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荔枝甲天下

发布时间:2025-07-15 20:22  浏览量:19

每年7月15日,是莆田荔枝成熟的标志性日子。莆田荔枝以其良好的适宜气候,成为荔枝培育的温床。郭沫若20世纪60年代初在莆田考察时,曾题下“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诗句,盛赞莆田荔枝。2014年05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莆田荔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莆田宋家香荔枝、状元红荔枝和陈紫荔枝更是成为莆田荔枝的标志性品种。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地的荔枝就是从清末民初蒲鲁士先生从莆田引进的陈紫品种。当然现今由于嫁接等技术,全国南方荔枝的品种和肉味品质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木兰溪畔的水荔枝依旧风光无限,成为荔枝中的佳品和名品,在中国荔枝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莆阳饷荔子

陆游

江驿山程日夜驰,筠笼初拆露犹滋。

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今天下荔枝,当以闽中为第一,闽中又以莆田陈家紫为最。”王象之《舆地纪胜》:“莆田荔枝为天下第一,乌石荔枝为莆田第一。”乌石山,一名麟山,在城西北隅。山麓多荔枝树。莆田荔枝为天下第一,乌石荔枝又为莆田第一。莆田宋代蔡襄、徐师仁和明代宋珏均著有《荔枝谱》

宋家香荔枝简史

宋淳祐壬子年(1252),后壕龙坡社宋氏后人在“宋家香”古荔树的对面新建了一座享堂,落成之时,专程请兴化军知军林希逸题写一块匾额,拟悬于堂上。林希逸题云: “宋香乃宋(姓)故家乔木也。蔡谱品题,此居其最。灵根一株,生香不断,数百年之风味犹存,余知之久矣。今宋君对此树而植斯堂,堂成,求匾于余,因题之曰: “品中第一。”落款为“壬子(1252)之秋,竹溪林希逸书。”林希逸,字肃翁,号竹溪,福清县人,南宋端平乙未年(1235)中进士,官终吏部考功员外郎。淳祐八年(1248)以直秘阁知兴化军,在任两年,深知莆田风物渊源。

元末至正癸卯年(1363)春二月,元分省参政郑西岩、工部员外郎吕志良等人燕会于都事孙公占据的宋氏之庭(即宋氏大宗祠),有个叫张宗夔的文人士也应邀赴宴。当时,“参政公移席树下,慷慨怀古。酹以卮酒,让他摹写繇歌之(指宋家香古荔枝),以记良集。张宗夔当时谦虚了一番,援笔摹写一画并作诗歌繇之。

张宗夔当年所作的“宋家香”之图,如今早已不知去向,否则,我们今天一定可以直观地看到600多年前“宋家香”的真实风貌!

到明永乐年间,里人林环(字崇壁),廷对状元及第,名闻天下,后历官翰林侍讲,预修《永乐大典》。当时“宋家香”及宋氏大宗祠刚刚回归宋氏族人,宋文用“克心先业,骤复而喜,已而戚然,惧其复失也。一日听说林环归里,便手持蔡端明墨迹及张宗夔所作的画图登门向他征记。

林环是晚辈,居又同里,盛情难却,便题写了《宋香记》一文,交宋文用老先生保管。其文曰: “莆中名产,称荔枝为殊品,而荔枝之尤者,惟陈紫、宋香为特胜,载诸谱乘,谓陈紫种出宋氏。则宋香较之陈紫,又其尤也。树距端明(指蔡襄)作谱,时已三百岁,迄今又不知几代主于宋?……”落款为“永乐巳酉(1406)嘉平月林环书。”林环的这篇《宋香记》,成为了“宋家香”题宋氏文物的新的历史见证,并且一直留存至今。

“宋家香”名闻天下,一千多年来元气不衰,至今生机勃勃,确确实实是一棵神树,这在全莆田仅有,在全天下也属罕见!然而,这棵千年古荔树在历史上历经过多次的磨难,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先是唐末遭黄巢军队的斧头砍伐,幸得老树主人王媪的拼死保护,得不斧砍。但,此后, “宋家香”的果核上皆有一道凹痕,如带束腰,成为一件奇事!

元顺帝至正年间, “宋家香”及宋氏宗祠被元行省都事孙迥之占据为官舍, “宋家香”古树受冷落,无人护持。明初,又有武弁相沿元末旧事,继续占据宋祠和宋家香,前后达20多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初,宋文用老先生率族众告官呈请,祠与树方得归还宋家。但据说,其后,有一段时间, “宋家香”几乎不结果实。

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宋氏族人纷纷逃难,或逃避清江乡下,或避往常太山区, “宋家香”备受推残,元气大伤。宋氏大宗祠也焚毁大半。幸得后人不断捐资重修,老荔树也得细心管护,代代相承。入清后, “宋家香”又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有人为的灾祸,不肖儿孙的变卖、摧残;也有自然灾害的侵袭,台风、酷热、霜冻低温。特别是光绪十八年(1892)莆田连日大雪,雪深盈尺,许多龙眼、荔枝树都冻死了。 “宋家香”虽然挺下来了,但也倍受冻害。其后10年,莆田县又经历了一场特大旱灾,骄阳一连数日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滴水不降, “宋家香”当年虽然也开了花,但全被热风刮扫一光,颗粒无收!

民国12年(1923)6月间,强台风横扫莆田大地, “宋家香”主干从当中被摧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伤害。然而,由于千年元气积淀,未及两年,主干周边又长出了不少旁枝,而且生长旺盛,高度几乎超出了旁边的屋顶。 “众谓十年之后,当复亭亭如华盖矣。”

然而,不久,抗战爆发,莆田县政府设壮丁训练所于祠内,有人把废弃的纸屑杂物堆积在宋香台荔枝树旁侧。某年某天夜里,壮丁偷偷放火焚烧纸屑杂物,图谋逃跑。因为火势甚大, “宋家香”老树被严重烧灼,幸亏被及时发觉,迅速扑灭,要不然,千年古树定将毁于一旦。民国33年(1944),宋氏族人鸠金重修宋氏大宗祠,并在祠中设立“广平小学”,委派人员常年管护“宋家香”,不使再遭侵害。故此,其后老荔树“又盎盎然矣。”

解放后,宋氏大宗祠及宋家香做为公产,先划归县武装部,后又划归莆田军分区使用。1956年, “宋家香”名声远播,福建电影制片厂专门派员到莆田县为千年古荔拍照,拟制作科教宣传片。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和二三个同行应宋氏友人邀请上门作客,还应邀参观千年古树“宋家香”,大家自然十分赞同。那天上午从双池巷友人家中步行横穿北大街,不远,就进入一座祠堂,这应该就是“宋氏大宗祠”。祠内打扫得很干净,也很宽敞,但空无一人一物。穿过一、二厅后,就来到一处庭院,院内靠围墙有一处低低的台地,没有高大的荔枝树,只见台地中有一圈树皮残迹,残迹旁侧长出一些新枝,1人左右高,枝叶扶疏。友人指着这一圈树皮残迹说,这就是“宋家香”原来树干的所在。据目测,这一圈树皮,径约90多公分。

1983年莆田建市后,有关方面曾专门到宋氏大宗祠实地调查“宋家香”古树的生长情况,测得古树残迹周长7米多,古树旁新生大干枝已有合抱粗,新生的小干只及大的一半。新枝高6.4米,树冠覆盖面积6.5平方米。全树生机蓬发,岁岁结果,常年产量百余斤,大年最高产量达352斤。1986年4月莆田市人民政府把古荔“宋家香”定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荔枝树周围砌筑一处高台,台边设立铁栏杆防护,并挂牌保护。

但是,围上铁栏杆,挂上文物保护的牌子,就能一劳永逸,保护好千年珍品“宋家香”吗?许多有识之士都为它今后的命运感到担心!如果没有专门的行业单位、专门的种植行家负责保护和管理,恐怕仍然会落到“无人管护”的境地!有人因此呼吁莆田市政府责成市文管会,将千年古树“宋家香”向上级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

陈家紫荔枝

即陈紫,果实的香气没有状元红浓厚,形如心脏两肩作不均衡的耸起,末端略尖,果皮呈紫红色,亦艳丽美观,龟裂粗糙,突起较尖。果肉淡白色,略透明,渣滓极少,果汁也极丰富,味亦清甜。叶呈喑绿色,叶身狭长状如竹叶,顶端尖统。

长寿红(延寿红)荔枝

除了“宋家香”外, “长寿红”荔枝也十分有名。据古籍记载,唐末莆田城郊延寿村出了一个杰出的词赋家徐寅,唐昭宗初(894)中进士,官任秘书省正字。他一生除工诗外,尤其擅长写赋,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篇也多,如《人生几何赋》《止戈为武赋》,不仅铺叙精妙,字字珠巩,而且音韵铿锵,十分脍炙人口。如“尝闻萧史王乔,长生孰见?任是秦皇汉武,不没何归?”徐寅入京为官后,他的赋名噪京城,风靡天下。他的不少作品,还流传到渤海、朝鲜、日本诸国。无数人家争用泥金抄写诵读,以至“洛阳纸贵”!唐昭宗闻报十分惊诧,遍览徐寅的文赋,大为叹赏,特旨诏赐他为状元郎。

后来,徐寅因事得罪了梁王,为了躲避不测,便从京城长安南下回闽,闽王也不敢用他,他只得赋闲在家,每常乘小艇到延寿溪边的一处石矶上垂钓。每当六月暑天,他便约上友人,在自家的荔枝树下饮酒唱酬。这荔枝树是他早年手植的,品高味美。一到成熟之时,树上丹荔累累,鲜红飘香,尝之,甘甜诱人,因为他被皇上赐了状元,因此,人们便把“长寿红”改称叫“状元红”。

从此, “状元红”的大名不胫而走,闻名遐迩!徐寅曾作《荔枝》诗赞美“状元红”:

日日熏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先。

灵鸦啄破琼津滴,宝器盛来蚌腹圆。

锦里只闻销醉客,蕊宫惟合赠神仙。

何人刺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

徐寅的诗句极写“状元红”荔枝成熟的时间、味道,形状和颜色,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诗中用“灵鸦” “宝器” “锦里” “蕊宫”这些仙界之物,烘托荔枝的神奇和珍贵。应该说,这首诗正是当年“状元红”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宋代延寿徐姓出了一个正考状元徐铎,所以,延寿徐家的荔枝称为“状元红”,此说法与史实不符!延寿荔枝始于唐代,而非始于宋代,始于状元徐铎,而徐铎实为徐寅的后代人,两者相差近100年!徐铎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状元,当时兴化县有个叫薛奕的人也中了同科武状元,二人同为兴化军人,故此,宋神宗作诗称赞说“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毂中”。徐薛两家后来连姻,结为亲家。传徐家曾把“状元红”苗木赠予薛家后人种植。今据仙游枫亭霞桥《薛氏族谱》载: “(清康熙初)下迁界之令,……限时立迁,一切家资俱付灰烬,而数年之龙荔等树,和根砍伐,无余矣。”看来,当年薛家后人移植的“状元红”已遭砍伐尽净了,哪敢违抗!

至于延寿村,至今到处是密密的荔树林,溪流两岸尤甚!其中更有不少树干虬曲硕大的老荔枝树,树龄不少于数百年,或许其中就有“状元红”的千年品种!蔡襄在《荔枝谱》中还收录了一个叫“方家红”的优良品种。据考论,当在今溪白村。这里距延寿村仅数里地,而且也在延寿溪的中游。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是莆田荔枝的一个主产区(2005年后,拆迁改造时几乎全砍毁了)。

方氏荔枝

唐末五代时,有个叫方阂的人从莆田城内迁居杜塘,他们在这里开塘累山,布设风水,筑舍定居,时称“杜塘方家”。他们秉承先代遗风,兴书塾,教子弟,诗礼传家。其后,方家子孙科甲蝉联,从宋至明数百年间,跻高科,登显仕者,比肩接踵,名噪全莆田,成为莆田最有名的科举文化村。方峻、方娇兄弟二人先后登宋天圣、景祐进士,一个官员外郎;一个官太常少卿,封开国男,后二人同赠金紫光禄大夫。二人又与蔡襄同朝为官,又同为莆田人,彼此之间,能无往来情谊?

方姓人如徐家人一样,为子孙计,很早就在杜塘边、延寿溪畔、村舍左近广植荔枝树。直到2000年之后,溪白(包括杜塘数个自然村)仍到处是密密的荔枝林,粗壮古老的荔枝树比比皆是,令人不由得不惊叹先人的辛勤劳作!

每年一到农历六七月间,溪流两岸密密的、高大的荔枝树上挂满了一大串一大串、鲜红鲜红的荔枝果,令人垂涎欲滴!果农们正驾着轻舟,搭着竹梯,忙着上下采摘,一篓篓玲珑可爱的鲜荔枝,香气四溢,正从树上吊下来,装满了船只。大家尽情品尝,一片欢声笑语!溪流两岸到处是一幅幅丰收的喜悦图景!然而2005年以来,数年之间,溪白全村历经旧村改造,大拆大砍大挖,如今,大片的荔枝林已经砍光。杜塘的古荔和泥山近几年也在众多推土机、怪手的努力下彻底铲平,改建为高层公寓楼和宽敞的马路,传统的荔枝文化已经彻底消失!

新度镇下横山荔枝

还有一棵著名的古荔树,在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河边。这棵古树高15米左右,主干周长约6米,上方衍生出10多个大分支,四面伸展,复盖面积达数亩。相传种出于“状元红”。至今蓊蓊郁郁,生机勃勃,常年产量可达1500斤,大年产量超过1吨。不仅产量高,而且果大味美,单果平均重达25克。故此远近闻名,人称“荔枝王”。今天已被列为莆田市、福建省古树名木之列。涵江卓坡村也有一处名优荔枝树,不过,它不是一棵,而是一大片二三十棵,当地人称为“墓垸红荔枝”。据了解,这片荔枝林,是村中王(黄)氏宗祠的产业。每棵树的胸径,须二三人合抱那么粗,树高达10—20米不等,据此推算,树龄至少有700-800年之久。

据说,这片荔枝林的南面旧时有一座古时的大墓,这片荔枝树实为大墓的风水树£项墓坨荔枝树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是果实个儿大,圆嘟嘟的;果肉又厚又脆,味道甘甜;而且果核几乎全是焦核,如蔡端明所说的“核如丁香”,故此格外受人垂青。再者,墓垞荔枝是晚熟品种,人无我有,价值就更高了。凡是吃过墓坨红荔枝的人,无不垂涎不已,赞美不绝,大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所以,墓垸荔枝早在古时,就已蜚声遐迩。记得五十年代孩童时期,有一次曾随父亲到过卓坡村,正遇村人在墓垸采摘荔枝, 一大串一大串的荔枝鲜红鲜红的,村人请我们尝鲜,甘甜甘甜的,十分十分好吃,按本地方言说“吃了会生尾巴”。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片荔枝林分给村民个人所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间,成立了卓坡大队,荔枝林和农田全部归大队集体所有。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许多村民反对,这片郁郁葱葱的荔树林逃过了一劫,差点儿没被砍毁。每年9—10月间,果实成熟了,生产队队长就派人上树采摘,每人每年都可分到一大算筐的红荔枝。一家数口人,往往可分得上百斤之多,这无疑是大家心中的一件快事,真可算是祖宗留下的荫庇啊!

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大队根据上级指示,给村民们批地建房子,但有一条,农田是不准盖房子的,唯有闲杂地和果林地例外。于是,墓坨这片古老的荔枝林,一夜之间,全砍光了!数十百亩的坡地全盖上了村舍。大约90年代后期,有一次,路过附近,突然记起儿时见过的墓坨荔枝,于是,专程重访。村民们指点说,早就砍光了!还指着坡地上残留的树桩残迹给我看,我用手丈量树径,大的有80多公分,小的也有50—60公分。望着树桩残迹,我心中嘘晞不止,太可惜了!村民们也跟着说是可惜了,是可惜了。墓垞红荔枝就这样划上了句号!

浮山陈氏荔枝

灵川浮山陈姓祖居宋代荔枝,唐末宋初,浮山陈姓人因居第被过往军队烧毁,陈琨率族人迁居灵川浮山定居(即今灵川镇海头村一带)。并且相地营造居第, “门前文笔耸峙,吐纳灵潮。侧有饮马池,大旱不涸,泉味特甘……”还在周围遍植荔枝,以掩映祖居风水,时称灵川浮山陈姓“蜡庭祖居”。

当时,陈姓人在灵川浮山种植的是何种荔枝树?未见记载。明代中叶有个叫陈珀的后人,曾拜访祖籍地,题有《蜡庭祖第荔枝》一诗,是这样写的:

支树香名起玉堂,根深干秀百果王。

海门长揖扶桑日,染却余晖颗颗红。

这首绝句首联第一句就交代,祖第的荔枝树名叫“玉堂”, “玉堂”即“玉堂红”荔枝。据旧籍记述,玉堂红在莆田南厢下林,乃宋名臣陈大卞手植之果也。经查阅,陈珀,明宏治癸丑(1493)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太仆寺卿。而陈大卞,北宋治平丁未(1067)进士。二者生活的年代前后相差400多年,难怪这棵“玉堂红”当时已经“根深干秀”,成为“百果王”了。

到南宋嘉熙二年(1238),陈大卞的后代有个叫陈则厚的人迁居东阳村。在村中凿疏河道,沿河广植荔枝,至今全村荔荫环绕,其中不乏古老的荔枝树。村东临潮宫前有一棵古老的荔枝树,树干虬曲中空,可二人合抱,已被定为福建省古树名木之列。

双福村荔枝

涵江双福村也有古荔枝树,有的也已有数百年的树龄,已列入了古树名木保护之列。

涵江黄巷村中有一棵古荔树,名叫“绿砂”,但原先并不叫“绿砂”,称“火山”,闻名至今已有数百年矣。蔡襄在《荔枝谱》中列了32个品种,唯“独以火山为殿(后)”。可见,绿砂荔枝宋代已有之。

到明正德年间,乡人、兵部侍郎黄巩曾经特地馈送“绿碌”荔枝给老朋友林俊, (时任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林当时因为受奸人诬陷辞官回莆(田)。黄巩同时还回赠他数首诗歌,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侧生幽谷半摧残,烟雨平林五月寒。

叹息不逢高着眼,只缘风味带微酸。

头两句写“绿砂”荔枝的生存环境,后两句,点明绿砂荔枝果味带有微酸,但没遇上“高着眼”的人,所以,被列在32个品种之后,黄巩心中多少有些“叹息”。这株“绿砂”荔枝一直留存到上世纪90年代。1995年,涵江开通外环城路,把黄巷古村一分为二, “绿砂”荔枝就在分点的北侧,虽未被铲除,但分点边沿,缺了水土养护,不久,便枯死,从此绝种。莆田城南荔浦村,历史上就是有名的荔枝村,硕大的荔枝树环绕遮盖了全村,去年全村旧城改造,大部老荔被砍毁,生态环境因此大变。莆田华亭宫里村,地处丘陵地带,中有小溪流过。半山腰原有四五棵古老的荔枝树,早年每棵树一年可产四、五担荔枝。1958年公社化期间,被砍去了四棵,仅剩一棵,但也被砍去了二三叉。至今树干仍粗壮硕大,产量也高,可推为地方上的荔枝王了。

江口镇、梧塘镇、新度镇的一些乡村也有不少古老的荔枝树、荔枝林,如梧塘漏头,东福,江口东大、圆头等,新度的阳城、港里等等,无法一一赘述。

莆田荔枝的第三个特点是产量高,出产期长。据不完全统计,莆田除山区外,平原及沿海广大地区都遍植荔枝,密度高,数量大。试以500个村子为例,每村约以100标荔枝计,全县共有5万株荔枝树。又按每株产量100斤的保守数字计算,全县每年荔枝总产量应超过5百万斤(即250万公斤)折合2500吨。而实际上,应当大大超过这个数字。

因为荔枝数量大,其中有不少晚熟品种,故此生产期较长。如今,晚熟品种相对增多,无形之中延长了生产期,经济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但,令人遗撼的是,多年来旧城改造、旧村改造不断,不少荔枝树及其他的树被砍伐,其中不乏古老的荔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