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死亡率极高,一个月内数百人中招,医生:要多注意这三点!
发布时间:2025-07-12 18:07 浏览量:17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35℃以上的高温天一连十几天,电风扇吹出来的是热风,空调成了“续命神器”。但就在这样的天气里,一个月内,全国多地通报已有数百人因热射病中招,甚至死亡。
这可不是普通的中暑,热射病一旦发生,死亡率能飙到50%以上。
为什么只是天气热,就会要人命?那些中招的,多是干了什么?是不是只要不在太阳底下暴晒就没事了?高温天到底该怎么保命?
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而且有些人明明没出门,照样中招。
热射病,其实就是中暑的“终极形态”。它不是一开始就发病的,而是从轻微的中暑逐步发展,等到真正变成热射病时,可能连抢救的时间都来不及了。
有些人从发病到死亡,甚至不到24小时。
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尤其在高温持续不退的夏天,患病的人群激增,最可怕的是,它往往悄无声息。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有点热、有点头晕,喝口水、吹会儿风就觉得好些了,谁知道第二天就进了ICU。
热射病的误判率极高,因为它和普通中暑的区别,并不容易一眼看出。
最常出事的,反而是那些年纪大、基础病多、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
不是因为他们不注意防暑,而是身体对温度的调节能力本来就差,再加上不爱开空调、不爱喝水、总觉得“忍忍就过去了”,结果一不小心,就可能“热”到命都没了。
热射病不是只有在户外暴晒才会发生的。很多人是在屋里中招的,尤其是那种不开空调、不通风的老房子。
别以为躲在阴凉处就安全,如果室内温度持续高于33℃,又没有降温手段,热射病照样找上门。
医生总结了三类人是高危人群:一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会变差,排汗功能下降,容易造成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二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等慢性病的人群,他们的身体本身就容易出问题。
三是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人,哪怕只是坐在椅子上,也可能因为缺乏活动导致散热困难。
还有一种情况也特别容易“踩雷”:就是在高温天里还在坚持锻炼的老人。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好,晚上出去散散步、跳跳广场舞没问题。
但温度高、湿度大时,人体出汗难,热量排不出去,反而会积在身体里,时间久了,就可能直接中暑甚至进入热射病阶段。
医生提醒,热射病的早期症状其实不算特别夸张,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注意力不集中,但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降温,病情就会迅速恶化。
等到出现皮肤干热、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时,说明热射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抢救窗口极短。
有个关键点很多人没注意:热射病发作时,患者可能不再出汗。这和普通中暑出汗多不同,一旦发现身上烫得不行,但皮肤干燥,就要特别警惕。
这是身体已经“热到极限”,排汗系统崩溃的信号。
那到底该怎么预防?医生反复强调了三件事:第一是要主动降温,不是等热得受不了才开空调,而是温度一过30℃,就该考虑开空调或风扇,保持室内温度在26℃左右。
很多老人舍不得开空调,觉得费电,其实命更费,舍不得那点电费,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二是要主动补水。
老年人对渴的感知能力下降,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缺水。建议每天定时喝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少量多次最合适。
尤其是出汗多的时候,不光要补水,还要补盐,可以喝点淡盐水或者口服补液盐。
第三是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特别是中午11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阳光最强,温度最高,即使有风也只是“热风”。就算身体再好,也别硬抗。
锻炼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而且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穿着不当也容易加重热射病风险。夏天穿化纤类的衣服不透气,汗出不来,热散不掉,反而把热量“包”在身体里。
建议穿棉质、浅色、宽松的衣物,帮助身体散热。
还有些人以为喝冰水、吃冰棍就能降温,但其实这只能带来暂时的“口感降温”,对核心体温作用不大。而且喝太多冷饮,可能刺激肠胃,引发其他问题。
真正有效的是给身体散热,比如用湿毛巾擦身、泡温水澡、用空调降低室温等。
说到空调,也有讲究。很多人怕空调病,把温度调得很高,其实26℃左右是最合适的,既能有效降温,又不至于太冷。
空调房一定要通风,每天至少开窗换气两次,每次10分钟以上,防止空气不流通导致缺氧。
对老人来说,家里人也要多留心,尤其是那些独居老人。高温天要多打电话、多串门,有时候一句“今天空调开了吗”可能就能救一条命。
不少病例都是因为发现太晚,等送到医院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医生还建议,家里可以备个体温计和血压计,高温天每天测一次。如果发现体温持续在38℃以上,或者出现意识不清、反应迟钝、走路不稳的情况,哪怕只是轻微,也要及时就医。
有些老年人怕麻烦,不爱去医院,但热射病就是怕拖,一拖就可能错过生机。
很多人以为只有户外劳作的人才会得热射病,其实不然。
数据显示,室内热射病的发生率甚至比室外还高,尤其是在闷热、不通风的老旧小区,楼层高、没有空调、开窗也没风,那种“蒸笼式”环境最容易出事。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也要特别小心。比如服用利尿剂、降压药、抗抑郁药的人,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出汗和体温调节功能,在高温天更容易中暑甚至发展成热射病。
如果正在服药,务必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
城市里也有一些“热岛效应”严重的区域,比如水泥地多、绿化少、人口密集的地方,晚上温度也很难降下来。
住在这些区域的老人,更要注意防暑措施,必要时可以去有空调的社区活动中心“避暑”。
预防热射病并不复杂,关键是要“主动”。
不是等热得不行了才想办法,而是要提前布局、提前行动。对老年人来说,不要“硬挺”、“爱面子”、“怕浪费”,这些都比不过一条命重要。
家人也要多关心,多提醒。
热射病不是少数人的问题,它是每个夏天都可能发生在身边的隐患。一个月几百人中招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
真正要命的,不是高温本身,而是对它的轻视。
高温天里,命不是热死的,而是被“忽视”拖垮的。
该开空调就开,该喝水就喝,该去医院就去,别等到身体发出“最后通牒”才后悔莫及。
这个夏天,还很长。
愿每一个人都能安全度过每一个酷暑日。不怕热,就怕不当回事。
别让“热”成了最后一个词。
参考文献:
[1]王文婷,张建中.热射病的早期识别与救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2,42(3):245-248.
[2]刘凯,李晓莉.高温环境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及防护措施[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5):489-492.
[3]陈晓红,李文静.热射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