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学生热晕送往医院,家长发声,新闻强施压,后续学校要装空调
发布时间:2025-07-08 03:50 浏览量:20
38.5℃宿舍热晕学生!救护车一夜进出6次,这所高校终于装空调了
宿舍温度计指向38.5℃,头顶的老旧小风扇徒劳地转着,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救护车的红蓝灯在夜里闪了又闪,一晚上进出校园五六趟。
学生们挤在超市里,只为了蹭一点冷气,直到深夜超市关门——这不是几十年前的老故事,它就发生在2025年7月的烟台南山学院。
山东烟台已经热了好些天,气象台不断发出高温黄色预警,有些地方温度冲破了37℃,空气又湿又闷,让人喘不过气。在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的宿舍里,学生们面对的是一场真实的“高温挑战”。
没有空调,只有那些用了很久、挂在墙上的小风扇,呼啦呼啦地吹着热风,宿舍里热得像蒸笼,温度计明明白白显示着38.5℃。
热浪袭击下,好几个学生撑不住了,被救护车紧急拉去医院。有个女生更是在上课时直接晕倒在教室里。
“昨晚躺到两点多才勉强睡着,不到六点又给热醒了。” 一个学生摇着头告诉记者,他们唯一能想到的降温办法就是一遍遍冲凉水澡,“可刚洗完不到二十分钟,身上又全是汗,黏糊糊的难受”。
天持续热得发烫,烟台南山学院的学生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或者说,是实在没别的办法了。白天,没地方去的学生们一股脑儿挤进有空调的校内超市,能多待一会儿是一会儿。晚上九点多,超市关门了,大家才不情不愿地挪回那个像蒸笼一样的宿舍。
晚上睡觉成了大难题。一个学生说:“根本睡不着,两点躺下,六点就热醒了,白天上课一点精神都没有。”另一个学生说得更直接:“宿舍里啥降温的东西都没有,晚上只能硬生生挨着,熬过去。”
网上传开了几段视频,拍的是救护车频繁进出学校的画面,看着让人揪心。学校工作人员承认“确实有学生热晕了中暑”,但话锋一转,说这是“特别个别的情况”,理由是“可能有的学生身体底子差点”。
事情闹大了,学校出来解释。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宿舍楼电线太旧了,带不动空调。 “学校有些楼年头长了,里面的电线不行,空调开起来怕出事,所以宿舍一时半会儿装不了空调。” 一个工作人员这么说道。
但这个说法马上引来了更多疑问。为什么留学生住的宿舍就有空调? 学校那边说,留学生住的是“新楼”,空调也是新装的。
这种区别对待让学生们心里很不舒服,有人在网上留言:“连个像样住的地方都保证不了,这样的学校谁敢来读?”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学校一边说在想办法解决,一边又说“**空调一时半会肯定装不上”,这种前后不太一样的话,让人觉得学校反应太慢了。
在新闻不断报道,网上骂声一片的压力下,学校总算拿出了一些临时办法。食堂开始免费供应绿豆汤和酸梅汤,说是准备了3000份。宿舍楼附近也摆了几个临时的降温点。
学校把图书馆晚上也打开了,让学生们可以去那里凉快,甚至放宽了宿舍关门的时间,允许学生出去住旅馆。校医院里也摆上了藿香正气水之类的防暑药。
但这些**临时招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学生提到,离宿舍最近的能打水的地方,走过去要八分钟,大热天的去打水,又渴又累,更容易脱水。
学校搞的这个“绿豆汤计划”,被大家说成是“表面功夫”,意思就是看起来做了事,但没真正解决问题。
大学宿舍没空调,这可不是烟台南山学院一家的事。早在2011年,武汉那边的大学生就在校园网上抱怨过宿舍热得像火炉。
华中农业大学有个学生,甚至把一首古词“江城子”改了词,求校长装空调:“华农学长耐热强。电风扇,铁纱窗……跪求明年初夏时,装空调,邓校长!”
那时候就有家长担心:“学生宿舍到底有没有空调?要是没有,武汉夏天那么毒,我家孩子怎么受得了?” **十四年过去了,一模一样的问题还在上演。
电线带不动、电费怎么分摊、钱从哪里来——这是大家常说的装空调要过的三关。但懂行的人指出,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的想法有问题:
一种是“抗热训练论”,觉得学生就该吃点苦,适应高温;另一种是“短期高温论”,误以为北方热天就放假前那么一小段,忍忍就过去了。
现在是什么时代?是网络时代。学生宿舍条件怎么样,成了高考生选大学时偷偷打听的重要一条。有教育机构调查过,超过七成的考生在填志愿前,会专门去查目标大学的宿舍照片和评价,而“没空调”这一条,常常是让人立刻打消念头的头号原因。
吉林大学就因为宿舍没空调,学生热得跑到地下室搭帐篷睡觉,视频在网上传疯了。结果,这所大学在“最不想报考的大学”排行榜里,一下子蹿到了第三名。
反过来看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在2023年给所有学生宿舍都装上了空调,结果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好几个省一下子涨了5到8分。
南方科技大学宿舍有空调还有独立卫生间,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宿舍满意度调查里拿了第一。
装不装空调,直接关系到学校有没有吸引力——这成了大学抢生源的一条现实规则。有个民办大学的招生办主任私下说,现在空调有没有,成了很多家长决定报不报考的首要条件。
面对热浪,学校管理者得跳出老思路。眼下能做什么?把有空调的教室、图书馆多开几个小时,给学生们提供点冰块、降温喷雾,这些都能先顶一顶。
华中科技大学在高温那几天,就把教学楼的空调开到了凌晨两点,还免费发冰袋和绿豆汤,学生们都挺满意。
要长久解决,哈工大的路子可以参考:他们先花钱改造了老旧的电力线路,然后通过租赁空调的方式,给全校宿舍都装上了。
总共花了9630万,但当年新生的报到率就提高了3.2%。按每个学生一年学费5万算,多招的学生带来的学费收入,差不多两年就能把装空调的钱赚回来。
还有些花钱少点的办法也管用:比如在宿舍走廊里,每隔一段距离装个大点的空调,把公共区域温度降下来;
或者推广用那种加水加冰晶的空调扇,学校统一提供大冰柜让学生冻冰晶块。以前一些出租公寓就用过这些办法,没空调也能安全过夏天。
宿舍有没有空调,现在成了大学招生的分界线。哈工大装完空调后,拍的宣传片在网上有500万人看,评论里全是“羡慕”和“想考”,直接让它在几个省的录取分数涨了5到8分。
而因为宿舍没空调上了热搜的吉林大学,就在那个“最不想报考高校”的榜单上,一下子冲到了前三。
当教育者还在争论要不要训练学生“耐热”时,学生们早已用行动投票——那些蒸笼宿舍的照片,正在考生群里疯传,被默默拉进了报考“黑名单”。守护好年轻学子安心学习的环境,这本该是校园最基础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