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日勿苏镇:葵花为媒科技为翼 飞向富足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14 11:40  浏览量:2

八月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葵花田如绿浪翻涌。一架架银灰色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八组旋翼搅起热风,腹部雾化喷头洒下细密药雾,如薄纱笼罩油绿葵叶——这一幕,正是该镇以 “科技+产业”双轮驱动,推动葵花产业跃迁的生动缩影。从盐碱荒滩到“金色海洋”,从人工挥汗到智慧植保,宝日勿苏镇的葵花产业,正借智能的力量,勾勒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8月11日,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飞手刘彦明正在进行植保作业。(李富 端木 摄)

宝日勿苏镇地处西拉木伦河下游,曾因土地盐碱化,长期陷入“种粮不收、栽树不活”的困境。近年来,他们通过土壤改良、引灌排碱等工程,让万亩盐碱地“脱胎换骨”。如今,全镇葵花种植面积突破4.2万亩,年产葵花籽6300吨,“全国葵花看赤峰,赤峰葵花看宝日勿苏”的口碑,随饱满籽粒销往全国。一位种植大户的千亩葵田,油葵向阳盛放,籽粒饱满得撑裂花盘。“以前盐碱地种玉米,亩产不足300斤;改种葵花后,亩均纯收益超800元!”这位农民擦着额头的汗坦言,除了土壤治理,“无人机植保”是更关键的“增收密码”——曾经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正因科技彻底改写。

在葵田埂上,飞手刘彦明半蹲在植保无人机旁,古铜色小臂绷紧,戴防滑手套的手指轻拂螺旋桨。正午的日头把葵叶晒得蔫垂,叶片背面的蚜虫密如墨点。他摸出磨得发亮的遥控器,拇指飞速滑动:“卫星信号满格,电池98%……”屏幕上,GPS定位自动规划出间距2米、高度1.5米的巡航航线,精准覆盖每株葵苗。拎起绿白药桶时,桶壁水珠溅在迷彩裤腿上。拧开储液舱盖,琥珀色农药稀释液泛着微光,顺着导管注入舱内——这桶药能管15亩地,比人工打药省30%成本。“以前背20公斤药桶,垄间深一脚浅一脚,汗流浃背还漏喷;现在手机APP自动配药,省心!”刘彦明说着,眼角却藏不住笑意。

“嗡——!”八旋翼骤然加速,热浪卷着草屑扑来,无人机腾空时震颤如蓄势的小兽。他后退半步,拇指轻推操纵杆,机身便如机械蜻蜓般平稳滑翔。腹部喷头吐雾的瞬间,细密水珠折射阳光,似碎钻撒落,又像薄纱裹住葵叶,连背面褶皱都被浸润。这般效率,和三年前判若云泥:彼时刘彦明穿胶靴、背药桶,在没膝垄间蹒跚,药桶勒得肩膀生疼,一天忙30亩,腰像被碾子轧过。如今,他站在树荫下,帽子遮眼,偶尔抬腕看智能手表:“120亩地,无人机两小时搞定,人工得忙三天!”

从“看不懂参数不敢开机”,到听旋翼声判断故障,刘彦明已是“科技明星”。无人机培训课上,返乡青年捧回“飞手证”,春播撒肥、夏季打药、秋季巡检,服务辐射周边乡镇:“每亩收4元,旺季月入两万多!”

无人机植保的普及,让葵花籽品质飞跃,为产业链升级筑牢根基。产业振兴的密码,藏在“科技+全链”布局中:以“政策扶持+企业托举+合作社示范”模式,建成万亩标准化葵花生籽基地,统一供种、植保、采收;规划引入全自动炒货生产线,推动葵花籽从“原料”向“品牌商品”升级,预计附加值提升3-5倍;“葵园飞护”等合作社拓展服务,飞手们既管自家田,又帮邻村作业,形成“技术共享、收益共增”格局。“以前只会种地,现在成了‘科技新农人’!”一位飞手的话,道尽农户致富新路径。

科技的赋能还在向更深层次延伸。站在葵园,宝日勿苏镇的振兴蓝图愈发清晰:除植保外,无人机正拓展墒情监测、长势分析、病虫害预警等功能,结合大数据平台,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体系。从播种时的精准撒种,到收获前的产量预估,科技将深度嵌入葵花产业全周期。“未来,我们要让赤峰瓜子从‘原料输出’转向‘品牌突围’。”镇负责人指向规划图,“炒货生产线投产后,‘宝日勿苏葵花’将端上全国餐桌;智慧农业平台建成后,每颗瓜子都能追溯生长轨迹。”今年全镇葵花产业的亮眼数据,正是最好的注脚:4.2万亩种植面积、3200万元交易额、6000元人均增收……

暮色中,最后一架无人机掠过葵花田,药雾在夕阳下折射出金辉。从盐碱地的涅槃,到智慧植保的突破,再到全产业链的崛起,宝日勿苏镇正以葵花为媒、科技为翼,飞向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未来。这片土地上,无人机的轰鸣与葵花的摇曳交织成歌,奏响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李富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