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梓杉团队连夜解散,中戏官微沦陷,00后演员的红线到底在哪?
发布时间:2025-10-24 01:39 浏览量:5
荣梓杉的戏份,现在由AI替他演。
11月15日,中央戏剧学院一纸公告,把“留校察看”四个大字盖在他学籍上;同一天,爱奇艺后台把《黑月光》第3、7、11集打包发给技术部——陈飞宇的脸正在替换他的脸,2000万追加预算秒批,只给十天工期。
这不是简单的“塌房”,而是一场被技术按下快进键的行业大扫除。
一、资本的第一反应:先止血,再换血
品牌方比粉丝跑得快。
10月25日,某国际运动品牌宣布解约,索赔1500万,线下门店连夜撕海报,连灯箱片都用热风枪烤下来,生怕晚一步被拍照发到小红书。
更狠的是投资方:
《黑月光》用AI换脸,《星辰大海》直接删光镜头,导演自己穿校服回炉重拍——补拍一天100万,也比“播出不了”便宜。
业内把这套流程叫“熔断机制”:
劣迹曝光→24小时内评估风险→48小时内启动技术备案→一周内完成换脸或补拍。
2023年,超过12部待播剧排队做“面部保险”,优酷内部把这项预算单独立项,名字直白——“避雷针计划”。
二、学校的第二反应:把案例写进期末试卷
中戏表演系大一新生今年多了一门“必修课”:
《艺德与风险管理》,结课方式不是写论文,而是分组做“危机推演”——假设你是当红小生,被曝打架,24小时内写一份止损方案,得分最高的组才能拿到学分。
老师把荣梓杉事件拆成三张流程图:
舆情曲线、品牌损失、技术换脸成本,让学生现场算ROI。
下课前,老师丢下一句话:
“以前我们教你们怎么红,现在先教你们怎么不翻车。
”
三、技术的第三反应:虚拟演员正在“备案出道”
AI换脸只是1.0版本,2.0是“数字替身”。
腾讯影业内部已测试“全虚拟主演”:
外形用光棚扫描,表情用肌肉绑定,声音用AI克隆,合同直接签“永久肖像权”,片酬按小时计费,不出轨、不酒驾、不塌房。
平台喜欢,因为“风险为零”;
导演谨慎,因为“没有意外就没有灵气”;
观众还在观望,但Z世代弹幕已出现新梗:
“数字人至少不会家暴。
”
2023年因此被业内戏称“虚拟演员元年”——
不是技术爆发,而是“真人风险”把资本逼到墙角,技术只好提前上场。
四、粉丝的最后一道防线:自我瓦解
荣梓杉官方后援会73%的站子一夜解散,剩下27%改名“个人安利站”,头像换成卡通猫,简介统一一句:
“只追角色,不追真人。
”
B站二创区下架5万条视频,UP主“杉杉来了”把ID改成“已注销”,签名留一句话:
“房子塌了,砖块砸的是自己人。
”
数据最诚实:
超话从第8跌到200名开外,签到人数撑不过一个工作日的自然流失。
过去粉丝控评说“等他回来”,现在前排热评只有四个字:
“别回来了。
”
五、留给还在往上爬的年轻艺人的三点冷知识
1. 品牌合同里“道德条款”已经从2页扩到12页,连“恋爱期间不得有暴力言论”都写进去,违约金按代言费3倍起跳。
2. 平台评估艺人风险,后台会跑一个“黑箱模型”,输入关键词“打架”“欺骗”→输出风险系数>0.7,项目直接暂停。
3. AI换脸不是“无痕迹”,观众肉眼看不出来,但审查端有“数字指纹”,一旦未来政策收紧,随时可下架。
换句话说:
技术能救场,也能埋雷;
资本能捧人,也能在24小时内切割得干干净净;
粉丝能氪金,也能在一夜之间散得连数据都清零。
荣梓杉能不能复出,没人能答。
可以确定的是:
娱乐圈的天花板没变,地板却换成活板门——
踩错一步,不是掉下去,而是直接被抽走。
下一部戏、下一位顶流、下一枚AI面孔已在排队。
红,从来不难;
难的是一直站在能被镜头拍到的地方,而不被技术、资本、观众同时按下删除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