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出条新的旧手绢”谈起

发布时间:2025-08-13 11:08  浏览量:1

一位朋友微信里这样说:“翻出条新的的旧手绢”。看后觉得有点辩证法的味道。

明明是旧手绢,却说成是新的,说明什么呢?说明保存得好,要么就是没用过;要么就是用的时候很仔细,没怎么污损;要么就是经常清洗,保持干净。

我们家2007年在瑞士商城买的房子以及随同买的家具,已经18年了。现在还觉得像是新房,沙发、茶几、餐桌等家具也一直用着,除了沙发有的地方有点下沉以外,其他还都像是新的。同楼的一家邻居,家具已经换过几次了。看来买物品,还是要选质量好的,经久耐用的。换几次,就不便宜了。

传统文化从时间上看虽说是旧的,但因为还有生命力,还含有客观真理,所以现在还可以用;有的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推陈出新,比如样板戏,就是对旧京剧加以改造,还很受老百姓欢迎。一些旧文物、旧建筑等仍很有价值,值得很好地保存和利用。

新并非凭空而生,它根植于旧的土壤之中,吸取了历史的养分。旧,是传统的积淀,是文化的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节日、民俗的习惯,都是旧文化的具体体现。旧,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归属感,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没有旧的基础,新便失去了根基,变得空洞而浮躁。新思想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旧文化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新生,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催生了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撑。 这种新旧交融的现象,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

要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古建、历史陈迹,说到底都应该诉诸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都应该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源地。活起来、火起来,才能够对民众广泛施加影响并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重塑。如果我们的文保单位依旧深锁后院,不为人知,则保护的意义究竟有限。

新与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看来,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毛泽东的诗词,有些就是借用了一些典故或“反其意而用之”,从而使诗词更有新意更有创意,也更有吸引力。1963年,毛泽东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有“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两句。这其中的“斥鷃”是指在蓬蒿中飞起来不过几尺高的小雀鸟,而“大鸟”则同样典出《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昆鸡”是一种大鸡,引自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其中写道,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飞得和鸡一样低。鹰答道:鹰有时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此联中的上下句通过同义相叠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高者更高,低者更低,也在戏谑和鄙夷之中透露出诗人对鲲鹏式英雄人物有时身处不顺利生存处境的一丝忧虑。

源于原作又超越原作是毛泽东用典的一大特色,经毛泽东的活用、妙用和巧用,古人笔下的诗句常常能出神入化地达到新的、更高的艺术境界。如,1959年7月1日写的《七律·登庐山》中“热风吹雨洒江天”,化用了唐王建《宫词》“春分吹雨洒旗竿”一句。显然,毛泽东的句子更富诗意和想象力。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毛泽东1961年写的《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前一句即是借用了李白的这句诗,这里表达的是作者向往家乡“芙蓉国”的心情。

毛泽东诗词不仅会取自古代典籍中的某个意象元素或某一诗句,有时还会针对某一整首古诗反其意而用之,从而使诗作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卜算子·咏梅》便是其中一例。1961年12月,毛泽东对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情调并不十分赞赏。于是“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与陆游原题、意境和格局完全不同的《卜算子·咏梅》。陆游词中的梅花遗世独立、孤寂冷漠,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傲雪凌霜、骨力遒劲、冲寒开放,以此喻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无惧困难、敢于斗争的崇高品格。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的指导方针,旨在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该方针通过整理改编传统戏、创作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大路径,推动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贵妃醉酒》等经典作品的涌现。这一方针不仅对文化领域适用,对经济、政治、军事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都适用。

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