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咖啡12小时

发布时间:2025-08-09 20:33  浏览量:2

当喀斯特地貌的褶皱深处悠悠飘出一缕缕馥郁的咖啡香,贵阳这座曾凭借“酸汤鱼”的鲜香、“老干妈”的火辣闻名遐迩的城市,正以3000多家咖啡馆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独特注脚。

在并不产出一粒咖啡豆的黔山贵水之间,从花溪河畔弥漫着馥郁芬芳的烘焙工坊,到悬崖之巅那辆满载浪漫的移动咖啡车,一条“本地烘焙—街头实验—极致场景”的生态链悄然铺展。

晨光破晓,咖啡在滚筒中苏醒

花溪区北街道大职路,“横贯咖啡”烘焙工坊内,刘开胜将埃塞俄比亚生豆倾入滚筒,焦糖香弥漫开来。

噼啪爆裂声中,回响着这位豆痴开启贵阳咖啡的源头叙事。2005年起,刘开胜在贵阳“茉截市”“阅读时光”等初代精品咖啡店研磨、冲泡,同时钻研烘焙。

烘焙前的浅绿色咖啡生豆。

3年前,他自创品牌,租下400平方米的空间,前面是工业风体验店,后面是烘焙工厂。

3台烘焙机不停吞吐,经历水分蒸发、糖分焦化,数百种香气物质被唤醒,日均产出130公斤熟豆。

“从模仿到自创品牌,这条路走了20年。”刘开胜说,如今撑起年营业额400万元的生意,工厂成为目前贵阳7家烘焙商中唯一开放参观的工厂。

日头当空,咖啡在街头巷尾沸腾

观山湖区银行南街,王光垚掀开蓝色桑塔纳后备箱,“瓦咖”条幅在热风中摇晃。

穿着T恤和拖鞋的客人路过,点杯Dirty,倚车啜饮,目光扫过喧嚣的CCPARK街区——这是贵阳街头常见的咖啡图景。

一批优秀的咖啡师,让贵阳咖啡百花齐放。

8年前,当“移动咖啡”还是陌生词时,这位西餐厅前咖啡师便带着一台磨豆机、一台咖啡机钻进桑塔纳。“户外做每杯咖啡都是新鲜的。”王光垚说,巅峰时日售八九十杯。

2022年银行南街开街,在城管等部门支持下,二三十家后备箱小店填满街道。潮水退去,如今只剩他的蓝色小车与一家柠檬茶摊并肩。

而在10公里外的云岩区虎门巷,令狐的指尖掠过咖啡秤。

开在虎门巷的“复古咖啡商店”充满着浓浓复古味。

“湿度让豆子变软了。”16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木姜子的辛烈撞上乌龙茶的清雅,薄荷的冰凉裹挟金酒的醇厚……这些大胆特调,被贵阳人照单全收。

她的丈夫孙荣斐把美式招牌与古着塞满墙面,这位因工作提神爱上咖啡的前广告人,将小店打造成复古文化据点。2022年虎门巷改造中,他们以低廉租金迅速落地。

“让上班族快速拿到一杯咖啡。”王光垚最近把电动三轮骑进地铁口,想方设法做生意;令狐晃动雪克杯,“好喝是王道”——两种生存哲学在阳光下交织。

百米小巷5家咖啡馆共生,印证着这座城市的包容基因。

暮色四合,咖啡向山野进发

观山湖区霸王坡悬崖被晚霞点燃时,全登勇的越野车顶端已化身观景台。

他利落地为客人递上咖啡,旋即操控无人机腾空,为顾客捕捉壮丽瞬间。

“老板,还有座吗?”“借俩凳子”……呼喊声中,折叠椅坐无虚席。人们甘愿驱车40多分钟,共赴这场山野间的咖啡派对。

“要不停变化,去更野的地方。”去年,全登勇将SUV换成越野车,自学无人机航拍。周末2000元日营业额背后,是贵阳人对场景体验的追逐。

而缺席山野的夜晚,他在拯救故障咖啡机。“如果我们都修不了,返厂也白搭。”全登勇对自家技术信心十足。

当刘开胜的最后一炉豆香漫过星夜,贵阳咖啡密码已然显影。滚筒翻涌的焦香、特调杯中的山野味道、移动车碾过的晨昏线、无人机眺望的山巅,正拼出这座城市的风味基因。

贵阳咖啡出圈,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当最后一杯咖啡见底,星夜下的贵阳仍在生长——恰似那些从滚筒中悠悠苏醒的豆子,带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无限的憧憬,终将乘着梦想的羽翼,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祝冉 责编/刘娅 审核/邝亚航 终审/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