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人物】赵铁卿:宁武人,保晋公司阳泉铁厂(保晋铁厂)厂长

发布时间:2025-07-12 17:55  浏览量:23

赵铁卿(1880~1960),保晋铁厂厂长。名铮,山西省宁武县人。山西大学毕业后,曾留学英国南威尔斯大学专攻冶金,学成回国。初在北京北洋军阀政府中任技师,其间曾建议开办近代炼铁厂,并拟有建厂计划。

民国6年(1917)1月,经保晋公司经理崔廷献向阎锡山推荐,他出任制铁部长,并随即组织人员对创办铁厂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同年11月,保晋公司召开第三次股东会议,议定创办铁厂后,担任了厂长兼总技师。该厂总投资为大洋70万元,其中开办资本50万元,营业资本20万元。

他按运矿、输铁、取水、倒渣各项关系,勘定厂址在距阳泉车站一里许的桃河北岸、平潭垴村的南端,购得半山半平土地120余亩,又通过私人关系租下五渡村青石山一座。翌年4月,定厂名为保晋公司阳泉铁厂,简称保晋铁厂。同时又将保晋公司矿窑处合并入铁厂,继续调查平定周围矿藏。为了保证炼铁质量,赵铁卿请同学蔡纪杨组建化验室,侯纪信和张振歉分管地质测量,并招雇200余名工人投入建厂工作。当年6月,厂正门(南门)建成,门楣上镌刻着保晋公司经理崔廷献亲书“保晋铁厂”四个大字和“一脉薪传光焰不息,十分火候功夫纯青”的楹联一副。

同年,赵铁卿亲赴日本考察,通过在日华商牛汉卿的关系以30万元购回58立方米顶替下来的高炉设备,包括三卒贝氏热风炉、三台立式锅炉、一部30马力送风机和全部耐火砖等。民国8年(1919)机器设备运回阳泉并安装完毕。民国10年(1921)底,高炉建筑全部竣工。其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生铁滞销不能投产,赵铁卿实施了以土铁生产、土铁制品及机器业务等经营方针,并靠发电机向公司所属各矿供电,以扩大营业收入;同时还开展了机械修理业务,从制作简单的机械零件发展到锅炉、汽机、水泵、花机、布机、高车等大部件的修理、零件复制、设备安装等成套工艺技术,生产颇具活力。

民国14年(1925)7月,赵铁卿派雇员赵欲仁赴日本以高薪招聘回3名炼铁熟练工,于翌年8月1日炼出第一炉铁水,约3吨多,并铸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大鼎,鼎上铭有铁厂创建、发展概况等文字,以志纪念。民国21年(1932),扩大了翻砂工作场,增设了化铁炉、砂芯房、烤芯窑等,专门铸造各式铁管。随着生产的发展,赵铁卿在管理机构上实行了“废股兴课”的改革,将原来的“两大课六小股”改为熔化课、工程课、化验课等11课,并在天津、北京和西安设立了办事机构,有效地开展了经营销售工作。

民国26年(1937)10月,日军侵占阳泉后,保晋铁厂沦为“军管理山西第三工厂”,委派森小市等为厂长,赵铁卿非常气愤,眼病发作,借口治病长期寓居北京。民国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请赵铁卿出山,委任他为厂长,但将实权却交给了“克难坡”同党刘锋。赵铁卿怕如此下去会受害,不久即借口治病,又重回北京寓居。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但因身体状况不佳,一直在太原养病,直到1960年病故。

资料来源:《阳泉市城区志》1997年10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