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去世的老人飙升!医生摇头:无论啥身体,高温天坚守4原则
发布时间:2025-07-16 21:38 浏览量: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天气一热,街边的冷饮摊都排起了队,汗水像不要钱一样往外冒。可这不是最糟的。糟的是,全国各地因为高温中暑进医院的人越来越多,热射病成了这个夏天最凶狠的“隐形杀手”。
尤其是老人,成了它最“偏爱”的目标。医生看着一床床躺着的老人,只能无奈摇头:再强壮的身子,高温面前也扛不住,如果不守住那几个关键原则,谁都可能中招。
别以为热射病只是“热出点汗”,它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种严重到能要命的中暑类型,体温能飙到0.9都不打住,人连汗都出不来,直接陷入意识混乱、昏迷,甚至器官衰竭。简单说,身体像个锅,被烧干了水,锅底还糊了。
每年七八月,急诊科里最忙的不是摔伤骨折,而是各种“热得不省人事”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汗腺早就没年轻时那么勤快,身体“散热系统”跟不上环境温度,热量一旦积压太久,就像手机过热自动关机一样,直接熄火。但人的身体不是手机,关掉可能就开不起来了。
在南京、重庆、杭州等高温重灾区,不少老人中午还在公园下棋,下午就被送进ICU。医生一再提醒,别拿年龄当借口,也别拿身体好当盾牌,热射病不挑人,只认温度。有人说“我年轻,我能扛”,可真到了四十度高温,你跟蒸锅里的包子也差不多了。
高温天,很多人有误区。有人觉得“多喝水就行”,有人说“出汗了说明身体好”,还有人坚持每天午饭后暴走五公里。实话说,这些做法不但不安全,还可能加速中暑。
水分摄入不等于电解质平衡,汗出太多,钠、钾流失,身体就像掉了电的充电宝,怎么也缓不过来。不是你不努力,是身体真的撑不住了。
有个老爷子,七十多岁,天天锻炼,坚持早上七点晒着太阳走2小时。他觉得自己身体棒,连感冒都没得过。结果有天回家后开始头晕、恶心,一量温度吓一跳,39.8℃。
家人送医时他已经意识模糊。医生说这类情况太常见了,高温时段户外活动是大忌,尤其是清晨和午后,“凉快”只是错觉,湿度、紫外线全在飙高。
再说个被忽视的点:空调不是魔法师。有些人怕空调病,宁可吹风扇也不开空调。问题是,风扇吹的是热风,屋里三十七八度,风越吹越热,就像电吹风对着脸吹。
你不是在降温,而是在“风烤”自己。医生提醒,家里有老人,空调不是选项,而是必需品。调到26℃左右,保持通风,别冻着也别捂着,让身体能舒服地散热,才是王道。
还有个很容易忽略的问题是穿衣。很多老人怕“受寒”,三十多度了还穿长袖。医生直言,这不是“养生”,而是“养险”。适当暴露皮肤,有助于散热,别把自己包得像粽子。你不是去蒸桑拿,而是活在烤箱里。材质也很关键,纯棉、透气的衣服能帮身体降温,比什么“能量裤”靠谱多了。
饮食也得说说。热天爱吃冰镇西瓜、冷饮、绿豆汤,确实爽。但别忘了,胃肠功能在高温下也变得懒散,冰冷食物吃太猛,容易引起腹泻、胃痉挛。医生建议,再热也别“猛灌”,要少量多次,让身体慢慢适应温度变化。别等到肚子咕噜叫才后悔。
再提醒一点,高温天不只是户外危险。厨房、车里、顶楼,都是“热射病高发场所”。尤其是车,哪怕开了窗户,15分钟内温度能飙到50℃以上。就像把人放微波炉里热一遍。
别说人了,狗都受不了。上车前一定要通风降温,别让孩子、老人或宠物独处车内,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有些人说“我不出门,不就没事了?”不对,室内闷热同样凶险。尤其是老旧小区、顶层住户,白天太阳一晒,晚上屋里像个蒸笼。人在里面睡一觉,醒来跟煮熟了似的。医生建议,晚上也别关紧门窗,适当留条缝通风,让热量有地方跑,别全闷在家里。
现在说说那四个医生反复叮嘱的“高温守则”。第一,避免中午外出,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太阳最毒,紫外线最强。第二,水分和电解质一起补,不光是喝水,可以搭配一些含钠的食物,比如淡盐汤、清淡的汤类。
第三,穿衣讲究材质和透气性,别穿化纤类的衣服,闷得不透气。第四,室内保持适宜温度和通风,空调不必太冷,但一定要开,别死扛。
这些规则看着简单,其实救命。热射病不是遥远的事,它就在身边,可能是你的小区邻居,也可能是你自己。医生说,每年因为中暑死亡的案例并不少,只是很多人觉得“天热还能死人?”这种心理才最要命。
最后说句老实话,防热比治热更重要。等到中暑了才想起防,那就迟了。身体是你自己的,别拿它跟高温较劲。天气热不是你磨炼意志的机会,而是你该避险的时候。别逞强,别硬撑,遵守规则,才能安然度夏。
[1]李春花,张荣.高温环境下老年人中暑风险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0):1422-1426.
[2]王旭,陈静.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预防策略探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04):351-354.
[3]刘晓青,董志强.老年人夏季防暑降温知识普及现状[J].健康研究,2023,43(08):71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