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棠 | 青年或诗的十种形态——第十四届十月诗会青年诗人小辑掠影
发布时间:2025-08-06 18:11 浏览量:2
青年或诗的十种形态
——第十四届十月诗会青年诗人小辑掠影
火棠
刘宁的诗:把大树折叠在体内的种子
刘宁 | 在奉科,我垒起我的居那什罗山
“她念着我们的名字,她说属松树的孩子回来吧,/她说属马的江水回来吧,她说属羊的雪山回来吧。”(《召唤》)读刘宁的诗,一种灵体浮现在眼前,他一手拿着地图,一手拿着历史书,他是一位时间和空间双重意义上的向导。在他的指引下,我随便打开一个句子,一条通往奉科的小路便呈现在眼前,地理的一个奉科,时空的无数奉科。十月诗会座谈时,江汀曾说刘宁的诗使他想起《佩德罗·巴拉莫》。极致的地方性,生动燃烧的“封闭”忠诚,在青年诗人的群体中是罕见的。“风吹过我们的黑发,头顶的/蓝色天空伸出许多的松枝,挂满了/松果,仿佛有一棵棵松树正在/从天空向奉科生长。”(《松树的灵魂》)她的诗使奉科从一个词语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或者说这些诗是奉科的种子,蕴藏着奉科全部的细节,慢慢将它们释放出来。漂泊时代,她是奉科真正的孩子,而非仅仅出生于奉科的人,她在自己的诗里一次次返回奉科,通过反复返回确认以及擦亮奉科的存在。
陈翔的诗:被充沛融雪灌满的河道
陈翔 | 月光独奏
“是沉默,把无边风月缩小到/两个圆圈里。我们挪动着/一个圆,向另一个圆靠近。”(《月光独奏》)陈翔的诗不止一层,在意义的后面是一道背景,一种由声音组成的景深,什么声音呢?是春雪融化为水时的那种声音,谦卑、温暖、消融、生机、绵长。陈翔是我的大学师兄,十月诗会之后,我们在北京见过一次,散步于法源寺和牛街附近的胡同。幸福附着于各种形体,从他的生命和存在里往外自然渗透。“一条黑夜的小船,/已渡过曲折的路:/山重又水复,误入桃花源,/大海的翻覆和平稳;/度不过无涯的春天。”(《黑色春天》)他像是一条被充沛融雪灌满的河道,或许正是这种充盈和圆满的水面带给他一种完全剥离于现实的取景,他的冷静、沉思、剖析来源于他的满足和自洽。一个在尘世中被爱拥抱的人,没有灵魂的缺口和榫卯,远近适宜地环绕世界,而非无法自拔地嵌入世界,或者冷漠无情地推拒世界。
曾鹏程的诗:摄影机,戏剧在镜头中发生
曾鹏程 | 捕兽者
曾鹏程
“一窝光线,铺陈台阶的/两边,海和天空(皆由树木组成)/鹅卵石滚落,晃动山野/显然我已抵达星空消失的地方。”(《背一只老虎上山》)我置身在一座降临的电影院里,幕布展开,镜头一个接一个出现,读曾鹏程的诗像看电影,紧张、专注、投入、沉浸,一边期待,一边害怕即将发生的冲突或意外。而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坐在看台,而是坐在电影里。3D的效果变成了存在的真实,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我和你追赶,蝴蝶飞翔虚无/我来到此在。你呢?金色向日葵/的花蝴蝶,离我很近又很遥远”(《蝴蝶的三种姿势》)。他的诗充满张力和一切正在发生的戏剧感,电影感,故事离奇怪异,生命的血脉鼓动偾张,动物性,吸引着我走进这片碧绿的神秘森林,而来到他的诗里,便像是“来到此在”,从飘渺的游离状态,来到深度颤动而危险迷人的诗意之中。
周幼安的诗:植物态的火焰
周幼安 | 人面桃花模拟器
周幼安
“玉兰是盛满/振翅之欲的鸽形杯盏/有我不可触摸的火焰的描边。”(《在二楼看玉兰花》)花是周幼安诗中常见的元素,这组诗中,以花为题目的诗便占据了七分之四,《在二楼看玉兰花》《水培郁金香纪事》《人面桃花模拟器》《荷花女》。读她的诗,我感受到了花对静止的否定,它虽然悬停在枝头一动不动,但它的那种欲放和张开,那种鲜艳夺目的颜色和姿态无一不在呈现出一种热烈的运动。花的静止是燃烧之后的静止,花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现在的静止,而是之前的燃烧。“春色如许/遍地都是无人看护的花园。”(《水培郁金香纪事》)她的诗句如她对自己的评价“慢热型”,表面清凉平和,实则会烧疼那些来阅读的敏感的心,在这安静甚至有些荒芜的春色里,在花瓣宁静的脉络之下,涌动着熔炼玻璃般炽热的情感,这些沉稳平静的语调埋住了地底的岩浆,但只要稍稍一碰那一层薄薄的土,一切便会喷薄而出,这些词语得以还原一场静态的燃烧,植物性的火焰。
张丹的诗:结晶为神话的一颗葡萄
张丹 | 西绪弗斯葡萄
张丹
“激情掷在此处,有令人惊诧的,/寓动于静的美。/美需要持久反复。”(《西绪弗斯葡萄》)张丹的诗取自日常,指向神话,那些原始而基本的伤口和悲剧。她是生活的谛听者和提炼者,在她的视野里,生活迎来了一切,被叫做欢欣和苦难的事物,像湖水在投来石子的作用下短暂地荡起涟漪,接着恢复平静。“岁月真长啊,也许注定只是失败,/枯草呜咽,霜降在岁末,百花都成果或成空了。”(《徐渭》)“生命的语言和劳作,会巧妙地对应,/一如蝴蝶,懂得新的开始。”(《新的开始》)虚无和意义同时产生于西绪弗斯回到山下再次推动石头的开始里,那颗结晶为神话的葡萄一边带给我们甜蜜,一边带给我们虚空。作为一个生命的学徒,即使明了一切,察觉到不可抵挡地向着深渊驶去,张丹依旧是平静的。她淡淡地写到早恋和堕胎,写到一个“不会存在的孩子”,“以未出生的死亡”,等待他年轻的父母“长大成人”。命运漫长似流水不息,徒留一声空叹,我们终将会学会一切,车轮循环,周而复始,“仿佛混合了今昔的暗影。”复杂的日常即由简单的神话组成。
丁东亚的诗:远望时宽阔的掌纹
丁东亚 | 人间书
丁东亚
“当暖风敞开宽大的怀抱,你把日记/一页一页撕下,烧掉就好。怀悼/是为流水,亦是为这无主的盛大的春光”。(《雨季》)在丁东亚的诗中我体会到一种温暖的宽阔,柔软的豁达,人间烟火的通透。年龄的跨越和岁月的磨练让他真正抵达了更高之处,登高望远,那些曾经的巨大和锋利都显得模糊微小了,随风而逝了。一片晴朗温和的蔚蓝天空出现在他灰色的身影里,他向一片澄明清澈的湖伸出手掌,给予。“就好”,我发现这种表达在他的诗里出现过好几次,“就好”里有一种放下和任性,不是任自己的性,而是任自然、任万物、任生活、任世界的性,就让他们“不邀自来”,就让他们“去向不明”。他给自己的女儿写诗,给长江和雨水写诗。“生日快乐:我的光。此刻杯中已无酒/对面的椅子让它空着就好,不邀自来的/江上渡轮,载着白昼,去向不明。”(《生日快乐》)他已成长为他人的依靠,他已高大,他已不再执着于自己,当远望时,他的目光温柔地落到每一处存在的身上,而宽阔的掌纹,包裹了亲密的人,还包裹了无数的风景。
张慧君的诗:迎风飘扬的树枝
张慧君 | 南窗古墓园
张慧君
“她似野地的多年生草木,/每一年枯萎于荒凉的冬,/重生后花果献给大自然。”(《重焕新生》)张慧君的诗几乎看不到技艺的痕迹,诗从她中生长出来像阳光雨水中的植物破土而出,向上伸展。她以自己本真的生命状态进行着自由自然真实真诚的表达,诗不是被写出,而是被生成和长出,诗只是作为一种生命延展的形式流露出来,不需要技术和修辞层面上费劲和用力。她的诗是她的灵魂的显影和具象,在十月诗会短暂的同行中,我和她在云峰寺有过一段时间的谈话,印象中,关于所有的话题,她想到什么便说出什么,不存在丝毫的修饰和虚构,她在那里,她的生命发生着,然后一比一转化为语言。“从静止到行动,仅一转念。去吧。/道路之于步履如甘泉之于渴嘴。”(《南窗》)她告诉自己,然后走出房间,走进窗外的风景,在一个机械化和赛博化的时代,她那缓慢的抉择和纯真的犹疑显得有些传统和古朴,但她将在艰难的行走中获得从艰难中涌出的不可替代的甘泉。
朱未的诗:夜晚中发光的笔记本
朱未 | 无法折返
朱未
“周而复始,凉席代表了时间的开始与终结。/只是,凉席终究还是消失不见。”(《凉席》)朱未的诗在返回过去,召唤消逝,是关于记忆的诗。正如他这组诗的总题“无法折返”一样,他在诗中短暂地重温并复现“无法折返”的岁月时光。记忆像人的影子,发生过之后的事情附着在人的身后,灰色的,只有轮廓,没有内容,只有当我们再次凝视它的时候,它的意义才浮现出来。朱未在对回忆的书写中重新阐释了那些发生过的事情,打开了那些事情的丰富内核。“长大后我听到这段往事,好笑又气愤。/也忽然理解了母亲为何多年不戴眼镜——/她想假装正常,并接受了无法改变的命运。”(《眼镜》)他边走边写,写眼前的事,更多写已经被装进行囊里的事,那些事在书写中发起了光,仿佛拥有了一颗明亮的心脏,照亮身后已经失去活力的熄灭掉的生活。他的诗体现了书写最根本的意义,记录和抵抗消亡,我们将在诗里一次次重新活过,以重新的形式和内容。
火棠的诗:灰烬清澈之水
火棠 | 神话之前
火棠
“关于未曾被词语拥有的,/用手心的光将其命名为灵魂,/一个绿色的声音。”(《灵魂剧》)火棠是我自己,作为一个游客,来到这片地域,以他者的眼观看自己的诗,它们闪烁着一种遥远的亲密之光。火棠的诗关注事物,有对话感,游走于城市,发掘在清明简洁的机械结构下蒙昧丰富的生机。火棠的诗在践行着“唤醒事物”的信念,启物。启是“开启”,打开生命,“启”还是启蒙,是我和事物互相启蒙,互相点亮。启物不是创造事物,事物本身便存在,它不仅存在,它的一切可能性和灵都已然存在,启物诗是觉察和醒悟事物,是和事物共同醒来,体悟事物的信仰和内心。因为这种平等和混融,火棠在事物面前并不是一个冷静的形象,他的诗像水,轻,想象,透明干净,这些诗句不是倒映事物,而是试图流进事物。水和事物一起燃烧,燃烧之后留下了清澈的灰烬。“即使作为工具,/你依旧热情饱满,急切地盼望着/他们来到,像骑手一样跨上/你为之精心准备的渴望,/在热风中疾驰,那时你总觉得/你像一匹野马,/你将要离开这座城市。”(《共享单车》)在火棠的诗中,写事物多用第二人称,火棠在和事物对话,而非火棠在观察事物。现在,当我成为一个读者时,第二人称产生了神奇的翻转,“你”不止是事物,还是火棠,更是读着这首诗的自己,互相开启之后,人和物没有区别,人就是物,物就是人,散落在城市里的共享单车拥有它存在的悲哀和渴望。
叶燕兰的诗:一支录音笔,录着内心的独白
叶燕兰
“它的存在独一无二,这是生命/刻录在我身上的,终身不移的礼物/我只想纯粹地将它呈现在你面前。”(《指纹是每个人独有的》)叶燕兰那轻而低的独白中饱含着一种热泪般的感恩和悲悯,我记得她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她要呈现的不是自己的独特,而是生命本身的独特,那种唯一,那种普遍的不可替代。她以诚挚得甚至有些羞愧的情感,书写着,容纳着浩瀚无垠的生活和世界。这是一个人的笔无法写尽的,她深知这一点,她默默耕耘,写着属于自己的一角,而一叶知秋,管中窥豹,这一角折射着更广阔的存在。“正如此刻,她身边的小女孩/睁圆了眼睛,叫嚷着,/像第一次见识到新世界小小奇迹的羔羊。”她的平静和谦卑使她诗中的神和奇迹那么可信,他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日常平凡的生活里,等待着我们以一颗赤忱的心找到他们。她在像祈祷一样写诗,对自己拥有的有限之物心怀感激,它们皆来自于无限的赠予。
作者简介
火棠,1995年生,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写新诗、小说和散文,入选《诗歌月刊》首届新青年诗会、第十四届十月诗会等,获评北京老舍文学院2024年年度优秀学员,有作品发表、选载和获奖,发起《水》诗刊(),主持编选《裂纹年代:90后诗选》(纽约新世纪出版社,2025)。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十月杂志”公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