷应用不断走向高端化、功能化,温控技术将持续深化其对材料微观结构的调控能力,赋能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工业中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