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脑梗高发?医生忠告:宁可久坐,别碰6件事,做好5点保平安

发布时间:2025-11-17 21:46  浏览量:2

“他不过就是起了个夜,回来就瘫倒在地,再醒来已经在病房里了。”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尤其在冬天,脑梗像埋伏在门口的“冷枪”,一击即中,还往往来得毫无预兆。

更令人震惊的是,很多人自以为注意养生、按时吃药,却在不经意间,踩中了脑梗的“雷”。

人们普遍以为,脑梗是老年病,是慢性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但现实是,一些突如其来的诱因,比你以为的“高血压、高血脂”更要命。

冬天一降温,血管收缩、血压飙升,血液像浓汤一样缓慢流动,一点刺激——比如突然洗个热水澡、晨起猛吸几口冷空气,便可能触发灾难。

“我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可能得脑梗吧?”这是我坐诊时听到最多的疑问。可当我翻开TA的生活习惯,问题立刻暴露无遗:空腹晨练、洗澡水温过高、忽冷忽热、爱吃火锅、饭后一根烟……这些日常小事,恰恰是中风的“温床”。

脑梗的可怕,不仅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来之前,几乎没有疼。不像心梗会胸痛、心律不齐,脑梗可能只是手麻、舌头打卷、走路歪斜,却往往被误以为“累了”“落枕了”。等症状明显,脑细胞已经大量坏死,抢救的黄金时间早就过去。

很多人以为“动一动总比坐着强”,其实天冷时,过度运动比久坐更危险。气温低时,血管像“硬管子”,剧烈运动反而诱发血压骤升、斑块脱落、血栓游走。

中医讲究“冬藏”,强调寒冬是收敛内守的季节,不宜大汗淋漓地发散体力,这与现代医学对冬季血管风险的关注不谋而合。

我们看到太多“活蹦乱跳”地进来,“半身不遂”地出去的病人。他们的共同点不是年龄大,而是对冬季防梗的误区认识严重不足。

有的人喜欢泡脚,却泡得满头大汗;有的人一进屋就开空调猛吹热风,结果冷热交替刺激血管;还有人为了“驱寒”,天天喝补酒,反而把血压“补”上天。

血压、血脂、血糖,这三项指标冬天必须盯紧。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冬季脑卒中发生率比夏季高出近30%,尤其清晨与夜间是高发时段。若控制不好基础病,就算你年轻、精力旺盛,也可能成为“猝发脑梗”的受害者。

中医强调“气血通则百病不生”,但气血不通,多源于“寒”“瘀”“湿”。冬季寒邪易侵,最怕“冷上加冷”。比如穿着单薄去晨练,或晚上泡完脚后立刻吹风入睡,这种“寒邪直入骨髓”的生活方式,等于主动给脑梗开绿灯。

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冬天发生脑梗的人,有六成以上在发病前一周内出现过“先兆”症状。比如短暂性视物模糊、说话含糊、头晕一过性加重,却被忽视或自行“扛过去”。

这些“小中风”其实是大脑在求救,若不及时干预,下一次可能就是致残甚至致命的大梗。

吃得太咸、喝得太烈、睡得太晚、动得太猛、洗得太烫、情绪太急,这“六个太”,是我最常告诫患者的冬季“禁忌”。这些看似小事,却都是诱发血管剧烈波动的“导火索”。尤其中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减弱,稍一不慎,便可能“引爆”。

相比之下,“宁可久坐”的忠告,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冬天更应以静养为主。坐着保暖、保持平稳情绪、不做过激动作,比一味追求“动起来”更重要。当然,这里的“久坐”不是指完全不动,而是避免“突然动”“剧烈动”。

西医强调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流缓慢、血液黏稠、血管受损。而冬天正是这三者同时加剧的时段。低温让血液浓稠、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稍有斑块就可能脱落形成血栓,堵住脑部动脉,几分钟内脑细胞就可能坏死。

中医则从“体质”出发,认为阳虚、痰湿、瘀血体质的人,更易在冬天出问题。这类人群往往表现为手脚冰凉、舌苔厚腻、面色晦暗、易疲倦。通过调养脾胃、温阳驱寒、活血化瘀,可以在未病之时防病于始。

所以防脑梗,绝不只是“吃药控三高”那么简单。哪些食物吃不得、哪些时间不能洗澡、哪些信号不能忽视,比“吃什么保健品”更重要。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饭后立即泡脚、泡澡,会让血液集中到四肢,脑部供血骤减,反而容易诱发中风。

我们建议冬季养脑护血管,要守住五个关键:温、缓、稳、松、察。温是保暖不过热,缓是动静结合,稳是情绪平和,松是睡眠充足,察是警惕先兆。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每一个背后,都是一套完整的医学逻辑。

比如“稳”,不仅是指血压稳,更是心理状态的“稳”。研究显示,冬天心理压力大的中青年人脑血管事件发病率并不低。愤怒、焦虑、突发惊吓,都可能是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里人突然说话含糊了,是不是中风?”是许多家属第一反应。其实这时再问已经晚了。真正该问的是:为什么几天前他就开始眩晕、走路发飘、脖子僵硬、说话慢了,你却没放在心上?

中医讲“病在表者易治,病入里者难调”,西医也有“时间就是大脑”的急救理念。两者殊途同归,指向一个现实:脑梗早发现,才能早保命。

所以这个冬天,请你先问问自己:你泡脚前有没有先测血压?洗澡时有没有开窗通风?出门时有没有戴帽子护住后脑勺?饭后是不是趴着玩手机而不是散步?

脑梗不是遥远的风险,而是你忽视过太多次的提醒。它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悄无声息地等待你“犯错”。你准备好了吗?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4[R].北京:中国卒中学会,2024.

[2]国家心脑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3]王飞,张宏杰,李建平,等.冬季低温对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11):160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