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机场乘客缺氧晕倒后砸窗自救,旅客发声,机场发布情况说明!
发布时间:2025-07-16 00:29 浏览量:17
文、编辑|水木掌门
“要晕倒了,要晕倒了,你们为什么不开门”乘客被关摆渡车内,闷热难耐的车厢有人晕倒!
那个摆渡车的玻璃是全封闭的,车里面又闷又热,最主要都停在飞机旁边了,为什么不让登机,有网友说“因为坐摆渡车的都是普通乘客,不是政要也不是贵宾,都是经济舱,所以就无所谓了”!
7月11日,有多位网友发视频说,在西宁机场,自己搭乘西宁飞西安的MU2350航班时,有一名女性乘客因为摆渡车没开空调,而且车门长时间紧闭不通风而晕倒,一位男乘客紧急砸窗通风。
7月11日的夜晚,西宁曹家堡飞往西安的飞机MU2350航班的乘客们无意间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困境,仿佛置身于一个意外的迷局。
当晚10点左右,距飞机起飞还有40分钟,原本为了顺利登机的他们,乘坐摆渡车前往远处停机的飞机。然而,事与愿违,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紧急情况,车门紧锁,窗户无法开启,车内空调也未启动。闷热的空气在封闭的车厢内迅速弥漫,气氛逐渐变得压抑。
这种过程大概持续了15分钟,闷热的环境让乘客们渐渐感到不适,有的人热的满头大汗,有的人不停在扇扇子,大家闷在摆渡车里像汗蒸,有的人开始头晕、呼吸急促,上车后近20分钟司机从始至终没开空调,大家一直在等司机开空调。
但等了很长时间,司机也不开,就在大家焦急地想寻求帮助时,现场的陈女就敲玻璃找那个司机,司机回头看了陈女士一眼,陈女士就拿手指了指空调的位置。
司机并没有搭理陈女士就转过去了,这时,摆渡车已经停在飞机附近,陈女士又敲了敲玻璃,司机瞅了陈女士一眼,随后拿着钥匙就下车了,司机竟然离开了车,这个行为让车内的情形更加危急,乘客们的情绪一触即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愈加紧张。一位女乘客突然晕倒,危急时刻,一位年轻男乘客和晕倒女乘客的丈夫合力,用车内的应急锤砸碎了车窗和后车门玻璃,终于为车内带来了新鲜空气,其他乘客得以喘息。
直到此时,司机才回到现场,启动空调并解开车门,急救车也及时赶到,疏散并救治了晕倒的乘客。乘客们终于能顺利登机,心情才稍微得到安抚。
随后西宁曹家堡机场回应称,司机确认空调处于打开状态,为安全考虑未开车门,对于昏倒乘客及家属已安排到医疗站进行了紧急救助,经检查确认无异常,乘客放弃当日旅程,被送至酒店休息,并协助旅客改签至次日航班。
这起事件一经曝光,舆论的焦点不仅停留在事件的处理上,更集中在那位砸窗的乘客身上。他的举动,是否会像某些事件中的“英雄”一样,受到批评和教育呢?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机场方面解释说,出于安全考虑,车门未能打开,是因为周围飞机正在滑行,但司机确认车内空调是开启的,然而,许多乘客反映,车内环境闷热,空调开没开乘客心里没数吗?
司机只说空调开了,但是没说开的冷风、热风,如果是冷风开了几挡,是最小挡还是最大挡,据陈女士说司机驾驶室和后方车厢是隔起来的,所以在驾驶室的司机是感受不到后面温度的,同样乘客也感受不到司机驾驶室的温度。
后面车厢全封闭在加上没开空调,闷热和空气不流通对中老年人是非常不安全的,从视频画面来看晕倒的应该是一位50多岁的大姐,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那位乘客的果敢举动,这位大姐会不会发生更危险的情况,有时候生死就在那一瞬间,无论如何大姐是必须要感谢破窗让她呼吸到新鲜空气的人。
个人观点其实大家每个人能够在难受的环境中,忍受的时间不一样,大家都希望别人去出这个头,帮自己去解决这个难题,车上陈女士就是非常需要赞赏的人,她两次敲司机玻璃指空调没开的问题,但司机就装听不见,如果全车人一起敲玻璃问司机,我相信司机自己会到车厢里体验一下,这就是人性,不要相信人,要相信人性。
还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乘客的自救行为成了一个问题?这起事件暴露了机场管理层的巨大漏洞,尤其是工作人员反应迟缓、处理不及时,才导致了乘客的身体不适。问题的核心,在于司机在关键时刻离开了,车内既没有安抚措施,也没有及时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从这个举动能看出来司机甚至“懒得跟乘客沟通,干脆下车躲清静,有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根据没有把自己的工作责任和工作态度放在工作中,而更像是混日子的,出了问题就找借口,空调没开硬说开了,管你热不热的,只要你老实就行。
看见大姐难受的表情像极了缺氧,呼吸不顺畅,旁边的蓝衣小哥一直用手在大姐面前扇风,大姐手按着胸口,车上的乘客大声呼喊打120,玻璃砸碎以后,急救人员也到了对大姐进行了救治,乘客们找到司机大声质疑。
假如如果没有砸玻璃的乘客挺身而出,后果可能更加严重。然而,机场方面的态度似乎是为自己管理失误辩解,而对乘客自救的行为则表示批评,这种态度是否合理,成为了公众讨论的重点。
西宁曹家堡机场工作人员表示:事件的中间细节,我们还在进一步核查和调查当中,调查完成之后,我们会官方的形式进行告知,目前正在调查当中。
情况说明7月13日晚间,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7月11日有旅客在西宁机场摆渡车内出现身体不适事件的情况说明。
其实现在如果想调查清楚也十分清楚,现在基本都是监控全覆盖,全程公开监控视频就知道谁在说假话,这个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大伙和网友就想要个真相,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回答,真相和结果,真相是什么,结果怎么处理的。
大家买了机票和保险就是要确保旅途安全,而不是在出现意外情况时,得不到合理的保障,当生命财产受到危险时,工作人员是否应该帮助旅客脱离危险,而不是至旅客在危险之中,没有任何预案,这样的话,以后谁还敢坐你们家的飞机。
据现场网友表示,我就在车上,压根没开空调。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司机100%说谎了,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强烈要求调出驾驶室的监控,司机肯定是最后那一刻才手动打开了空调。
有现场网友发的评论,真的没有开车门,一开始都没开空调。
还有懂行的网友表示,有些人对环境缺氧没什么概念的,看图这是每三分钟到站会开一次车门,并且有空调的地铁,二氧化碳严重超标。
又有一个在现场的网友表示,当时我也在车上,该砸,摆渡车到停机坪长时间不开车门,也不开空调,将近100多人的车里出现高温缺氧情况,我当时敲驾驶室玻璃示意司机开空调,司机看看也没搭理我,再敲他就下车走了,这时后面有人就晕倒了!
小编认为在这场事件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在紧急情况下,人的主动反应是否应该受到鼓励?还是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行事,坚守“安全规则”?
社会上在某些时刻过于倾向,将主动作为“麻烦”,尤其是在那些依赖规则和制度的环境中。然而,砸窗自救的举动虽然突破了常规,但在没有应急预案、乘客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规则的死板是否能真正保障公共安全?
如果程序无法应对眼前的突发状况,制度本身是否也该进行反思?那些在危急时刻敢于站出来的普通人,是“英雄”,还是应受到“教育”的违规者?
如果每次紧急事件的应对都要求严格按照程序走,而忽视了现场的实际情况,那么我们所建立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将难以应对真正的危机。
制度本应是为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而不是让人在危难时刻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每个社会都应反思:当规则成为束缚,如何保护那些勇敢突破常规、敢于帮助他人的人,而不是将他们推向道德审判的风口浪尖?
这场事件,似乎不只是对机场管理层的一次警醒,更是对整个社会应急反应机制的一次深刻拷问。或许,真正的答案在于,在规则和常识的框架下,如何鼓励每个人在紧急时刻勇敢地做出合乎情理的决定,而不是盲目遵守无法适应现实需求的死板规程。
对于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本文信源:极目新闻
荔枝新闻
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