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学古诗词!
发布时间:2025-07-07 14:17 浏览量:21
小暑,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暑”,《说文解字》解释为“热也”。但暑和热还是有区别的。《释名》进一步解释为“煮也”。古人总结道:“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就热之中分为大小……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明初刘基有“江上火云蒸热风”;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小暑时节,苍鹰开始练习搏击。动物对大自然的感知,总比人类要敏感许多。
1、《夏日》
清•乔远炳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赏析】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闲适惬意的消夏图景,展现了文人雅士在炎炎夏日中的清凉意趣。
首联"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开篇点题,南风带来丝丝凉意,小暑时节的悠长夏日因心神清爽而显得怡人。"愠解"二字巧妙化用《诗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典故,暗示风送清凉的惬意。
颔联"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处树丛传来时断时续的蝉鸣,雕梁上的燕子呢喃细语,以动衬静,更显夏日午后的宁静安详。蝉燕的意象选择典型而富有季节特征。
颈联"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转入室内陈设的描写:铺展开的竹席纹路光滑,坐席旁的花丛使满院芬芳。薤簟(竹席)与花茵的对照,体现物质享受与自然情趣的结合。
尾联"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以时令消暑食品作结:洁白的藕片与冰镇的桃子已足够怡情,不必费力去品尝碧筒酒这样的珍品。"雪""冰"的形容词令人顿生凉意,而"情自适"三字则道出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全诗结构严谨,从气候特征到自然声响,从居室环境到饮食起居,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士大夫阶层的夏日生活。诗人善用"薰风""蝉声""燕语""花茵"等意象营造意境,通过"雪藕冰桃"等具体物象传递清凉感受,体现了古典诗歌"即物即真"的审美趣味。在对物质生活的描写中,仍保持着文人雅士的清雅格调,末句"无烦珍重"更彰显出知足常乐的生活智慧。
2、《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赏析】本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小暑节气物候变化的五言律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节律的敏锐观察。
首联"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以时间流逝起笔,"倏忽"与"因循"相呼应,突出节气更替的不可阻挡。温热的南风突然到来,标志着小暑节气的来临,用笔简洁却准确捕捉了气候特征。
颔联"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转入对雷雨天气的描写:竹林中沙沙作响预示雨将至,山色转暗时雷声已隆隆可闻。诗人通过"竹喧""山暗"的视觉听觉交织,生动再现了夏日骤雨前的紧张氛围,"先觉""已闻"二词更显观察入微。
颈联"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描绘雨雾弥漫的景象:门窗笼罩在深青色雾气中,台阶庭院滋生着绿苔。青靄、绿苔的冷色调意象与首联的"温风"形成温度反差,暗示小暑时节湿热交织的气候特点。
尾联"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转写动物活动:猛禽开始练习搏击本领,蟋蟀却还不到催促鸣叫的时节。诗人通过禽虫习性的精准把握,暗合《礼记·月令》中"小暑鹰始击,蟋蟀居壁"的物候记载,赋予节气以生命动态。
全诗以"风—雨—雾—生物"为脉络,层层推进地构建小暑物候体系。元稹将科学观察与诗意表达完美结合,八句诗中既包含气象变化(温风、雷雨、青靄),又涵盖动植物反应(竹、鹰、蟋蟀),体现唐人"格物致知"的创作态度。结句"莫相催"的拟人笔法,更在客观描述中注入主观情致,使节气诗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
3、《喜夏》
宋•庞铸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赏析】庞铸的《喜夏》是一首充满闲适情趣的宋人消夏诗,通过细腻的物象选择和雅致的意境营造,展现了士大夫在炎夏中的隐逸之乐。
首联"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以议论开篇,一反常人畏暑心态。"不足畏"三字尽显旷达,将暑热视为修心契机;"退藏"语出《周易》,喻指深居简出如隐士般的生存智慧,奠定了全诗超然基调。
颔联"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巧用借代修辞:"青奴"指竹夫人(一种纳凉竹具),"黄妳"代指书卷(典出《金楼子》)。竹枕送来清凉,书册伴读消闲,器物拟人化的表述使日常起居顿生雅趣,宋人"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取向跃然纸上。
颈联"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转入庭院景致:竹荫深处鸟鸣啁啾,雨打荷叶传来阵阵清香。听觉(鸟语、雨声)与嗅觉(荷香)的通感运用,构筑出多维度的清凉意境。"密"字既写竹荫浓稠,又暗含隔绝暑气的妙用。
尾联"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以行动作结:傍晚闲来无事,踏着木屐信步游赏。"无一事"的慵懒与"步屧"的随意相映成趣,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将"心静自然凉"的哲理化为具体可感的诗意场景。
全诗以"不畏暑—纳凉物—庭院景—闲适行"为线索,层层递进地展开消夏画卷。庞铸善用"青奴""黄妳"等文人化典故,将竹枕、书籍等日常物件诗意提升,体现了宋诗"以俗为雅"的特质。尾联的漫步行吟,更暗合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学境界,在炎夏中构筑出一方精神净土。
4、《小暑日》
清•黄节
鹤鸣失和只增伤,往复吟成鬓渐霜。
历览死生元可了,岂知人世未能忘。
荒畦野竹新添笋,落日僧寮已爇香。
平日寻常经眼事,今朝惟有断人肠。
【赏析】黄节的这首七律,以深沉的笔触抒发了丧子之痛与人生无常的悲慨,展现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在时代剧变中的精神困境。全诗情感沉郁而意境苍凉,将个人哀思与禅理哲思融为一体。
首联"鹤鸣失和只增伤,往复吟成鬓渐霜"以比兴开篇,"鹤鸣"暗喻父子天伦(典出《周易》"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失和"二字痛陈丧子之恸。诗人反复吟咏中鬓发渐白,可见哀思之深。"只增伤"与"鬓渐霜"形成因果递进,凸显悲痛的无解循环。
颔联"历览死生元可了,岂知人世未能忘"转入哲理思考:纵然参透生死本可超脱,但人伦之情终难释怀。上句的达观与下句的执念形成张力,"元可了"的佛理认知终究不敌"未能忘"的世俗情感,展现知识分子在理性与感性间的挣扎。
颈联"荒畦野竹新添笋,落日僧寮已爇香"转入景物描写:荒园野竹萌发新笋,落日时分寺院燃起香火。新生(竹笋)与寂灭(落日香火)的意象并置,构成佛教"生灭相续"的隐喻。竹笋的蓬勃生机反衬诗人丧子之悲,而僧寮香火又暗示寻求精神解脱。
尾联"平日寻常经眼事,今朝惟有断人肠"以反差作结:往日寻常景物,如今触目皆成伤情之源。"断人肠"三字力透纸背,将前文的克制抒情推向情感高潮。寻常与非常的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创伤记忆对感知世界的重塑。
此诗艺术特色显著:其一,情感表达由"增伤—未忘—断肠"层层推进,符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教传统;其二,"野竹新笋"与"僧寮爇香"的意象组合,既含禅理又具现世感,体现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三,结句的"寻常事"与"断人肠"对照,暗合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美学观点。全诗在个人悲恸中升华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堪称近代遗民诗中的哀悼佳作。
5、《久雨六言四首·平陆莽为巨浸》
宋•刘克庄
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
【赏析】刘克庄的《久雨六言四首·平陆莽为巨浸》是一首描写小暑时节久雨成灾的六言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沉,展现了南宋江湖诗派关注民生、写实抒怀的创作特点。
"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 "平陆"指平原,"巨浸"形容大范围的水患,"漏天"比喻雨势之大,仿佛天空漏了一般。这两句以夸张手法描绘暴雨肆虐的景象:原本的陆地突然被洪水淹没,晴朗的天空仿佛破漏,雨水倾泻不止。"莽"字突出雨势的突然与猛烈,"漏"字则生动刻画了雨水的连绵不绝,极具视觉冲击力。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意味着盛夏高温,但持续的雨水使天气反常。"重霉"指潮湿导致的霉菌滋生,而"大有年"本指丰收年,但在此处可能带有反讽意味——雨水过多反而可能导致农作物霉烂,影响收成。
诗人表面上说"必大有年",实则隐含忧虑,暗示过量的雨水未必带来丰收,反而可能引发涝灾和病害。
刘克庄作为南宋江湖诗派代表,常关注民生疾苦。此诗虽未直接写灾民,但通过极端天气的描写,间接反映农民对天气的依赖与无奈。
部分解读认为"重霉必大有年"是乐观预测,认为梅雨充沛会带来丰收(类似"瑞雪兆丰年")。但结合刘克庄其他作品(如《久雨六言四首》其三"已是吹翻茅屋,那堪流了葑田"),更可能表达的是对涝灾的隐忧。
这首诗以简练的六言形式,生动刻画了小暑时节的异常降雨,既展现自然现象的震撼,又隐含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刘克庄通过夸张的比喻和含蓄的反讽,使短短24字承载了丰富的社会观察与人文关怀,体现了南宋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6、《夜望》
元•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乾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赏析】《夜望》是一首借小暑夜景抒怀的七言律诗,融合了天象观测、易理哲思与人生感喟,展现了元代学者诗特有的理趣与沉郁风格。
首联"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以时间序切入,夕阳西沉与新月东升形成昼夜交替的镜像,"才交"二字点明节气转换的精确时刻。雨过天晴的描写既符合小暑时节的气候特征,又暗喻诗人澄明的观照心境。
颔联"南北斗杓双向直,乾坤卦位八方明"转入天文观测:北斗七星(斗杓)南北指向端正,乾坤卦象对应的方位清晰可辨。诗人以天文现象对应《周易》卦位,体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思维方式,"明"字既写星空澄澈,又喻指易理昭彰。
颈联"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突发议论:先贤箴言犹在耳畔,为何世道仍不太平?"言犹在"与"路未平"的对比,既含对圣贤的追慕,又对元末社会动荡发出诘问。此联将天文观测自然转向人世思考,体现宋元理学"格物致知"的学术传统。
尾联"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以虫鸣作结:草间昆虫似解人意,以凄楚鸣叫应和诗人吟咏。"多事"的拟人化描写,使自然声响与主观情感相互交融,在星空哲理与世道感慨后,回归到个人情感的幽微表达。
全诗以"天象—易理—世道—己怀"为脉络,展现元代士人特有的宇宙观与忧患意识。方回善用"斗杓""卦位"等学术意象,使诗歌兼具科学观察与哲学深度;而"末俗""凄楚"等语,又透露遗民诗人的孤愤情怀。结句的虫声应和,在宏大叙事中注入细腻的生命体验,形成"天人感应"的艺术境界。
7、《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赏析】武元衡的《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是一首典型的唐代五言律诗,通过描绘小暑时节的雨景,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隐逸的情怀,同时表达了对东林寺这一文人雅集之地的追忆与敬仰。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诗人以西汉名臣谷永自比,谦称自己虽无谷永那样的传世之才,但也无意攀附权贵。"谒王侯"暗指官场逢迎,表明诗人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志趣。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小暑"点明时节,此时暑气渐盛,但"金将伏"(指暑热即将达到顶峰)后,又带出"微凉"之感,暗示季节转换。"麦正秋"指麦子成熟,秋意初显,形成夏秋交替的微妙氛围。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诗人倚枕远眺,山影朦胧,暮雨潇潇,闭门独坐,愁绪萦怀。"欹枕"与"闭门"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既写景又抒情,展现孤寂心境。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东林寺是唐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诗人追忆此处,赞其为"诗家第一流",既表达对诗坛高人的敬仰,也隐含对超脱尘世、追求艺术境界的向往。
此诗体现了武元衡作为唐代士大夫的双重心态;首联明确表达对功名的淡漠,倾向于隐逸生活。颔联、颈联展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体现"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尾联以东林寺为精神归宿,反映唐代文人对诗艺与超脱的追求。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既写小暑时节的物候变化,又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向往高雅的情怀。武元衡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位唐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唐代五律中的佳作。
8、《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赏析】李频的《秋夜宿重本上人院》是一首充满禅意与时光流转之感的五言律诗,展现了诗人病中寄居寺院时的哲思与心境。全诗以"忆—安—病—游—悟"为脉络,将小暑与高秋的节气变换融入个人生命体验,形成独特的时空交织感。
首联"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以追忆开篇。诗人独坐秋夜禅房,忽然忆起夏日纳凉时仰望银河的景象。"几度流"三字暗含《论语》"逝者如斯"的典故,以星河流动喻指时光飞逝,为全诗奠定苍茫的时空基调。
颔联"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巧妙运用节气对仗。前句回溯夏日小暑时节的禅修生活,后句转至当下抱病迎秋的境况。"安禅"与"抱疾"形成精神超脱与肉身困顿的鲜明对比,而"小暑"与"高秋"的季节跨度,则强化了生命无常的禅悟。
颈联"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转入地理空间的追忆。"水国"或指江南佛寺,"云林"则暗用支遁买山典,既实写云烟缭绕的修行之地,又象征超逸的精神境界。"曾"与"半"的虚词运用,透露出对过往修行经历的珍视与怅惘。
尾联"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以月落景象收束全诗。诗人此刻静观月沉,恍然觉此境与昔日求道之心并无二致。"还似"二字贯通时空,将过往修行、当下病榻与永恒佛理熔铸一体,体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禅宗境界。
此诗艺术特色显著:其一,以"小暑—高秋"的季节更替架构全篇,形成冷暖交替的情感节奏;其二,"明河""月落"等意象群构建出澄明的宇宙观照;其三,结句的"道相求"将具象体验提升至哲学高度,体现晚唐诗"尚意"的特质。全诗在个人病榻体验中,透射出对生命本质的洞见,堪称唐代禅诗中的上乘之作。
9、《苦热行》
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赏析】王维的《苦热行》是一首描绘盛夏酷暑的五言古诗,通过极致的炎热描写,最终导向佛家清凉解脱的禅悟,展现了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开篇即以夸张手法渲染酷热,烈日如火,云彩如燃烧的山岳,天地间仿佛被炽热笼罩。"火云"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使人如置身烈焰之中。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草木因高温而枯焦卷曲,河流湖泊干涸见底,进一步强化炎热的毁灭性力量。"焦卷"、"竭涸"生动刻画了干旱的极致状态。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即便穿着轻薄的丝绸衣物,仍觉沉重难耐;茂密的树荫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清凉。诗人从触觉角度描写暑热的压迫感。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竹席因高温而无法躺卧,葛布衣物需反复洗涤仍难解暑热。细节描写展现日常生活的煎熬。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诗人试图超越现实酷热,在精神上寻求解脱,进入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此句开始转向禅意境界。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万里长风带来清凉,涤荡心中的烦躁。此句象征佛法如清风,能净化心灵。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诗人反思,身体的痛苦源于内心未觉悟。此句体现佛教"万法唯心"的思想,强调解脱需从心入手。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最终,诗人顿悟佛法真谛,进入涅槃境界,获得无上清凉。"甘露门"象征佛教的解脱之道,全诗在禅悟中升华。
王维以"赤日"、"火云"、"焦卷"等意象,从视觉、触觉多角度刻画酷热,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前八句极写炎热之苦,后四句突转清凉解脱,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佛家"苦尽甘来"的修行观。全诗由现实苦难导向精神超脱,体现王维"诗中有禅"的创作特点。
这首诗王维将自然描写与佛教哲思完美融合的代表作。前半部分以炽烈意象写尽人间酷热,后半部分以禅悟超越现实苦难,展现"诗佛"独有的艺术境界。此诗不仅是盛夏的生动写照,更是一首引导心灵解脱的禅诗。
10、《十八日小暑大雨》
宋·韩淲
申祷山川便作霖,耘苗时候想田深。
且欣小暑能如此,更愿新秋得似今。
早稻欲花将就实,晚禾成叶未抽心。
天应不忍焦劳意,直自初栽已望阴。
【赏析】本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小暑时节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表达了农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的敬畏。
向山川祈雨,果然降下甘霖,正值农忙时节,雨水让田地更加湿润。欣喜小暑能有这样的好雨,更愿秋天也能如此丰沛。早稻即将开花结实,晚稻叶子茂盛但还未抽穗。老天体恤农人的辛劳,从栽种之初就盼望着阴雨天。
诗中描绘了农民在小暑时节对雨水的渴望,以及雨水对庄稼生长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现实。韩淲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农人的喜悦,如“且欣小暑能如此”,展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怀。诗中“天应不忍焦劳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认为天象与人事息息相关。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农事画卷,也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11、《登沃州山》
唐•耿湋
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赏析】首联“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诗人初登沃州山,远眺大海,与友人携手同游,共享美好时光。“时髦”在此指当下的美好时刻,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时尚。
颔联“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小暑”点明时节,夏季生机勃勃,大地如大鹏展翅,新生的蓂荚(古代传说中的瑞草)与鹭鸟翱翔的波涛相映成趣。
颈联“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月亮如远方的芳草般朦胧,而诗人的身影却比夕阳还要高远,暗喻诗人的高洁志向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尾联“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羊祜是西晋名将,曾登岘山感叹风景依旧而人事变迁。诗人借此讽刺某些人破坏自然美景,同时表明自己与羊祜不同,不会做出伤害风景之事。
这首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同时借古讽今,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不满。
12、《酷热》
宋•释智圆
酷热如小人,到处苦相侵。
清风如君子,时来宽我心。
酷热驱不去,清风留不住。
此情无以诉,吟傍阴阴树。
【赏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酷热与清风的感受,并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人将“酷热”比作“小人”,形象地描绘了酷热无处不在、令人烦扰的特点,正如小人常常给人带来困扰和不适。与之相对,“清风”被比作“君子”,象征着高洁、舒缓和宽慰。清风偶尔的到来,能让人心境平和,暂时摆脱酷热的煎熬。
诗中“酷热驱不去,清风留不住”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暗喻了社会现实中小人当道、君子难留的无奈。酷热(小人)难以驱散,而清风(君子)却难以久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此情无以诉,吟傍阴阴树”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无法倾诉的情感,只能寄托于吟诗和自然的荫蔽,显得深沉而含蓄。
全诗语言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通过对比和隐喻,营造出深远的意境。酷热与清风的对比,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吟傍阴阴树”一句,以景结情,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阴凉的树荫或许能暂时缓解酷热,但内心的郁结却难以消散。
作为一位僧人,释智圆的诗中往往带有禅意。这首诗通过对酷热与清风的描写,或许也在表达对世俗烦恼与清凉境界的思考。酷热代表尘世的纷扰,清风则象征超脱的境界,而“留不住”的感慨,则体现了修行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诗中的“小人”与“君子”之喻,可能暗指当时社会中的奸佞当道与贤士难容。释智圆虽为方外之人,但对世态炎凉仍有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
《酷热》一诗虽短,但通过鲜明的意象对比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洞察。诗中的酷热与清风不仅是天气的写照,更是对人性与世态的隐喻,体现了释智圆作为诗僧的独特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