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写下《七律·登庐山》,恢宏壮阔,气势完胜古人
发布时间:2025-07-14 19:08 浏览量:20
庐山,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她“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四季如画;她湖光山色,傲立群山,雄奇险秀,号称“神仙之庐”。
她有大自然的无限眷恋所赐予的旖旎风光,成就了“匡庐奇秀甲天下”,也有历史的厚重、浪漫的情怀,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自然美之中,形成了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初识庐山,是在李白那首家喻户晓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后来,学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又是庐山。自此,庐山在我心里,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我才知道,古往今来,远不仅是李白和苏轼,众多的文人墨客都登上庐山,舞文弄墨,在庐山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自东晋以来,诸多诗人就常常以诗咏庐山,比如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鲍照的《望石门》,唐代刘允济的《经庐岳望江州》,北宋欧阳修的《庐山高赠同年刘凝之归南康》……
千百年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庐山,能够让古代文人骚客如此热衷,竞相赞叹?究竟是什么样的庐山,能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最喜山水,庐山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因其汇聚的天地精华与深厚内涵,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缩影,代表了诗人最向往的桃花源。
因此,陶渊明以庐山为背景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杜甫晚年也产生了隐居庐山的念头,写下了“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白居易在庐山草堂创作了百余首流传后世的诗作。
到了近代,写庐山诗中水平最高的一首,出自毛主席。
毛泽东同志一生爱山,从少年时代的岳麓山,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建国后他曾三上庐山。从1959年到1970年,他三上庐山。
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生,成诗八句,取名《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首联两句,在全诗中最为关键,先讲山势陡峻,如天外飞来;后讲登临迅捷,一跃而上。山“飞”来,人“跃”上,都活了。
作者巧妙地用一个“飞”字,不仅写活了庐山,而且写出了庐山的险峻和它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雄姿。
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居然“飞峙大江边”,这不仅是化静为动、化山石为生命,而且表现了诗人飞动的气魄、飞扬的风采。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情绪,分明已被毛主席捕捉。
颔联、颈联四句,紧扣“而小天下”的登高气韵,加以铺陈。
这四句都是“视觉”形象,视野宽阔,如“向洋”,如“看世界”,如“云横九派”,如“浮黄鹤”,如“浪下三吴”,等等,这些都是庐山的实际高度看不见的,可谓神来之笔!
心胸万里,目光万里,一登庐山,所见皆大!这正好与毛主席的领袖心态相合。
登高,则目光自高;
居高,则情志自雄。
透过庐山登临的诗句,人们不难看到一位伟人“居高气韵”的情怀。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者把思绪收回到庐山,洞察古今之变。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做过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在家乡浔阳柴桑“躬耕自资”。
彭泽和柴桑都在庐山附近,毛主席很自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
一个人,陶渊明;一方天地,桃花源;相合为一种理想光辉。能不能走进这片桃花缤纷的境界呢?毛主席问而不答,诗情由此得以绵绵如缕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