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毫米防渗土工膜施工现场
发布时间:2025-10-06 09:00 浏览量:7
在防渗工程中,材料的选择与施工工艺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最终质量。1.8毫米厚度的防渗土工膜因其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可靠的防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需要对液体或污染物进行隔离的工程场景,如人工湖、水库、垃圾填埋场、尾矿库等。其施工现场是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作业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后续工序顺利进行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对基层和处理区域的细致处理以及对材料的规范验收。
是对基层的处理。铺设1.8毫米防渗土工膜的基层多元化坚实、平整,不能有树根、瓦砾、石块、混凝土颗粒等尖锐物。任何凸起或凹陷都可能对膜材造成损伤,形成潜在的渗漏点。通常,需要对基层进行压实和平整度检测,确保其坡度、高程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存在裂缝或不平整的区域,需要进行修补和找平。基层的排水系统也需要预先布置完成,防止积水影响施工。
是材料的进场与验收。1.8毫米防渗土工膜运抵现场后,需放置在平整、无尖锐物的场地上,并采取遮盖措施,避免长时间暴晒。验收工作包括:核对产品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检查膜的卷材标识,确认厚度(1.8毫米)、规格、长度与订单一致;对膜材进行外观检查,表面应平整、无孔洞、无裂纹、无明显的机械损伤和杂质。必要时,可现场取样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物理性能指标(如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抗撕裂强度等)的复检,确保材料质量达标。
是施工机具和人员的准备。施工所需的工具包括专用焊接机(热楔式或热风式)、打磨机、挤压焊枪、沙袋或重物压载系统等。所有焊接设备在使用前需进行调试和试焊,以确定受欢迎的焊接温度、速度和压力参数。施工人员,特别是焊接工,多元化经过专业培训,持有相应的上岗证书,熟悉焊接工艺和操作规程。
2.铺设与焊接工艺
铺设与焊接是防渗土工膜施工中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防渗系统的完整性。
铺设过程通常遵循“先下游后上游、先边坡后场底”的原则。展开膜材时,应避免用力拉扯,防止其变形。铺设要求平整、顺直,避免出现褶皱和悬空现象。在坡面上铺设时,应从坡顶向坡底方向进行,并采取有效的临时锚固措施,如用沙袋或软性重物压住,防止膜材滑落。膜与膜之间需要预留足够的搭接宽度,一般要求不低于10厘米,以确保焊接的有效性。
焊接是连接各幅土工膜的关键步骤。对于1.8毫米这样较厚的膜,通常采用双轨热楔焊接工艺。焊接前,多元化用干净的棉布或专用清洁工具将搭接区域约10厘米范围内的灰尘、油污、水分等彻底清理干净。焊接过程中,焊机需保持匀速前进,操作人员要密切关注焊缝的外观,确保形成两条均匀、饱满的焊道。焊缝中间会形成一条空腔,用于事后进行气压检测,以检验焊缝的密闭性。
对于T形接头、修补点以及无法使用焊机焊接的复杂部位,则需要采用挤压熔焊技术进行补强。操作时,将同材质的焊条在高温下熔化,填充于需要焊接的缝隙中,使其与母材融为一体,形成牢固的密封。
3.质量检测与控制
每一道焊缝完成后,都多元化立即进行非破坏性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气压检测。将特制的针头插入双轨焊缝的空腔内,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通常为0.15-0.2兆帕),保持压力2-5分钟,观察压力表读数是否下降。若压力保持稳定,则表明焊缝密闭性良好;若压力下降,则说明该段焊缝存在漏点,需进行标记并及时修补。
除了逐条进行的气压检测外,还应按一定的抽样比例对焊缝进行破坏性检测。即现场切取焊缝样品,在实验室进行剪切和剥离强度测试,其强度值不应低于母材强度的80%。这是验证焊接工艺参数是否合理、焊接质量是否达标的最终依据。
整个铺设和焊接区域完成后,需进行优秀的目视检查,确保膜面没有意外的划伤、刺破。任何发现的损伤点都多元化用大于损伤边缘15厘米以上的同材质膜片进行修补。
4.保护层与回填
1.8毫米防渗土工膜虽然具有一定的抗穿刺和耐老化能力,但仍需设置保护层以抵御长期的紫外线辐射、上部荷载以及潜在的机械损伤。保护层材料通常选用级配良好的沙土或小颗粒砾石。回填保护层时,多元化采用轻型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倾倒高度不宜过高,且车辆、设备不得直接在裸露的膜面上行驶。回填过程需从最低处开始,向高处推进,铺设一层,回填一层,循序渐进,避免因单侧压力过大导致膜材位移或撕裂。
5.安全与环境保护
施工现场应设立明确的安全警示标识,严禁烟火,因为某些土工膜材料可能具有可燃性。焊接设备应由专业电工接线,防止触电事故。施工产生的边角料、废弃包装等垃圾应集中收集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以免污染环境。
1.8毫米防渗土工膜的施工现场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密系统。从基层处理、材料验收,到精准的铺设焊接、严格的质量检测,再到最后的保护层回填,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技术作为支撑。只有将标准化流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最终构筑起一道可靠的地下防渗屏障,保障工程项目的长期安全与稳定运行。整个施工过程的成本投入,主要体现在材料费、人工费和机械台班费上,合理的预算控制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