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珍的“模具”人生:靠的是手艺,炼的是人心

发布时间:2025-08-14 11:32  浏览量:3

我的劳动观

做模具,靠的是手艺,炼的是人心。机器能替代重复的劳动,但替代不了人类面对未知挑战时的思考和创造。

——李贵珍

从新疆戈壁到深圳生产基地,从中专出身到技术大拿,富士康集团Fii—CNSBG事业群模具资深专理李贵珍在模具领域干了25年,是富士康集团的“杰出技能之星”。他常说:“机器有标准程序,但现实中的问题千变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李贵珍的老家在新疆昌吉。2000年11月,富士康到他所就读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模具工,在300多名学生里,他被选中并入职富士康塑模培训中心,成为一名模具钳工实习学员。

迎接他的是为期半年的封闭培训。“培训不但有体能训练,还有车、铣、钻、磨和放电加工、模具抛光、模具组立等理论与实操技能授课。”2001年4月,李贵珍在培训中心学员结业考试中笔试第一,被分配到鸿准塑模总厂。喜钻研、善观察、能动手的他到车间不到半年,就能独立完成工作,也就是“出师”了。

然而,“三点一线的安逸生活慢慢磨灭了热情”,李贵珍不由迷茫起来,“在富士康这家世界级的大企业里,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专生,能有什么发展?”

2008年的一天,李贵珍在富士康集团IE学院避雨,看到墙上的标语“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心中的“迷雾”便慢慢驱散。这一年,他参加了富士康集团IE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大专班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多次获得表彰,并拿到全额奖学金。2009年,他参加讲师资格认证培训,当时有25名参训者,仅有2人通过认证,其中就有他。读完大专,他又报读了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6年多的时间,我白天忙工作,晚上和周末去IE学院上课。”最终,他顺利拿到模具技师证、营销师资格证、EAP咨询师资格证等十几本证书。

“把简单的知识用在对的地方”

在某款为客户新旗舰手机生产核心中框的精密模具项目中,常规维护调试时发现,一颗位于模具型芯深处的六角螺丝完全锈死在螺孔内。技术员尝试了多种常规方法,结果非但没能拧动螺丝,反而因为用力过猛,导致内六角孔严重滑牙。

李贵珍接到电话赶到现场,没有着急动手,只戴上护目镜,拿着手电筒和放大镜,俯身观察那颗“病入膏肓”的螺丝。“这不是普通的氧化锈蚀,”几分钟后,他做出初步诊断,“螺丝根部的白色结晶是冷却液长时间微量渗透,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复合锈蚀物,硬度高,附着力极强。”对此,李贵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螺丝头已经滑牙,所有‘对外施力’的思路都行不通。那就换个方向,让它‘自己’松开。”

方案主要有四步:震、滴、烤、冻。李贵珍取来一根细长的钢制冲头和一把小手锤,将冲头对准螺丝头部边缘的模具本体,以极高的频率、极小的力度快速敲击。“这是利用高频振动,破坏锈蚀物与金属螺纹间的晶体结合层,制造出微小缝隙。”随后,他用棉线环绕在螺丝根部,将高渗透性的工业润滑剂滴在棉线上,让润滑剂向锈蚀的缝隙渗透。半小时后,他拿来热风枪,将一小股集中的热气对准已滑牙的螺丝头部,快速加热约30秒,让螺丝本体瞬间受热膨胀。在螺丝达到最高温的瞬间,助手立刻将一管工业级冷却喷剂对准螺丝中心喷射。“一‘烤’一‘冻’,让螺丝与模具本体间因为不同温差产生不同步形变。”最后,李贵珍用钳稳稳夹住已变形的螺丝头部,缓缓施加扭力。“咯”的一声,螺丝应声松动,被完整地取了出来,内部螺纹完好无损。

“物理原理大家都知道,关键是怎样观察问题,把知识组合起来,用在对的地方。”李贵珍复盘道。

“磨的不仅是模具更是人的性子”

如果说,拆解锈死螺丝,体现的是“于细微处见真章”,那么攻坚高光镜面,则是“于极致处求卓越”。

数年前,李贵珍团队接到一个新产品订单,要求外壳不见的模具达到SPIA-1级镜面的标准。“这意味着表面粗糙度必须低于0.025微米,即表面的起伏要控制在头发丝直径的数千分之一。”

李贵珍团队用上了从德国进口的抛光膏,邀请经验丰富的师傅连续奋战数周,可废品率居高不下,项目陷入僵局。他带领团队把抛光的过程分解为数十个可以量化和控制的关键节点,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穷举了所有可能影响最终镜面效果的变量,并制订了详细的试验计划。

“最大的敌人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灰尘颗粒。一颗几微米大的灰尘落在模具表面,就足以留下一道无法挽回的划痕。”为此,李贵珍团队用防静电塑料布和风淋设备,动手搭建了“洁净棚”,同时要求操作员必须穿戴无尘服,每完成一小块区域的抛光,就要用专用清洁剂和无尘布进行彻底清洁,才能进入下一道更细的研磨。

最终,李贵珍团队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可复制的“多梯度、分段式、洁净环境”镜面抛光工艺标准。当他们将产品呈现在客户面前时,结果令人惊艳:在专业仪器下,其表面光洁度稳定在Ra0.015微米,远远超过A-1级的极限要求。

李贵珍说:“做镜面抛光,磨的不仅是模具,更是人的性子。在突破那层技术临界点之前,需要的是无数次的重复,以及一种近乎苛刻的、对完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