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公里高空撸串!中国航天员狂炫烤翅,藏着火星移民的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25-11-15 20:36 浏览量:2
2025年10月31日晚11点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声巨响,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带着一位特殊“乘客”直冲云霄。
这不是什么高精尖的科研仪器,而是一台能烤鸡翅、牛排的“太空烤箱”,九阳研制的热风烘烤机。
11月3日,神舟二十一号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在空间站成功会师,六名航天员围着这台“干饭神器”,上演了一场宇宙级的烧烤盛宴。
28分钟后,滋滋冒油、色泽金黄的奥尔良烤鸡翅新鲜出炉,来自内蒙古的航天员王杰和武飞还顺手烤了盘黑椒牛排,指令长陈冬尝了一口直呼“色香味俱全”“美味啊鸡翅”。
这可是人类首次在太空现烤新鲜肉类,不是加热预制菜,是真正意义上的“在轨烹饪”。
咱们印象里的太空饮食,终于从“能吃饱”彻底迈入了“吃得香”的现烤时代,这波操作简直把航天的“烟火气”拉满了!
你发现没,在家烤鸡翅是不是总遇到这事儿:外皮都焦黑了,里面还带着血丝,要么就是底部油腻腻,上部干巴巴,啃着一点不过瘾。
但太空里的烤鸡翅,却能做到“外皮脆得掉渣,里面嫩得飙汁”,这到底是为啥? 说句实在话,核心秘诀就是太空的“微重力”环境。
咱们在地球天天受重力影响,重力就像个无形的“往下拽”的力量,烤鸡翅时油脂会顺着重力往下流,热空气往上飘形成对流,水分跟着蒸发,肉自然就容易干。
但在空间站,重力只有地球的万分之一,相当于没了地心引力的束缚,这时候神奇的事儿就发生了。
我跟你讲,微重力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会变得特别明显,油脂不再往下淌,而是像涂护肤品一样,均匀裹在鸡翅表面,形成一层超薄的黄金膜。
这就相当于实现了烧烤摊老板都羡慕的“360度无死角烘烤”,每一寸表皮都能烤得金黄酥脆,不会出现“阴阳翅”。
更绝的是,没有了热对流,水蒸气跑不出去,全被锁在鸡肉里。
你想想,水分不流失,肉质能不嫩吗?一口咬下去,外皮“咔嚓”一声脆裂,滚烫的汁水在舌尖爆开,这口感在地球真的很难复刻。
而且太空烤翅还不会外焦里生,因为190℃的精准温控加上立体热风循环,热量能穿透到骨头里,烤得透透的还不柴。
从另一个角度看,太空烤串看着简单,实则是世界级难题。
空间站是封闭环境,一点油烟都不能有,不然会堵塞仪器、影响航天员健康;微重力下食物会飘,油脂会飞溅;还要节能安全,不能出半点差错。
而九阳团队研制的这台热风烘烤机,直接把这些难题全破解了。
我跟你讲,这台“太空炉子”藏着三个颠覆想象的黑科技。
第一个就是内建“抽油烟机”,这想法简直脑洞大开。
科研人员反其道而行之,把油烟净化系统直接塞进烤箱里,通过高温催化和多层过滤,把烹饪产生的油烟分解成无害气体,全程零污染,还通过了500次连续运行测试,绝对靠谱。
第二个黑科技是190℃精准控温。
以前太空加热器最高只能到100℃,顶多算“加热”,现在直接翻倍到190℃,这才是真正的“烹饪”。
190℃能让食物发生理化反应,烤出焦黄酥脆的口感,而不是单纯的加热复温。
而且温度控制得特别精准,不会忽高忽低,避免烤焦或没烤熟。
第三个是防飘防溅设计。
烤箱里配了专用的签架、烤盘和网笼,把鸡翅、牛排牢牢固定住,不会在微重力下飘来飘去。
烤箱内壁还有特殊的纳米涂层,不粘油脂,减少飞溅,再加上残渣收集器,能把烤出来的油渣、碎屑全收起来,不让它们污染空间站设备。
说句实在话,这台烤箱可不是随便做的。
九阳从2014年就开始接手研发任务,花了8年时间攻坚,做了1000多次实验,才把地面厨房“搬”进太空。
除了烤鸡翅、牛排,它还能烤玉米、蛋糕、花生,堪称“万物皆可烤”。
而且食材也有讲究,都是提前脱水脱脂处理的,航天员烹饪前只需按比例加水复水,就能恢复接近新鲜的口感,还能减少油脂析出,从源头降低污染风险。
咱们回顾下中国航天的“干饭史”,就能明白这顿太空烤翅有多不容易。
半个世纪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上太空,吃的是装在铝管里的糊状食物,挤一口咽一口,毫无口感可言;美国阿姆斯特朗登月时,啃的压缩块硬得像小石子,咬着都费劲儿。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上天,吃的是特制的即食食品,被戏称为“牙膏餐”,种类屈指可数,能果腹就不错了。
那时候别说烤鸡翅,就连喝口温热水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水在失重环境下飘得到处都是。
后来中国航天一步步升级“太空厨房”。
2021年,九阳研制的“太空厨房”随天和核心舱升空,实现了45℃精准控温的热水供应,还能加热预制菜。
同年,世界首台航天微波炉送上空间站,让航天员能吃到热乎的饭菜,但还没到“烹饪”的级别。
而现在,神舟二十一号的热风烘烤机直接实现了“在轨做饭”的突破。
空间站的食谱也升级到了190余种,10天不重样,早餐能喝现制太空豆浆,午餐有黑椒牛柳、香辣羊肉,晚餐能炫油焖笋,加餐还有白灵菇、豆腐卷。
就连新鲜水果都管够,天舟六号一次就送了70公斤鲜果,苹果、青提随便吃。
更厉害的是“太空菜园”也大获成功。
自神舟十六号起,航天员们种了7种植物,培养了10批次,收获了4.5公斤新鲜果蔬,生菜和樱桃番茄还实现了“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培养。
2025年中秋,乘组还吃上了定制的“太空月饼”,咬着月饼看舷窗外的地球,仪式感直接拉满。
对比国际空间站,差距就更明显了。
他们的航天员还在吃真空包装的预制食品,想解馋只能靠“烧烤味”的合成食品,根本没法现烤新鲜肉类。
咱们能实现这一步,核心是中国空间站的自主研发优势,想升级就升级,不用受多国协作的掣肘。
而且这些太空技术早就悄悄走进了咱们的生活。
九阳把太空厨房的热风技术用到了家用豆浆机上,咱们在家喝的细腻豆浆,就有航天技术的影子;还有0涂层电饭煲,用的是和太空控温同源的技术,煮出来的米饭粒粒分明。
原来航天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就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在太空烤个鸡翅吗?至于这么大张旗鼓?其实这背后藏着严肃的科学研究,微重力环境可是个“宝藏实验室”。
你发现没,在地球上,重力会掩盖很多物理现象,比如水滴会往下流,火焰会往上窜。
但在微重力下,这些现象都变了样:水滴会变成完美的球形悬浮在空中,火焰会变成蓝色的小球,燃烧更稳定可控。
科学家通过观察这些现象,能研究流体的本质特性、燃烧的基本规律,这些研究能帮我们开发新型材料、优化航空发动机,甚至改进地面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
从医学角度看,微重力下细胞能在三维空间自然生长,突破了地面二维培养的局限。
科学家研究航天员在长期太空飞行中的生理变化,能更清楚人体对失重的适应机制,这不仅能为未来火星探测等深空任务提供健康保障,还能帮着解决地面的医学难题,比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的治疗。
说句实在话,太空烤鸡翅更像是一个“技术探针”,测试的是我们在微重力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把烤箱做好,说明我们掌握了精准温控、密闭净化、流体控制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未来都能用到深空探测、太空移民等更宏大的任务中。
毕竟以后要是去火星生活,总不能天天吃预制菜,能在火星上烤个鸡翅、做顿热饭,才算是真正的“安家落户”。
太空烤翅不是花架子,是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
把老百姓的烟火气带到400公里高空,既照顾了航天员的味蕾,又测试了关键技术,还能推动科研进步,这波操作简直一举三得。
从加加林的铝管食物到中国航天员的太空烧烤,从“能吃饱”到“吃得好”,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死磕。
未来去月球、火星,先得把饭吃好,中国航天已经用一台烤箱证明,我们不仅能征服星辰大海,还能在星辰大海里,吃出家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