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昔日“非洲村”也要消失了?
发布时间:2025-05-22 06:40 浏览量:3
南宁城中村旧改可谓一路“飙”速度,许多老南宁人感叹城市变化之大。
有的项目从一片杂乱无章的自建房,到被铲平、上架土拍席,仅几个月的时光,快到市民来不及留下念想。
乘着旧改热风,南宁一个开发了23年的城中村,也将在不久“消失”。
多栋楼“拆”,东沟岭要消失?
不卖关子,今天的主角是东沟岭。
东沟岭位于南宁的东北方向,设有地铁3号线东沟岭站。
摊开地图你会发现,地铁东沟岭站附近高楼林立,地铁站北面一片“蓝顶棚”,是东沟岭仅剩自建房比较集中的城中村。
放眼看去,东沟岭这一片自建房确实是“显眼包”。
▲东沟岭
▲东沟岭自建房
昨日(5月20日),我深入东沟岭城中村,发现这一片城中村也将要消失。
和其他城中村一样,这里的房屋密密麻麻,道路狭窄,电线杂乱无章。
当然,它也有不同的地方。
这里的自建房大多数建得不高,而且大部分是红砖房,基本建设3-5层,很少超过7层;
村里很安静,没有形成醇熟的商业,少数房屋一楼开的是便利店、日杂店;
村里的道路不仅小,而且陡,不愧是“岭”。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房屋大门挂有八卦镜,懂的都懂。
▲东沟岭三街东路
▲村里的房屋普遍建得不高
▲道路很陡,考验开车技术
▲村里有兴宁中学
▲村里一幼儿园关闭
逛了一圈我发现,东沟岭多栋自建房写着“拆”,现场人去楼空。
▲楼栋已被征收
▲不少楼栋已无人居住
▲已被写上“拆”
▲写着“拆”
一位房东告诉我,这一片要被拆,写“拆”的房屋已被国家征收,其他的房屋还没接到通知。这里的赔偿款不高,几百元一平,有的房主补偿款为900元/㎡。
有一说一,东沟岭所处的地段确实核心,但是村里居住环境一般,停车位紧张,再加上道路陡,难怪许多村民搬到新建商品房居住。
▲居住环境不高
▲这停车位真6
控规发布,东沟岭再迎变化
东沟岭三街一带的自建房被拆,这已经是定数,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拆除之后将变成什么样?
近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东沟岭片区DGL-02(虎邱)、DGL-05(长堽岭)单元控规,信息量非常大。
先来看DGL-02(虎邱)单元,范围为南梧大道、皂角路、燕州路、沙江路围合。
▲DGL-02单元范围
具体调整的位置为沙江路以西、燕州路以北,即地铁东沟岭站A口一带。
根据控规,该区域一大半的区域为特殊用地,其他的区域规划为1幅住宅用地(约51亩)、一幅小学用地(54亩)、1幅幼儿园用地、1幅一类工业用地、1幅商业用地,其他为公园绿化用地。
其中,特殊用地、地铁站旁商业用地已经开发。
可见,东沟岭三街一带的部分自建房有可能会被征用规划为公园绿化用地、小学用地。
▲调整位置
再来看DGL-05(长堽岭)单元,范围为燕州路、厢竹路、长堽路、望园路围合。
▲DGL-05(长堽岭)单元
从控规图可以看到,地铁东沟岭站(燕州路以南)一带规划有住宅地、学校用地等。
比如地铁东沟岭C站口一带,现土地现状为自建房、菜地、单位房等,这些土地未来将开发为居住地块。▲规划有住宅用地
▲东沟岭C站口一带土地现状是菜地、自建房等
我在现场发现,这里属于长堽村四组,一些房屋已经被征收,并通知6月30日前腾空房屋可享受搬迁奖励。
▲房屋已被征收
▲5月16日发布房屋腾空通知
总之,随着新控规的发布,东沟岭一带旧改再次提速。
东沟岭已开发23年
东沟岭,远比大家想象中的大。
从官方的地域划分看,它分有DGL-01 (狮山公园)、DGL-02 (虎邱)、DGL-03(茅桥岭)、DGL-04 (望州岭)、DGL- 05(长堽岭)单元等。
随着城市板块的分化,城中村改造的推进,慢慢的大家印象中的东沟岭是位于东沟岭正街一带。
▲东沟岭正街
算起来,东沟岭旧改至今已有23年。
1998年,兴宁区就曾提出开发东沟岭。但后来因为资金、经验等原因,东沟岭旧改被搁置。
转机在2002年。
当年南宁市提出实施城市建设“136”工程(1年小变化,3年中变化,6年大变化),东沟岭改造有了实质性推进。
2002-2006年,政府投入近2亿元用于东沟岭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拆除建(构)筑物21.8万㎡,修建了景观大道、兴望路、兴东路西段、休闲广场和两个周转安置区,安置房阳光绿城交付900余套,回迁居民725户;
2009年,东沟岭六组团项目顺利复工,四组团和兴宁区拆迁安置小区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30万元;
2011年,大力推进东沟岭新区18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路网功能,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另外,东沟岭一组团二期、四组团、中海雍翠峰等项目均已开始销售。
如今,东沟岭经过20余年的改造,这里已经彻底改头换面。
▲东沟岭开发多个商品房
中海雍翠峰、瀚林山水源、奥园园著、盛邦香颂等多个楼盘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再加上宽阔的大马路,高大上的购物中心、地铁3号线、5号线通达等,现在的东沟岭早已不是曾经“脏乱差”的形象,而是宜居宜商新区。
据悉,东沟岭旧改还获得不少荣誉。比如2004年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可以说,东沟岭改造大刀阔斧,算得上南宁近年来旧改业绩浓厚的一笔。
▲农贸市场
▲兴望小学
▲沙江河整治逐渐变美
它是曾经的“非洲村”
住过东沟岭的人都知道,交通真方便。
自驾20分钟抵达朝阳/万象城、10余分钟到达东葛路一带或金湖广场,这样的地段妥妥的城市核心区。
但早期的东沟岭,是南宁的偏远郊区。
1970年,时值友爱路拓宽,原南棉红楼门前8户拆迁居民自发搬到东沟岭。一开始他们住在现燕州路口附近,后来考虑到水电方便一些便搬到东沟岭正街街口一带。
当时的房屋非常简陋,用油毛毡、石棉瓦、木条、竹笪搭建而成,大概有三四十间。
▲初期的东沟岭(陈说往事)
后来,1969年前下放到农村的城市居民,不愿在农村生活,回城市又没有房屋没有户口,他们属于“黑人黑户”。无奈,他们选择在东沟岭安家。
慢慢的,驻扎在东沟岭的人越来越多。
到1972年,东沟岭的居民达到200多户、1300多人。
到了80年代,许多在南宁务工的农民也加入到东沟岭(当时政策,农村户口不能流入城市)。
因为“黑户”人口聚集,东沟岭被称为“非洲村”。
2002年,在东沟岭1080亩的居住区,居民达到2750户,人数近1.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1700户、8000多人。
那时候的东沟岭,成为南宁流动人口比例最高、违章建设最集中的城中村,是南宁城市建设的“心病”。
一位住了30余年的阿姨告诉我,她1994年来到东沟岭,当时这里荒山野岭,十分偏僻。早期谁来开荒占地建房子都可以,没有规章秩序,管理很混乱,甚至水都没有。
▲早期东沟岭小学(时空网)
老南宁人的记忆中,“非洲村”治安很差,打架是常有的事。
有市民回忆,小时候都不敢靠近“非洲村”,因为会被“年轻仔”拦下;
还有人表示,早期打车,师傅都不敢开进东沟岭。
当然,现在的东沟岭经过20余年的改造,“非洲村”的标签已经被淡化。
也许再过不久,随着东沟岭三街一带自建房的大范围开拆,东沟岭“脏乱差”市容将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