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立秋》

发布时间:2025-08-07 11:23  浏览量: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立秋》

阴长阳消天渐凉,禾谷成熟地金黄,

晒秋啃秋贴秋膘,拜神祭祖庆丰年。

《立秋》(通韵)

秋阳肆虐正当暑,阴长阳消风渐凉。

禾谷成熟金满地,凤仙盛放影横窗。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9月16日中午午时在广州写的。后面改的通韵。2025年8月7日巳时10点20左右又修改了下通韵诗。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着写写二十四节气方面的诗词。

阴长阳消天渐凉,禾谷成熟地金黄。

立秋是秋季的起始,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从这一天开始,天气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立即降温。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原因主要是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导致地面吸收的热量减少,而夜晚地表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增多,气温开始出现由高转低的趋势。这时,人体易受风寒侵袭,因此,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暖防寒,防止早上和夜间着凉。

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

晒秋啃秋贴秋膘,拜神祭祖庆丰年。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吃肉,此为“以肉贴膘”。

立秋的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

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

“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根据七十二番节气花信风记载,立秋的花信为:一候木槿,二候凤仙,三候牵牛。

修改通韵。“金满地”最开始写的是人喜悦。“凤仙盛放影横窗”最开始写的是丰收祭祀饭飘香,凤仙盛放绽芳香、蜜飘香等等。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随手关注,点赞评论,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