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多少种“荔枝”?哪个品种好吃?今天全读懂,来,涨知识了
发布时间:2025-05-22 07:08 浏览量:3
“我国有多少种“荔枝”?哪个品种好吃?今天全读懂,来,涨知识了”
荔枝,南国嘉果。
溯其渊源,先秦《礼记》已载“荔枝”之名,汉时始入中原。
汉武帝曾筑扶荔宫移植,然终难逾气候之限,其珍贵可见一斑。
唐时杨贵妃嗜此,玄宗令快马递之,“一骑红尘妃子笑”之句,道尽盛唐风华与佳人逸事。
逮至宋明,文人笔墨频赞其美。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尽抒岭南谪居之旷达;
屈大均《广东新语》详述栽培之法,尽显桑梓之情。
其果壳若丹砂敷就,果肉似玉醴凝成,啖之甘润入脾,
故古人喻为“离枝”,取其“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之态,更添怜惜之意。
今时交通畅达,岭南佳果七日可遍九州。
每至仲夏,岭南村落办荔枝宴,孩童嬉于丹树之下,农人笑摘琼珠之颗,
既承古法,亦彰新貌。
此果历经千年风霜,从帝王案头珍馐,化作人间清味,
终成华夏饮食文化中一抹鲜亮丹红,悠悠诉说着岁月里的甜与情。
三月红
这抹早熟的甜,在四月溽暑未至时便攀上枝头,广东增城、从化的山坡常被它染成绯红云霞。
果皮薄如蝉翼,透着少女脸颊般的红晕,
轻轻一捏,莹白果肉便裹着蜜汁涌出,酸甜比恰似青柠汽水撞进冰糖罐,
清爽得能唤醒所有味蕾。
唐代张籍笔下“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虽未指名,但蜀地荔枝多属早熟品种,与三月红脾性相投。
更有趣的是,增城百姓至今传颂“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俗谚,道尽它抢占C位的傲娇。
咬开薄壳的脆响,像是初夏在舌尖敲响的编钟,
酸甜汁水裹着淡淡花香,比桂味多份俏皮,比糯米糍少些厚重,
恰似少年人的心动,鲜灵得让人想原地转圈。
圆枝荔枝
又名水东黑叶,是广东人藏在舌尖的夏日情书。
这种荔枝果皮暗红如霞,薄软得像婴儿脸颊,轻轻一捏就裂开细缝,露出凝脂般的乳白果肉。
咬一口,汁水炸开在齿间,甜中裹着微酸,像喝了一口山涧清泉,
尾调还飘着淡淡花香,难怪广州近郊的百年老树至今仍被果农当宝贝供着。
它的故事藏在岭南的湿热风里。
传说汉高祖就尝过南海尉进贡的荔枝干,
到了唐玄宗时期,为让杨贵妃吃上鲜果,快马踏碎多少驿站尘土。
不过圆枝荔枝最妙的,是它接地气的脾性,
耐涝耐贫瘠,在珠三角水田边就能扎下根,丰产时果子沉甸甸压弯枝头,
仿佛在说:“别管典故多风雅,先尝这口清甜再说。”
怀枝荔枝
这个被古人唤作“抱在怀里的甜”的岭南佳果,
正从东莞、从化的青山上垂下枝头,
暗红果皮裹着白蜡似的果肉,像月光凝成的露珠。
咬开果壳的瞬间,汁水迸溅的清脆声是夏日限定的BGM。
果肉软滑得像啜饮荔枝蜜,甜中带着微酸,像初恋时的心跳,
可溶性固形物18%的甜度刚刚好,不齁不腻,连果核都小巧得让人惊喜。
传说有位尚书路过岭南,把乡亲赠的荔枝揣进怀中,
这“抱枝而归”的温情,竟成就了一个延续千年的品种名。
黑叶荔枝
原产广东,如今在福建漳州、广西钦州、广东郁南的池塘边沙坝地上扎下深根。
果皮泛着暗红微光,像被阳光吻过的琥珀,
果肉是咬开就爆汁的雪白琼浆,甜里裹着荔枝特有的清冽花香,
核大却不影响它成为夏日解暑的顶流。
这抹浓绿叶片的荔枝树,在漳浦乌石镇种了四百多年。
当年进士林功懋从广东引种,康熙皇帝尝过鲜果后竟对荔枝干课税,
虽引乡民不满,却让乌石荔枝干成了北方贵族追捧的“南国人参”。
如今庞寨村的百年老树仍年年产果,枝头坠着的不仅是岭南风物,更是穿越时空的烟火传承。
糯米糍荔枝
广东增城、东莞的晨雾里,藏着荔枝界的“白富美”——糯米糍。
它生得圆润饱满,果皮薄红带翠,指尖轻捏便裂开细缝,
露出凝脂般半透明的果肉,
咬一口如蜜糖裹着春雪,甜而不齁,果香在舌尖缠绵出岭南的温润。
这颗“荔枝贵族”自古是贡品,传说杨贵妃若尝过,怕是要嫌鲜荔枝不够味。
现代科学也盖章:它糖度高达20°,果肉Q弹似啫喱,核小如米粒,
连《本草纲目》都夸它“甘温益血”。
夏日午后,剥开一颗冰镇糯米糍,汁水顺着指尖淌下,连空气都变得甜津津。
水晶球荔枝
它果皮薄如蝉翼,透着淡粉霞光,轻轻一剥,乳白果肉便如水晶般颤巍巍露出来,
咬下时清甜的汁水迸发,果肉在齿间脆响,带着微微花香,
连核都小得几乎能忽略。
更妙的是,这颗“荔枝界白月光”在增城荔城街槎岗村,
还有株450岁的老祖宗树,枝桠间仿佛还留着晋代《广州记》里“荔树高八丈”的仙气。
苏轼被贬惠州时,一口气炫完百颗增城晚熟荔枝,直呼“二广未有此”!
明代屈大均更在《广东新语》盖章:“论广东荔枝,增城为贵族。”
剥开它,就像拆开一封用果香写的情书,清甜里藏着岭南的夏日风物诗。
白糖罂
若说荔枝界有“白月光”,广东茂名高州、电白一带的白糖罂必占C位。
这颗被阳光吻过的果子,果肉如凝脂般透亮,甜度直飙20度以上,
却甜得清透不腻——果核小得像存在感,咬开薄如蝉翼的果皮,
汁水“呲”地溅出,像咬破了一颗裹着蜜糖的露珠。
高州人总骄傲地说,自家荔枝曾让杨贵妃笑逐颜开。
虽无正史盖章,但明清《高州府志》早载“白糖罂为荔中珍品”,连果壳都泛着蜜蜡光泽。
如今它稳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宝座,却仍带着岭南的烟火气:
妃子笑
这抹穿越盛唐的甜,如今仍在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的枝头鲜活。
它像颗被阳光吻过的琥珀,果皮红绿交织如少女胭脂,
咬开刹那,白蜡般的果肉裹着清甜汁水在舌尖炸开,核小得像颗糯米粒,可食率直逼八成。
这抹甜曾让唐玄宗动用八百里加急,
从岭南到长安,两千公里路累死多少快马,只为博贵妃回眸一笑。
如今我们轻抿果肉,仿佛还能尝到竹筒封藏的冰镇鲜气,
那是盛唐的奢侈,也是土地馈赠的浪漫。
桂味荔枝
这种因自带桂花香得名“桂味”的荔枝,
在广东增城、广州、东莞等地扎根千年,果皮薄脆如蝉翼,
淡红中泛着墨绿斑纹,果肉莹白似凝脂,
咬下瞬间清甜汁水裹挟着若有似无的桂花香在舌尖炸开,
传说东晋道人葛洪曾点化酸荔枝树,让孝女桂美结出仙果为双亲治病,
这抹带着孝道与仙缘的甜,至今仍在增城仙村的百年老树上流淌。
岭南人懂桂味的矜贵——它耐得住山风烈日,
在丘陵山地也能结出爽脆清甜的果,更奇的是采下数日仍鲜红如初,果肉不散味。
挂绿荔枝
广东增城西园那棵四百岁的挂绿母树,是荔枝界活着的传奇。
这棵被何仙姑绿丝绦亲吻过的仙树,结出的果子带着天然的绿线胎记,红壳裹玉肉,
果肉脆生生化在舌尖,清甜里藏着蜜糖都调不出的鲜灵,
最妙是凝脂不流浆,剥壳后用纸巾包着,隔夜都干爽如初。
清朝贡品单上它贵比珍珠,民国时一颗能换一亩田。
2002年拍卖会上,18.8克的小果子拍出55.5万天价,吉尼斯纪录都为它破例。
可这口仙味偏要倔强,母树旁的子孙辈们年产量不过几千斤,
果蒂带着绿豆大的“龙珠”,果肩隆起“凤尾”,活脱脱仙家信物。
从贵妃的八百里加急到今日冷链直达,这口岭南甜穿越千年依然鲜活。
刷着某宝囤荔枝时,可曾想屏幕外的阿婆正用白话吆喝“白糖罂靓嘢啵”?
约三五友,冰镇桂味配柠檬茶,咬开果壳的“啵”声里,爆汁的甜裹着千年的浪漫。
得闲一齐食荔枝咯,毕竟,谁不是被这颗红果宠坏的“红尘饕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