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因热射死丧命!医生痛哭:热射死前半小时,身体有这3反应

发布时间:2025-07-15 00:10  浏览量:18

“他只是骑车回家,短短十几分钟,倒在了家门口,再也没醒来。”

这是真实发生在我所在医院急诊科的一幕。一位30多岁的送快递小哥,顶着中午40℃的高温,完成了最后一单。在家门前倒地,被邻居发现时,体温已飙升至42℃,送来医院时瞳孔已散大,抢救无效。

你可能不知道,热射病的致死率高达50%!《中国急救医学》数据显示,在极端高温环境中,热射病患者若在1小时内未得到有效降温,死亡率可高达80%。

但大多数人对热射病的认知,仍停留在“多喝水、别中暑”的层面。

超过73%的人对热射病的认知存在致命误区,而真相藏在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数据中。

作为三甲医院医生,我想告诉你:热射病不是“中暑的加强版”,而是一种可能在半小时内快速夺命的急性重症。

而在它来临的30分钟前,身体其实早已悄悄发出3个求救信号。

热射病不是“热一下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是“天气太热,出点汗”,但医学上,它是一种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崩溃的急性危重症,与高温、湿度、身体状态密切相关。

它不像感冒循序渐进,而是像“热浪中突然爆炸的手雷”。一旦发作,体温迅速飙升到40℃以上,意识混乱,甚至昏迷休克。

我曾亲历一个案例:一位50岁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坚持“再砌两堵墙”,顶着烈日作业。中午12点,他突然晕倒,送来医院时肌酐、肝酶全面异常,呼吸急促,全身抽搐。

他在意识模糊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只是觉得有点烦躁。”

烦躁,就是热射病前30分钟的第一个信号。

热射病前30分钟,身体的3个“求救信号”

1.异常烦躁或反常安静

热射病初期,大脑供血不足,会导致情绪快速波动。有的人会烦躁、易怒;有的人则突然沉默、发呆。

这是因为高温已开始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2.出汗突然停止

大量出汗是人体降温的方式,但当汗液突然停止,说明热调节系统已崩溃。

这时,体表温度急剧上升,皮肤变得干热、潮红,但你却感受不到热。

3.肌肉轻微抽搐或虚脱感

热射病早期常伴随肌肉无力、轻微颤抖、走路不稳。很多人误以为是“低血糖”或“太累了”,殊不知,这是肌肉在高温下开始坏死的前兆。

这些信号极易被忽视。但一旦出现,就必须立刻脱离高温环境,进行快速降温。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机会等待第二个信号。

“不是我不喝水,是我根本没时间喝”

我在急诊记录中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细节:一位外卖员倒下前,最后一次按下手机接单键,是在上午11:56。他的水壶,在外卖箱里,满的。

他不是不想喝水,而是根本没时间喝。

这也是热射病高发的群体画像:长时间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慢病患者、运动员。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热产生>热散失。

换句话说,身体在高温下拼命发动“空调”,但室外温度太高,汗也来不及蒸发,热越积越多,最终“系统崩溃”。

打破误区:“多喝水”≠预防热射病

很多人觉得“多喝水,不就没事了吗?”

错!水只能帮助你维持循环,但不是万能解药。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在热射病患者中,超过60%的人在发病前摄入了足够水分。

真正有效的,是“热暴露风险管理”。

这是一套科学的防控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军队、赛事、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在我所在医院也已逐步推广。

引用:202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指出,将高温作业人员按风险等级分层管理,可有效降低热射病发生率超过50%。

预防热射病,不是拼命喝水,而是科学“避热”

1.定义“热危险时段”

每年7-8月的11:00-16:00,是热射病高风险时段。此时外界温度与湿度叠加,热指数爆表。

高温预警下,应减少户外活动,安排避暑休息时间。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避免外出。

2.个人风险等级自测

体重超标、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服用抗抑郁药等人群,热耐受性下降,需特别警惕。

我建议这些人群在高温季节使用“热暴露日记”,记录每日体感温度、出汗、头晕等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

3.穿衣、饮食、作息“调热”三件套

穿浅色、透气衣物,饮食清淡、少油腻,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这些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主动调热”的核心。

我曾观察到:同样在工地,一位穿深色紧身衣的工人热射病发作,而另一位穿宽松棉布衣的师傅安然无恙。

细节决定生死。

热射病后的生活,还能回归正常吗?

很多人问我:热射病抢救回来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答案是:取决于是否在“黄金1小时”内降温成功。

若抢救及时,有望完全恢复。但若延误,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将伴随终生。

我见过一位年轻人,热射病后虽醒来,但记忆力明显下降,无法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只能转为简单岗位。

这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成本。

作为医生,我越来越相信“治已病”不如“治未病”。

热射病,不是无法预防的命运

它不是不可控的“天灾”,而是可以管理的“热风险”。

你可以从今天开始,记录体感温度,设定警戒值;准备一支降温喷雾,或一块冰毛巾;甚至只是在出门前多看一眼天气预报。

这些微小的动作,或许就能在人生的某个节点,救你一命。

不要等到躺在ICU,才想起那个被你忽略的“烦躁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23年第12期、中国CDC《极端高温对健康影响评估报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7月版、热射病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