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男子心绞痛,吃了3年他汀后横纹肌溶解,医生:疏漏3个细节

发布时间:2025-09-27 16:09  浏览量:7

2021年,46岁的林建华在广州一家通信维护单位做基站检修。清晨六点背上十五斤重的工具包,赶往分散在郊外与厂区的铁塔和机房。早餐常常是便利店的关东煮配能量饮料,来不及坐下就被调度电话催走。白天要么攀爬二三十米的塔体更换馈线接头,要么在闷热狭窄的设备间检查BBU、RRU与光纤连接。

由于经常太忙来不及吃饭,林建华习惯揣几包油炸零食和腌制小肠,饿了就站在机房门口几口解决。晚上收工,工友相约路边摊,烤串、啤酒、一袋袋花生米成了放松的方式。腰围一年年往外鼓,体检报告总是亚健康。但林建华将这一切归咎于工作强度太大,想着过几年钱挣够了就好好休息。

2021年5月13日中午,烈日炙烤着郊外的铁塔,林建华刚在高处完成天线跳线的更换。沿着塔梯缓缓下到平台时,胸口突然传来一阵紧绷感,像有沉重的石块压在心窝,呼吸瞬间变得短促。热风扑面,他觉得空气仿佛被抽走,吸进去的每一口气都不够用。眼前的铁架边缘微微晃动,视线似乎蒙上了一层薄雾。额头和鼻梁迅速冒出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衣襟被汗水浸湿。他下意识抓紧防坠绳,手心湿滑,整个人僵在塔梯一侧,额角的青筋鼓起,感觉心脏在胸腔里猛烈敲击。

那股压迫感很快从胸骨后方扩散开来,向左前胸蔓延,并牵扯到肩膀和手臂。林建华感觉肩膀像被钝物压住,手臂发沉,连抬一下都显得吃力。伴随胸闷的是轻微的呼吸困难,深呼吸时胸口像被勒紧,吸气幅度受限。额角的汗水不停滴落,混合着工装上的灰尘,滑到颈部黏腻不堪。他感到一阵阵眩晕,耳边的环境声时远时近,仿佛突然置身空旷的隧道。大约持续两分钟,这股从胸口放射开的压迫感才稍有缓解,但身体的虚弱感依旧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工友见状赶忙递来一瓶水,林建华勉强伸手去接,却发现右手微微颤抖,握力不足。水杯在掌心不稳,杯沿磕到护栏发出刺耳的声响,险些滑落。林建华脸色苍白,唇边渗出细细的汗珠,胸口仍隐隐发紧,心里一阵发慌。他想勉强撑住,不愿声张,但腿脚发软,脚底像踩在空虚的棉絮上。工友见他摇晃得厉害,立刻上前搀住胳膊,将他半拉半扶地带下塔体。林建华感觉自己每走一步都用尽全力,胸口的余痛和手臂的沉重提醒着身体出了问题,最终在同伴坚持下被紧急送往医院。

急诊评估记录:体温36.7℃,血压156/92 mmHg,心率102次/分,呼吸20次/分。血脂:总胆固醇6.8 mmol/L(↑),LDL-C 4.5 mmol/L(↑)。心肌标志物首次肌钙蛋白T未升高,重复复查轻度上升但仍未超阈。心电图提示V4–V6导联ST段轻度压低伴T波低平。床旁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射血分数约58%。急诊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后胸闷减轻

第二日行冠脉CT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散在软斑块,局部狭窄约30%–40%;回旋支轻度非钙化斑块;未见明确罪犯病变。结合劳累后胸痛、心电图改变与血脂异常,心内科给出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劳累性),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

病情暂时平稳后,主治医生坐到床边,神情认真地开口:“你这次的症状属于心绞痛,是心脏供血不足发出的警示。好在还没造成大面积坏死,但必须引起重视。接下来我们会给你用上阿托伐他汀,帮助把血脂降下来,同时稳定血管里不稳定的成分,减少再次发作的几率。还需要配合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生活上要做出改变:饮食少油少盐,远离烧烤啤酒;每天保持规律活动,哪怕只是半小时的快走;血压要定期测量,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最重要的是,一旦再出现胸口压迫或呼吸异常,千万不要硬撑,要立刻停下来,必要时马上就医。”

出院后的林建华照着医生的叮嘱慢慢调整。早上六点半,他习惯先用温水吞下阿托伐他汀,再下楼去附近早餐摊买碗清淡的稀饭和两个包子,不再依赖能量饮料和关东煮。中午检修间隙,他把饭菜换成白米饭配清炒蔬菜,工友点的烤串和啤酒,他一笑就推开。傍晚收工,他不再直接瘫在床上,而是绕着小区走上二十分钟,出一身微汗再洗澡。晚上十点前,他会合上手机,把每天的服药、饮水和运动情况一条条写进小本子里,生怕遗漏任何细节。这种新的节奏让他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想到医院里的情景,他心里多了一份坚持。

三个月后复查,血脂指标明显下降:总胆固醇降到4.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3 mmol/L,接近理想范围。心电图也比之前更平稳,医生看着结果点头认可:“目前控制得不错,坚持下去就行。” 林建华听完,心里那块压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一些,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可就在这份松口气的背后,他的身体里,却在不知不觉间积累起新的压力……

时间快进到2024年6月13日下午两点,烈日正当头,山区基站传来告警。林建华跟随抢修车赶到现场,顾不上休息便开始攀爬铁塔。安全带勒在腰间,背心早已被汗水浸透,汗珠顺着脊背不停往下流。他在塔顶完成解扣、校准方位角、测驻波比等一系列操作,动作一气呵成。烈阳炙烤下,他的手臂像灌了铅,肩关节伴随酸胀,汗水模糊了眼睛。三点多,手机再度响起,邻区告警紧急催促,他只能连轴转。回到住处已是傍晚,林建华全身肌肉紧绷,肩臂酸胀与往常不同,像被铁丝勒住,稍微一伸展就隐隐抽筋。他自觉只是劳累过度,匆忙冲了个热水澡,坐在客厅地板上试着拉伸,却感到肌肉的僵硬没有缓解,反而越发紧绷。

几分钟后,突如其来的剧痛从大腿前侧猛然袭来,像有人在肌纤维里狠狠拧了一把。那股疼痛顺着股直肌一路蔓延到小腿肚,酸痛中夹杂着灼烧般的刺感,让林建华的呼吸骤然急促。他本能地想起身去倒水缓解,可刚站起,右手却抖得不受控制,水杯还没握稳便“哐”的一声摔在地上,碎片四散。林建华脸色瞬间苍白,嘴唇发干,额角的汗像雨点般滴落。他胸口再次传来压迫感,呼吸浅快,胸骨后似乎有重物顶着。他的妻子闻声冲出厨房,看见他弯腰捂着腿,胸口剧烈起伏,脸色惨白如纸,额头密布的冷汗映着灯光显得格外刺眼。

林建华强忍疼痛,想解释一句“可能是抽筋”,声音却因喉咙发黏而含混不清。刚挪到沙发边,小腿突然连续痉挛,脚尖不受控制地内扣,痛感像撕裂般席卷而来,他忍不住低声呻吟。没过多久,新的异常让妻子心里一沉——尿意明显,但排出量极少,颜色深得近似酱油。她面色大变,立刻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护车的十分钟里,林建华的肌肉酸痛没有减轻,反而如潮水般一阵高过一阵,胸前压迫感与肩臂酸麻交替出现。他感觉舌头愈发笨重,话语断断续续,额角的冷汗混着湿热的空气滴落,手背青筋凸起,却一点力气都使不上。

送到急诊时,林建华已无法独自行走,被迅速推入抢救室。接诊护士记录:体温37.1℃,血压165/100 mmHg,心率每分钟112次,呼吸26次/分,血氧饱和度仅88%–90%。查体提示下肢肌肉触痛明显,腓肠肌出现间歇性抽动,四肢远端冰凉。

血液检查结果异常突出:血钾6.1 mmol/L(↑),提示电解质紊乱肌酸激酶(CK)高达9870 U/L(↑↑),是正常值的几十倍;肌酸激酶同工酶80 U/L(↑);肌红蛋白超过1200 ng/mL(↑↑),显示大量肌肉细胞崩解;乳酸轻度升高;肌酐从基础的86 μmol/L升至156 μmol/L,提示肾功能受损。尿检结果“血红蛋白阳性++++”,但镜下红细胞稀少,符合典型的肌红蛋白尿表现。肝转氨酶同时中度升高,说明横纹肌溶解不仅冲击了肾脏,也对肝脏造成了一定负担。

抢救随即展开。医护团队立即启动大通量静脉补液,快速扩容稀释血液,配合碱化尿液方案,减少肌红蛋白在肾小管的沉积,防止急性肾损伤加重。医生严密监测酸碱状态和尿量,确保循环稳定。与此同时,针对高钾血症,紧急给予胰岛素联合葡萄糖推动钾离子回移,必要时辅以雾化β₂受体激动剂帮助纠正。林建华全程置于心电监护下,动态观察电解质和肾功能曲线变化,一旦出现少尿或代谢性酸中毒,随时准备血液透析。经过医护人员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努力,林建华的情况终于稳定了下来。

急救结束后,病房也骤然安静了下来,只有监护仪断续的提示音在空气里游走。林建华半靠在病床上,手里的检验单颤抖着滑落到床边,散落在地板上也顾不上去捡。几秒钟的沉默压得空气发紧,他喉结上下滚动,声音发干:“医生,我不是一直都在控制吗?药每天都吃,血脂复查也说稳定,怎么还会突然这样?” 说到这里,他的手指死死揪住被角,指节发白,话音越来越急促,带着无法接受的慌乱,“我才四十六岁,不是老人,怎么就会搞成横纹肌溶解?”

他的妻子站在床边,眼眶早已泛红,声音颤抖:“这几年他比谁都小心。能量饮料戒了,晚上十点前准时睡觉,饭菜也尽量清淡。每天早晨都按时吃药,还特意记在小本子里,怕自己漏掉。为什么还是会出问题?到底是哪里没做到?是不是药根本没有用?” 她的声音哽咽,手里的检查单被攥得起了褶皱,泪水顺着下巴不停滑落。医生沉默片刻,语气放缓:“你们已经很尽力了,规律用药和生活调整都做得很好。再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会尽快给你们一个交代。” 说完示意先休息,便转身离开了病房。

回到办公室后,他再次摊开林建华的病例,把血脂变化、用药曲线、肌酸激酶动态逐一比对。笔在纸上划来划去,却没有找到解释突发横纹肌溶解的确切原因。深夜,他把病例带到科室例会,与几位医生反复推敲。有人提出与高温作业相关,有人怀疑药物与脱水叠加,但没有人能拿出确凿证据。会议室安静下来,气氛凝重,所有人都陷入无声的思索。

无解之下,医生第三次回到病房,想从生活细节里找到突破口:“有没有忘过药?有没有和其他药或保健品一起吃?有没有连续过度劳累或大量出汗?” 林建华微微抬起头,声音疲惫却坚定:“没有,我每天六点半吃药,从不敢漏。能量饮料已经停了,晚上十点准时睡觉,再累也没熬过夜。我比工友都小心。” 话到最后,他的手心渗出细汗,眼神里写满困惑和不安。

夜里十点,省医院心脑血管科的主任葛教授刚在书房合上当天的门诊记录,桌上的电脑响起提示声。他起身在电脑里接收新传来的病例资料,上面清晰写着“林建华,男,46岁,横纹肌溶解”。他把文件打印出来,摊开在台灯下,逐页翻看。血脂曲线、肌酸激酶、肾功能变化、用药记录与生活描述一一排列,逻辑清晰,却没有异常突破口。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葛教授眉头紧锁,手里的笔轻轻敲击桌面,目光凝在“规律服药”和“生活调整”这几行字上。良久,他把资料重新叠好,靠在椅背上沉思片刻,随后拿起电话,拨通了病历中留存的号码。电话接通后,他语气平缓而直接:“我是已经看过林建华的病例,我想确认几个细节,请问现在方便吗?”

葛教授简单介绍过后,随着一个个问题抛出,电话那头的林建华呼吸急促,脸色渐渐发白。他的指尖不自觉攥紧床单,眼眶有些泛红,好几次张开嘴却无力发声,最后喉咙里挤出颤抖的声音:“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只知道我一直这样吃药,可我从没想到这会让我走到这一步……要是我早一点知道那3件事,就不会变成现在这样了啊!”

电话那边葛教授悄然叹了口气,沉声开口:“太可惜了。这样的例子其实在临床上早就屡见不鲜。太多的患者自以为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已经遵循医嘱,按时定量的服用,也就再无后顾之忧。然而真正想要控制住疾病,则必须要注意这3个服药的细节,不然就会给药物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引发肝肾衰竭、心梗、脑梗等生命危险啊。这样的悲剧,千万不要再发生了!”

林建华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时,第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出现在他同时服用的维生素补剂上。为了补充体力,他常在夜里把阿托伐他汀和高剂量的维生素C片一起吞下。他并不知道,大剂量维生素C会改变尿液酸碱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途径。这样一来,阿托伐他汀在体内的清除速度下降,血液中的浓度更容易波动。肌肉细胞长期暴露在这种高浓度环境中,能量代谢受阻,慢慢走向坏死。林建华起初觉得自己“更健康”,实际上却无意中增加了风险。

第二个细节与运动时机相关。林建华为了保持体能,常在夜里服完药后立刻进行俯卧撑或拉伸练习。他认为这样能增强体质,减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实际上,阿托伐他汀在服药后需要一定时间分布和代谢,此时肌肉细胞处于药物影响下,如果马上进入高强度运动,会让局部血流和代谢压力骤然升高,增加肌纤维损伤的几率。长此以往,药物和运动负荷叠加,使得肌肉细胞不断受损。林建华几次运动后感到酸胀无力,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危险的信号。

第三个细节与外用药膏有关。林建华平时腿脚酸痛时,常随手在小腿涂抹含有薄荷和樟脑的外用止痛膏。他觉得只是局部缓解,没有任何风险。但这类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吸收,短时间内改变局部血流,进而影响药物在肌肉内的分布。阿托伐他汀对肌肉细胞的能量干扰,在这种局部循环改变下被放大。林建华当时只是觉得清凉舒适,却不知道这些细节正在默默增加横纹肌溶解的几率。

横纹肌溶解的早期表现并不典型。林建华最初只是在上下塔后觉得大腿肌肉酸痛,手臂在休息时僵硬。夜里翻身时,他发现小腿发紧,甚至偶尔抽筋,却仍旧不以为意。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肌酸激酶值比常人高出数倍,而这一切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逐渐积累。可惜因为症状轻微,他始终没有把这些信号和用药联系起来。

等到急诊检查时,血液指标已完全失衡:肌酸激酶高达九千多,肌红蛋白超过正常值几十倍,尿液颜色近似酱油。肾功能数值明显上升,提示已经遭受损伤。医生追问用药史后,才一点点拼接出这些小细节。维生素C的叠加、服药后立即运动、外用药膏的使用,三者虽互不相关,但叠加起来,最终改变了药物的代谢模式,把潜在风险推到了临界点。

医学结论很明确,阿托伐他汀依旧是降脂的一线药物,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林建华的案例提醒人们,用药过程中的细节同样关键。补剂的搭配、运动的时机、外用药的随意使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可能成为横纹肌溶解的触发因素。重视这些冷门细节,才能在真正发挥药物作用的同时,把风险牢牢控制住。

参考资料:

[1]刘正杨,曾俊,向莎,等.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5,46(18):1736-1741.DOI:CNKI:SUN:QQHB.0.2025-18-006.

[2]谢莉利,高英丽,卢彬,等.蚰蜒叮咬致横纹肌溶解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5,41(09):687-688.DOI:CNKI:SUN:MALA.0.2025-09-014.

[3]周瑞欧,龚美玲,陈思琪,等.抗甲状腺药物致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横纹肌溶解症的循证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5,42(15):2662-2668.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241844.

(《纪实:广州一男子心绞痛,吃了3年他汀后横纹肌溶解,医生:疏漏了3个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