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赵莹研究员团队Adv.Sci.:可编程多模态三维变形液晶弹性体
发布时间:2025-08-09 09:10 浏览量:2
想象一下:一只机械蝴蝶遇热自动展开翅膀,同时由蓝变紫;一片“间谍树叶”在森林中遇热舒展,显隐藏信息后又恢复伪装…这些科幻场景已被中国科学家变为现实!近日,同济大学联合宁波大学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突破性研究,首创基于液晶弹性体的可编程可逆3D变形技术,让材料像生命体一样“活”起来。
传统柔性驱动器(如软体机器人)多停留在2D变3D的简单形变,而生物界的精妙变形(如捕蝇草合拢、种子螺旋钻土)需多级3D形态切换,且常伴随颜色变化。现有技术因两大瓶颈难以实现:1)难以构建复杂曲面(尤其非零高斯曲率曲面);2)无法可控实现“3D到3D”的形变。本研究通过双应变编程技术破解困局——预应变驱动材料自组装成复杂3D结构,温度触发液晶弹性体热致相变诱导二次变形,实现生命级的自适应响应。
图1多模态分级变形机理与编程方式
为实现可编程分级变形,通过调控液晶分子取向(红箭)与预拉伸方向(蓝箭)的空间夹角,来控制形变路径精准编程(图1)。预应变释放驱动2D薄膜自组装成复杂3D结构,温度触发二次变形,形成双级联动态响应链。此外,为控制局部应变,通过采用DLP技术在预拉伸液晶膜上打印固化树脂图案。这种应变场局部编辑技术,如同为材料植入可进化“神经系统”,突破薄膜变形的传统曲率限制。
图2 复杂高斯曲率曲面的多模态分级变形设计策略
由于其易于操作性和可定制性,通过将预设预应力和热应变分布与平面内设计的图案相结合,他们提出了多种非零高斯曲率曲面的3D结构,并实现了复杂的3D到3D形状变形。例如,翅膀(图2,ⅰ)、鳐鱼(图2,ⅱ)、蚂蚁(图2,ⅲ)、山丘(图2,ⅳ)、嘴巴(图2,ⅴ)、手掌(2,ⅵ)、降落伞(2,ⅶ)等复杂曲面结构。进一步结合热应变主方向(红色箭头)的特定排布,通过加热驱动,这些复杂曲面结构可表现出仿生动态变形特性:翅膀折叠(图2,ⅰ)、胸鳍扑动(图2,ⅱ)、身体卷曲(图2,ⅲ)、地壳运动(图2,ⅳ)、嘴巴开合(图2,ⅴ)、竖起拇指(图2,ⅵ)、和伞面合拢(图2,ⅶ)。相较于之前报道研究,这克服了以往结构在复杂曲率曲面多模态3D变形调控方面的局限性。
图3 生物启发的形色协同变化3D结构与信息加密应用
进一步,通过引入热致变色油墨,开发了生物启发的形色协同变化3D结构与信息加密应用。在热风枪(110 °C)的驱动下,这些3D仿生结构可在6-8 s内快速实现形状与颜色的同步改变:变色龙仿生结构在颜色由棕变红的同时闭合四肢(图3a,ⅰ);蝴蝶仿生结构在颜色由蓝变紫的同时展开翅膀(图3a,ⅱ);蜘蛛仿生结构则在颜色由绿变橙的同时抬起躯干(图3a,ⅲ)。这种集成的3D形状转换与颜色变化能力,使这些仿生结构能够模拟自然生物对环境刺激的适应性行为,在自然界中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可实现诸如警戒、求偶及伪装等功能特性(图3b)。此外,还构建了兼具环境自适应伪装与信息加密功能的树叶状仿生器件(图3c),该器件可通过形色协同变化实现伪装与信息隐藏/传递等多功能特性。
该研究以“Programmable and Reversible 3D-to-3D Shape Transformation: Hierarchical Multimodal Morphing Based on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同济大学博士生田嘉宇为第一作者,同济大学赵莹研究员和李辰喆助理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宁波大学石川千副教授和同济大学聂国华教授为共同作者。
全文链接: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