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放话:中国股市慢牛来了!未来3年指数或涨30%!

发布时间:2025-10-25 22:12  浏览量:6

最近股市一有波动,不少散户就慌了神:刚解套没多久,要不要赶紧卖了落袋为安?手里的闲钱想进场,又怕踩在回调的节点上。毕竟这几年,股市涨涨跌跌像“坐过山车”,“逢高减仓”几乎成了大家的本能反应。

但就在这两天,国际大行高盛突然抛出个重磅观点,直接给市场泼了盆“热水”:中国股市的“慢牛”已经在路上了,到2027年底,主要指数大概率能涨30%。更关键的是,它还劝投资者赶紧换思路——别再“逢高减仓”了,要学会“逢低买入”。

这话一出,市场瞬间炸了锅。有人说“终于等到牛市信号”,也有人骂“又是套路式唱多”,毕竟高盛以前也有过“预言不准”的时候。这波“慢牛论”到底是真金白银的机会,还是虚晃一枪的陷阱?背后支撑的逻辑靠谱吗?普通人又该怎么接招?今天就用大白话拆透,全是能落地的干货。

一听到“牛市”,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要像2015年那样,股票天天涨停?”但高盛说的“慢牛”,跟咱们印象里的“疯牛”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谓“慢牛”,核心是“稳着涨、慢慢涨”:不是短时间内指数翻倍,而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靠企业盈利增长和估值修复,慢慢实现30%的涨幅,平均下来每年涨10%左右。期间可能会有回调,但大方向是往上走的。

高盛为啥强调“慢牛”而不是“快牛”?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市场逻辑变了。前几年股市涨得快跌得也快,是因为资金炒作情绪浓,大家都在“做波段、赚快钱”;而现在,高盛认为市场正在从“情绪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简单说,股价上涨不再靠“消息和炒作”,而是靠企业真真切切赚了钱,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还有个关键转变:高盛让投资者从“逢高减仓”换成“逢低买入”。意思是以前涨一点就卖,怕跌回去;现在要是遇到回调,反而可以加仓,因为长期趋势是向上的,短期下跌是“捡便宜”的机会。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慢牛”的逻辑真能站得住脚。

高盛敢喊出“慢牛”,不是拍脑袋瞎说,而是列出了4个核心支撑点,每一个都跟市场的“真金白银”挂钩:

1. 政策托底,给市场“稳信心”

这两年政策层面一直在发力,而且都是“精准滴灌”。一方面,托底政策化解了不少风险,比如稳住地产、缓解企业债务,给经济和股市打了“安全垫”;另一方面,新“国九条”推动上市公司多分红、多回购,2024年股息和回购加起来有3万亿元,预计2026年能涨到4万亿元,相当于给投资者“送利息”,吸引力自然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民企的环境在优化。民企占了A股总市值的60%,以前大家怕“监管政策变化”不敢投,现在监管适度放松,民企活力起来了,市场的“基本盘”就稳了。

2. 企业赚钱能力在提升,有“真支撑”

股价长期上涨的核心,还是企业能赚钱。高盛测算,未来3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能稳定在12%左右,这主要靠三个“新引擎”:

• AI:AI的投入开始见效,高盛把AI对企业盈利的提振预期从每年2.5%上调到3%,而且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更明显;

• “反内卷”:以前不少行业打价格战,大家都赚不到钱,现在“反内卷”让行业利润率回归正常,未来3年每年能多贡献1.5个百分点的盈利增长;

• 出海:中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已经到16%,靠成本控制和技术升级,海外市场还能继续贡献增长。

简单说,企业能赚到钱,股价才有“向上的底气”,这比单纯的资金炒作靠谱多了。

3. 估值还在低位,有“上涨空间”

现在A股的估值不算高,甚至可以说“很便宜”。比如MSCI中国指数的市盈率才12.9倍,而高盛测算的合理估值是13.7-17倍,还有不少上升空间。而且跟全球市场比,A股也很有吸引力——比发达市场的估值低35%,比其他新兴市场低9%,都是历史低位。

更关键的是利率环境友好。不管是国内实际利率可能下行,还是美联储有降息预期,都对股市有利——钱存在银行利息低了,自然会有更多资金流入股市找机会。

4. 资金在“往股市流”,有“增量钱”

股市涨不涨,最终看“有没有钱进来”。现在内外资都在往A股走:

• 内资方面,中国人的资产里,房产占54%,现金占28%,股票才占11%,还有大量资金可能从房产、现金转向股市;机构持股比例也远低于发达市场,未来可能带来30万亿元的增量资金;

• 外资方面,以前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配少了”,现在随着民企信心修复、技术突破,外资正在慢慢回流,港股IPO回暖也说明全球资金在关注中国市场。

钱来了,市场自然有“往上推”的动力。

就算慢牛真的来了,也不是所有股票都能涨,选错了照样赚不到钱。高盛给了5个重点方向,普通人可以重点关注,避开“瞎买乱炒”的坑:

1. 民企龙头

民企占A股市值60%,现在政策环境优化,之前被低估的优质民企会慢慢“价值回归”。可以找那些业绩稳定、现金流好、在行业里有话语权的民企龙头,跟着政策红利走。

2. AI题材

AI是未来3年的“确定性风口”,而且已经从“概念”转向“盈利兑现”。不过别追那些只蹭热点的小票,要找真正有AI投入、能靠AI赚钱的企业,比如AI芯片、AI应用落地的公司。

3. 出海领军企业

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越来越强,海外收入占比逐年提升。重点看那些能突破贸易壁垒、靠技术或成本优势占领海外市场的企业,比如新能源、高端制造领域的龙头,海外市场能给它们带来持续增长。

4. “反内卷”受益企业

以前靠价格战的行业(比如消费、家电),现在“反内卷”后利润率在修复,企业赚钱变容易了。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会先受益,股价也会跟着修复。

5. A股小盘股

小盘股里藏着不少“隐形冠军”,它们在细分领域有优势,而且估值不高。随着市场活力提升,这些有真实业绩支撑的小盘股,涨幅可能会比大盘股更可观。

但要提醒一句:别满仓押一个方向,最好分散布局2-3个领域,降低风险。

高盛虽然唱多,但也没回避风险,反而明确说了4个“雷区”,普通人必须盯着,不然可能“牛市里亏钱”:

1. 全球衰退风险

高盛预计未来12个月全球衰退的概率是30%,比平时高一倍。如果真的衰退,会通过贸易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进而拖累股市。不过A股对全球市场的敏感度较低,就算跌,幅度也可能比其他市场小。

2. 中美关系风险

虽然中国对美出口依赖降低了,但如果贸易摩擦升级,或者出现金融“脱钩”,还是会影响市场情绪。平时要多关注中美之间的政策动态,遇到突发情况别慌,先看企业的实际影响再操作。

3. AI过热风险

美国AI市场如果出现“降温”,可能会传导到中国。不过中国AI龙头的估值比美国同行低很多,就算回调,空间也相对有限,不用过度恐慌,但要避开纯炒作的AI概念股。

4. 上市公司减持风险

这是最实在的风险:截至2025年9月底,有近2000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计划,涉及金额超3800亿元,不少公司在股价上涨时套现离场。如果手里的股票突然出现大额减持,就算慢牛逻辑在,短期也可能下跌,要及时警惕。

看到这,肯定有人问:“高盛以前也有预测不准的时候,这次能信吗?”比如2010年、2011年高盛喊沪深300涨到4300点,结果指数反而跌了不少,还有过“唱多做空”的争议。

其实对待机构预测,最理性的态度是“听逻辑,不盲从”:高盛说的4个支撑点(政策、盈利、估值、资金)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慢牛”的可能性;但4个风险点也真实存在,这是“不确定性”。没有100%准的预测,市场永远有意外。

对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节奏”:别因为高盛唱多就满仓进场,也别因为有风险就完全空仓。可以拿“闲钱”布局,比如把3-5年不用的钱拿出来,分成5-10份,遇到市场回调就加一份,慢慢建仓。

记住:慢牛的核心是“长期主义”,不是“短期暴富”。如果想着靠这波行情“一把赚够”,很容易被短期波动洗出去;但如果能沉住气,跟着企业盈利增长走,反而更容易吃到红利。

你觉得高盛说的“慢牛”靠谱吗?是真的机会来了,还是又一次“套路式唱多”?如果慢牛真的启动,你会选择布局AI、出海这些热门方向,还是更倾向于稳妥的高分红股?另外,面对上市公司大额减持,你有啥避坑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