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七律登庐山赏析
发布时间:2025-09-21 01:57 浏览量:10
毛主席七律登庐山赏析。
一、创作背景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的变化,感慨万千。之后他登上庐山,准备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登山的过程中,面对庐山的壮丽景色,毛主席诗兴大发,于6月29日至7月1日之间创作了《七律·登庐山》。当时国内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反映了毛主席当时的思想和情怀。
二、原文及注释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飞峙:形容山势挺拔,好像飞腾而起。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约有三百五六十个转弯。这里说“四百旋”,是约数,极言转弯之多。
冷眼:表示对国际反华势力的蔑视。
热风:指当时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九派:泛指长江的九条支流,代表长江。
三吴: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江浙一带。
陶令: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
桃花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三、诗歌赏析
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意境与画面:开篇就展现出庐山雄伟的气势,“飞峙”二字生动地描绘出庐山拔地而起、突兀于江边的壮观景象,给人以灵动之感。“跃上葱茏四百旋”则叙述了诗人登山的过程,“跃上”一词充满豪情,表现出诗人的兴奋和急切之情。“四百旋”强调了盘山公路的曲折,从侧面烘托出庐山的险峻,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情感表达: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庐山的赞美和对攀登高峰的豪迈之情,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深层含义:“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以冷峻的目光望向世界,表现出对当时国际上反华势力的蔑视和无畏。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封锁和打压的情况下,诗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热风吹雨洒江天”中的“热风”象征着国内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吹雨洒江天”描绘出一幅热火朝天、风雨交加的建设场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气势。
情感与时代意义:这两句诗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进行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国际反动势力的不屑,又展现了对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热情,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
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意境营造:此联视野开阔,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云横九派”展现出长江上空云雾缭绕、波涛滚滚的景象,“浮黄鹤”则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让人联想到黄鹤楼的传说。“浪下三吴”描绘了长江奔腾而下,流经江浙一带的壮阔场面,“起白烟”则给画面增添了一层朦胧之美。
象征意义: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具有象征意义。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云雾、波浪等景象也暗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不可阻挡的趋势。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用典与思考:诗人由眼前的壮丽山河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渴望一个没有战乱、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而如今,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诗人发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疑问,既是对陶渊明理想社会的一种回顾,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思考。
主题升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认为,如今的中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一个比桃花源更加美好的社会,人民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肯定和展望,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四、艺术特色
意境雄浑壮阔
整首诗以庐山为背景,将自然景观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从庐山的雄伟气势到长江的奔腾不息,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到国内建设的热火朝天,诗人的视野广阔,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情感豪迈奔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豪迈的情感,无论是对庐山的赞美,还是对国际反华势力的蔑视,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都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这种豪迈奔放的情感贯穿全诗,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用典巧妙自然
诗中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将古代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比,使诗歌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没有生硬之感,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诗歌内涵的作用。
五、总结
《七律·登庐山》是毛主席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其雄浑壮阔的意境、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巧妙自然的用典,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 上一篇:毛体书法七律登庐山,为何把冷字圈住重写一下?
- 下一篇:毛主席一生三次登临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