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高校学生中暑送医引热议:教育经费为何买不来空调?
发布时间:2025-07-08 03:23 浏览量:20
"昨晚2点多才睡着,6点就热醒",这不是某位建筑工地的民工日记,而是一群大学生的真实生存写照。当40℃的热浪席卷烟台,南山学院的学子们却在用身体丈量教育的温度——宿舍里悬挂的小风扇吹出的是热风,超市的冷气成了救命的绿洲,救护车的鸣笛声刺破了高校体面的表象。这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被选择性忽视的教育困境?
高温下的高校生存实录
烟台南山学院的学生们正在经历一场"热暴力":冲凉后20分钟重回汗湿状态,凌晨两点辗转难眠,天亮前被热浪逼醒。更有学生因中暑被救护车拉走,其他同学被迫在超市打游击战般"蹭空调",像极了现代版"凿壁偷光"。校方一句"电路老化带不动空调"的解释,在学生们湿透的枕头面前显得如此苍白。这不是孤例,武汉、南京等多地高校都曾曝出学生裹湿毛巾睡觉、集体睡天台的照片,高等教育的光环被高温烤出了裂痕。
经费去向与学生权益的天平
当高校官网炫耀着崭新的雕塑景观和智能实验室时,宿舍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数据显示,某省属高校年收入超20亿,但学生宿舍改造经费占比不足1%。校方常把"历史遗留问题"挂在嘴边,却鲜少提及行政办公楼早已空调全覆盖。更讽刺的是,同样电路老旧的教师公寓,往往能通过"紧急改造"装上空调。这种选择性失明暴露出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我们舍得花千万建校门,却舍不得给学生一个安睡的夜晚。
以人为本不应是句空话
北大前校长蔡元培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当学生在超市蜷缩到深夜,当救护车开进校园,教育的尊严正在被炙烤。山东大学三年前全面安装宿舍空调的案例证明,所谓"电路问题"不过是决心问题。教育经费每一分钱都该回答两个问题:这让学生更安全了吗?这让学生更专注学习了吗?在高温预警频繁的今天,清凉的宿舍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人权。
教育的温度不该由体温计来测量。当我们谈论"双一流"建设时,或许该先确保学生能睡个安稳觉。毕竟,连基本生存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校园,又如何培养出内心充盈的栋梁?这件事最该上的一课是:教育现代化,请从给宿舍装空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