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要警惕!集团公司劳卫部提醒!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3 浏览量:2
随着降雨量增多,河流进入主汛期
暴雨洪涝不仅可能引发灾害
也会让公共卫生风险升高
除了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
由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
也可能因汛期环境特点进入高发期
哈铁疾控所为职工朋友们整理了
汛期公共卫生安全要点
尤其要注意将基孔肯雅热预防
融入日常防护中
0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至12天,常为3至7天;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土著语,意为“弯腰行走”,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屈背的样子。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已在119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2010年以来,我国曾报告来自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多个地区的输入病例,并在广东等地发生本地传播。汛期因蚊子活跃,输入及本地传播风险均可能上升,需针对性防护。
02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有那些?
一、传染源
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措施
01
注意饮水安全:防肠道病,也为“防蚊”打基础
饮水安全是汛期公共卫生的第一道防线,不仅能预防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干净的用水环境也能减少蚊子滋生——而蚊子正是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
- 不喝生水及来源不明的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自己取水需经消毒处理,避免用污染水漱口、洗菜。
- 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这一点尤其重要:未消毒的储水容器容易残留污水,加上汛期潮湿,可能成为蚊子产卵的“温床”,清理时除了消毒,还要注意不留积水。
- 保护饮用水水源,不在周边堆放垃圾、排放污水——水源周边的污水淤积不仅污染水质,也是蚊子聚集的高危区域,间接增加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
02
注意环境卫生:防传染病,重点阻断“蚊子传播链”
1. 从环境入手,减少蚊子滋生(基孔肯雅热预防核心)
- 尽量减少接触污水,不在污水中洗衣、游泳,避免光脚踩水——污水是蚊子幼虫的主要滋生地,接触时不仅可能感染其他病菌,还可能因停留时间长被蚊子叮咬。
- 暴雨后及时清理居住地周边的积水:比如花盆托盘、排水沟、废旧轮胎等,这些“小型积水点”是伊蚊最爱产卵的地方,清理积水能从源头减少蚊子数量。
2.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子叮咬
- 尽量穿着长衣、长裤和浅色衣物(伊蚊对深色敏感),减少露宿,不在草丛、积水边久坐——这些都是蚊子活跃区域,汛期草木潮湿,蚊子密度会更高。
- 野外工作时必须用驱避剂(含避蚊胺等成分)、蚊帐等——这是防止蚊子叮咬的关键,尤其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 远离蚊虫地: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日出后两小时及日落前两小时)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03
预防食源性疾病:常规防护,兼顾环境清洁
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食物中心温度至少达到70℃,持续时间至少1分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切勿采食不认识的野果、野菜、拒食野生动物——这些操作能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同时要注意:处理食材的厨房需保持干燥,避免积水(比如洗菜后及时倒掉盆里的水),否则潮湿环境不仅可能滋生细菌,还会吸引蚊子,间接增加基孔肯雅热风险。
总 结
尽量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
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若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返回,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出现突发高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汛期公共卫生安全的核心是“防污染、防病菌、防蚊虫”。清理积水既能防蚊,也能改善环境;做好个人防护既能避蚊叮,也能减少其他病菌接触。只要把这些措施融入日常,就能在应对汛期时,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