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温度突破40度,医生提醒高血压:宁可在家吃雪糕,也别做5事

发布时间:2025-07-15 20:57  浏览量:20

一进七月,热浪像开了外挂似的,一波接一波,手机天气预报红得发紫,动辄“高温橙色预警”“局地突破40度”。打开窗,热风像吹风机;出门五分钟,汗如雨下。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时候可能还能扛一扛,但对中老年高血压人群来说,这可就不是“热不热”的问题,而是“安不安全”的事。

有些人不以为意,觉得天气热就多喝点水、多吹空调就行。其实这正是今天这篇文章要提醒的重点——高温天里,高血压人群的身体面临多重挑战,不仅仅是血压波动这么简单。

本文就围绕“高温下高血压人群的五个禁忌行为”,结合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你:在40度的高温天,宁愿窝在家里吃雪糕,也别做这5件事

首先得说一句,雪糕不是推荐你天天吃,而是想强调一个事儿——高温对高血压人群的伤害远比你想象得大,别硬扛!

高温天气会导致血管扩张、出汗增多、血容量下降,这三件事一叠加,血压可能忽高忽低。

你以为天热血压会降,其实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一旦脱水或中暑,血压反而可能飙升,甚至引发意外。

尤其是在早上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地表温度完全可以超过40度,很多人选择这个时间段出门锻炼,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误区

高血压人群在高温暴晒下活动,身体负荷加重,容易引发心源性负担增加,这是夏季猝发健康事件的高峰时段。

别以为“多出汗能排毒、降压”,这是个伪概念。流汗确实能带走热量,但同时也带走了身体里的钠、钾等电解质,这些对维持血压稳定至关重要。

一旦电解质紊乱,血压就可能失控,甚至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不适。

所以别学电视里那些“夏练三伏”的桥段,高血压人群在40度天里锻炼,不是强身健体,是在挑战极限

建议你把锻炼时间提前到早上六七点,气温还没升上来之前,或者选在空调房里活动,哪怕在家里走走、拉拉筋都比出门暴晒强。

除了锻炼时间要改,饮食也别掉以轻心。

很多人天热没胃口,就靠水果、凉粉、冷饮垫肚子。这其实是个大坑

一方面,过多摄入冷饮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反跳性升压;另一方面,水果虽然看起来健康,但有些甜度高的品种,比如荔枝、龙眼、榴莲,糖分摄入过多会影响血管弹性,对血压稳定极为不利。

说到吃,就得提个重点——钠摄入量控制

夏天人流汗多,有人就觉得“口淡”,忍不住多撒点盐,或者吃点咸菜、咸鸭蛋开胃。这是个误区

高温天虽然出汗多,但高血压人群本身就对钠更敏感,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反弹,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吃咸,第二天清晨容易出现清晨血压升高的情况。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点:空调温差。很多人白天在空调房里呆着,晚上出门乘凉。

室内外温差大,血管收缩扩张频繁,容易导致血压波动。特别是夜间温差刺激,可能引发心脑血管负担。

建议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26度左右比较合适,别贪凉。

别以为呆在空调房里就万事大吉。

长时间吹空调会导致空气干燥、水分流失加快,人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脱水是引起高血压波动的隐形杀手

所以即使不觉得渴,也得定时补水,小口慢饮,别等口干舌燥再喝。

再来说说午休。

夏天炎热疲乏,中老年人爱午睡,但午睡时间过长反而可能影响睡眠质量,晚上容易失眠,导致作息紊乱。不规律的作息是血压不稳定的幕后推手

建议午睡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深度睡眠后醒来出现“起床低血压”或“睡醒血压激增”的情况。

除了以上几点,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是情绪管理

高温让人心浮气躁,很多人一点小事就容易上火,争执、烦躁、情绪激动,这些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很多高血压患者其实是“情绪性血压波动”,一句话能让他飙高10个点。

夏天要学会“凉着过”,不光身体要凉,心也得“降温”。

而一旦情绪失控后再喝咖啡、茶、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就更容易加剧血压波动

有些人觉得喝点茶提神,但浓茶、咖啡含有较高的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尤其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放大这些影响。

再提醒一句,有些人觉得夏天不运动不舒服,就选择去蒸桑拿、泡热水澡来“排毒”。这是非常不适合高血压人群的行为

高温环境下泡澡、蒸汽浴会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骤降,如果站起来过快,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出现意外。

还有一个容易踩雷的地方:突然冲冷水澡。在高温下刚运动完或刚从外面回来,直接冲冷水澡容易导致血管快速收缩,让血压急剧波动,对血压控制极为不利。

建议用温水洗澡,避免冷热刺激。

在40度的天气里,高血压人群要谨记:别硬撑、别图快、别贪凉。身体是自己的,安全永远比“精神状态”重要。

你可以少吃一顿饭,但别少喝一口水;可以不出门锻炼,但别忘了在家动动;可以吹空调,但别吹得像进了冰窖。

最后总结一句话:高温天,高血压人群哪怕窝在家里吃雪糕,也别做以下五件事:暴晒锻炼、暴饮冷饮、情绪激动、冷热交替洗澡、猛补咸食。

这五件事,看似小事,实则是影响血压稳定的“大杀器”。

本文参考资料如下: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2. 《中国气象局2024年高温健康风险提示报告》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